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9.14 最後更新

六月初起,MeToo事件連環爆發,許多受害者終於能說出自己的故事!

然而,幾個月過去,MeToo運動始終侷限在「一吐委曲」的範圍;而旁觀的我們除了在貼文下留言:「不是你的錯。」「他真可惡!」,也只能看著人們淡忘那些事情。

到底還能做些什麼呢?這時有人開口:「我一直想問,為什麼不能檢討受害者?」

「這是大忌耶!」「受害者已經在檢討自己啦!」

「『檢討受害者』的英文是blaming the victim──責備受害者,翻譯成中性的檢討其實很奇怪……責備當然不對,但檢討不行嗎?」

為什麼責備會被偷換概念成檢討?「檢」視受害過程,深入「討」論因果,不就能協助受害者走出陰影嗎?為什麼我們不多理解受害者處於什麼狀態;不去追問是什麼妨礙他們從檢討中療傷;不去思考究竟怎樣的檢討能讓受害者變得強壯,而不是受傷?

帶著這些問題,本期企劃誕生了──這是給我們自己以及關心MeToo運動的人們,直探靈魂的問答。如果你也渴望將MeToo的聲量,化為社會進步的力量,那就一起來檢討,『檢討』受害者這個概念吧!

人本MeToo專案小組

「責備」 VS「檢討」受害者

「檢討受害人」,是什麼意思?

為什麼中性的「檢討」,會變成帶有立場的責備?把「檢討受害人」弄成一種「禁忌」,又有什麼害處呢?

閱讀更多 》

木頭人是怎麼煉成的

檢視「僵」反應──身體也需要「防災演練」?

事發當場,我們如何戰、逃、僵、討好,是被過往每一次經驗決定的。那麼,我們能否透過平時的演練,避免或突破僵硬狀態呢?

閱讀更多 》

王子說是羅曼史,睡美人怎麼看?

當靈魂的光被捻熄── MeToo的故事,就是主體性的搏鬥

MeToo的每則故事,都是主體性遭到剝奪的故事──我們習於活在「不信任」自己感受的文化背景裡,讓渡自己的感受。

閱讀更多 》

如何陪伴受害者

不知怎麼陪伴MeToo被害者 ──在檢討與理解之間,找一條迂迴前行的道路

先設想好受害者的擔憂替他說出口,受害者才能把全副心力放在整理自己。創傷必須被細緻的處理,這不能僅仰賴少數人的力量。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