
人生就是戲,老掉牙的俗話;
沒事就追劇,新時代的休閒。
無論是老是新,
追劇一如人生,至少有兩種方式:
一 是讓劇情/際遇牽引自己,
二 是深思編劇用心/生活啟發,成就自己。
您可能要說:追劇就追劇,扯什麼人生道理?不嫌無聊嗎?
有聊無聊,就得看聊什麼了。本期,我們要來聊兩部夯劇。
俗女養成記
獲金鐘編劇獎提名。顯然,其編劇手法頗有可觀:編劇如何使主角嘉玲從靈巧的小孩,成長為被社會綑綁、猶豫該不該做自己的大人。
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
「做自己」也是【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的骨幹:劇裡文家兄弟在彼此的牽絆中、女主角高文英在幼時陰影下,成了當前的自己,而又想成為不同的自己。
而,「做自己」不只是每個人的課題,更是數百年來人類文明演化的核心!
文藝復興前輩彰顯人的個性以對抗神權,而後人們高舉個人自由以對抗君權。待君權受壓制,法西斯極權、共產獨裁卻壯大起來;二戰後,極權獨裁勢力稍退,資本主義成為人類的強力約制…這一路以來,「做自己」的思想與行動,帶領人類對抗外力,甚至對抗那個被外力左右的「自己」,文明因而進步──會不會,有時不做自己反而才能真正做自己?在這脈絡下,當我們看到眼前最受歡迎的戲劇主題仍標榜「做自己」,就不得不去想:現在的人們要對抗的,是什麼?
陳嘉玲要對抗的,或許是人們對女性的刻板印象:社會期待一種「淑女」的樣貌,她卻靠著行動與反思,把自己養成「俗女」。
文家兄弟和高文英要對抗的,大概是世人對精神病的偏見、長輩對晚輩的社會控制:即使被人說有病,我也覺得沒關係!我也活出了自己!
身為人本主義者,我們當然覺得「做自己」再正常不過。但,人一心只想做自己,真的沒問題嗎?
這就是本期特別企畫要聊的重點了。
我們要先用文字來追劇:以一篇文章與您聊聊其中精彩的橋段,再另文分析編劇如何使人們感受到主角們的感受、思考起主角們的思考。
在此基礎上,我們再以兩篇文章邀您一同想想:做自己是什麼意思?是誰阻礙我們做自己?如果執著於「做自己」而無視改變自己的可能,會出什麼問題?那麼,不做自己會不會更好?
請與我們一起追劇,想想「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