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火下孩子的聲音 —談《我在伊朗長大》 | 人本教育札記

戰火下孩子的聲音 —談《我在伊朗長大》

口述◎林青蘭/森林小學主任 整理◎廖珮劭

--本文刊登於人本教育札記208期

在戰亂頻仍的中東地區長大的伊朗孩子,面臨紛亂的國家內政,爭執不休的各式戰爭,生命飽受威脅。本文採訪森林小學主任林青蘭,介紹《我在伊朗長大》這套漫畫,讓我們的孩子可以從漫畫的內容了解人的成長歷程、面對的困境,以及,學習獨立批判的處世態度。

在艱困的環境裡安身立命

《我在伊朗長大》由香港的三聯書店翻譯出版。作者瑪贊.莎塔碧(Marjane Satrapi)是位女性作家,一九六九年出生在伊朗。她在德黑蘭長大,在那裡的法語公立學校學習,之後到維也納,又到斯特拉斯堡學習插圖藝術。她寫過幾本兒童讀物,創作的插圖發表在世界各地的報刊雜誌上,目前她住在巴黎。

這套漫畫敘述一個伊朗女孩在伊斯蘭革命時期的成長故事。她的生命中經歷了國王被推翻、伊斯蘭革命、兩伊戰爭等國家大事,可以說是作者自己成長的自傳。

這套書在法國出版時大獲好評,先後在法國、比利時、德國等地獲得多個獎項。另外,這套漫畫也是網站上長期的暢銷作品,將被翻譯成十多種國家的語言,並在世界各地出版銷售。

這套漫畫會受歡迎的原因,一方面這套漫書為世人揭開了伊朗回教文化的神祕面紗。另一方面,作者呈現出直接來自於孩子的感受及聲音。從這個孩子十歲起,經過青少年期,一直到成年結婚,交織著衝突而不總是甜蜜和諧的成長歷程,讓讀者閱讀後,深受感動與震撼。

另外,作者的畫風也十分特別。這套漫畫,用簡單的線條和黑白對比帶出一個密度很高的故事情節和沈重的話題。這並不是一套提供娛樂的漫畫,讀者可以從漫畫的內容了解到,在伊朗長大的孩子會面對的環境跟困境。

《我在伊朗長大》,分成四個部份:《面紗》、《安息日》、《捉迷藏》,以及《回家》。

在第一本《面紗》和第二本《安息日》當中,女主角是對革命擁有浪漫情懷的小女孩。但是,當經歷了身邊熟識的親友在革命和戰爭中死亡,以及宗教主義勢力的擴張,在踏入青春期前,她開始變得叛逆。爸爸、媽媽為了她的安全和快樂,決定送她到維也納讀書。

第三本《捉迷藏》裡面,作者開始談她在維也納的生活。住在修女宿舍裡,和室友因語言不同而難以溝通;孤獨的她不但要設法融入學校生活,還得面對青春期身體的變化。在這期間,她更擔心戰亂中的祖國和親人的生命安危。從這裡讀者會看到這個女孩,開始要以獨立個體的姿態來面對生命與辛苦的成長過程。

最後,《回家》是完結篇,內容描述女主角回到家鄉─伊朗。伊朗在幾年間變了許多,宗教的教條對女性的道德規範更加嚴謹。面對著比小時候更嚴厲的教條,受到西方思想影響的女主角有些無所適從。對此,女主角有感而發地說:「在伊朗,我是個西方人;在西方,我是個伊朗人」。也因此,她和家鄉伊朗變得非常疏離。

在書的序言中,作者提到:「我認為,不應該根據少數幾個極端份子的行為而對整個國家作出評判。我也不希望人們忘記那些為了捍衛自由而在獄中失去生命、在兩伊戰爭中喪生、在暴政統治下遭受折磨,或被迫離開親人和祖國的伊朗人」。

生長在台灣的我們對伊朗認識其實很有限。試著想像一下,如果在路上碰到了一個蒙著面紗的伊朗人,我們會有什麼樣的反應?這個答案也許就可以讓我們了解,為什麼作者這麼急切地想要讓人們認識伊朗的面貌。

就我而言,從這一家人的互動中,而越發喜歡這套漫畫。除了作者創作的動機是希望人們多認識伊朗之外,我更想藉由這套漫畫談親子之間的互動。

永遠真誠地對待自己

關於親子的互動,可以從兩個方向來看,一個是父母是孩子們賴以生活的人,這代表孩子的爸媽有能力左右孩子的人際網絡。第二個是,爸媽的語言能不能開啟孩子的心靈世界?

在這套書裡,這個家庭的爸媽的態度是比較開放、接納的。不管是家人之間的互動、家庭和社會環境之間的互動,或者,爸媽因外在世界和環境的變化所做出的選擇,都為這個漫畫的女主角提供了很棒的學習與受教育的過程。

在這套漫畫裡,提到在伊朗大環境下女主角的成長受到限制,爸媽決定送她出國,和孩子坐在客廳正式地談話。爸媽說的是:「…考慮到你的個性和你已經接受的教育,我們想,你還是離開伊朗比較好。」孩子反問爸媽:「我才14歲,你們放心嗎?」媽媽回答:「你是只有14歲,但是我知道我是如何把你帶大的,最重要的是,我對你所受的教育有信心。」

接下來,爸媽繼續談,「對你來說,我們寧願讓你遠離這裡得到快樂,也不願讓你留在我們的身邊鬱鬱寡歡。」最後爸媽強調,他們非常愛她,所以要讓她離開他們。

我認為,爸媽用富含感情與協助孩子獨立的方式讓她出國,對於孩子會產生直接影響。當決定要出國後,孩子的心情是悲傷的。她面對爸媽時表現出青少年時期耍酷的模樣,但是,等到晚上睡覺時,卻翻來覆去睡不著覺。她說,不知道即將要去的維也納的月光,是不是跟家鄉的月光一樣的明亮?

爸媽用特別的方式來讓孩子瞭解狀況,所以,孩子也用一種特別的方式來告別她十四歲的伊朗家鄉。第二天,她到花園裡裝了一罐伊朗的土壤;為了和朋友道別,她拆下房間的一些海報,把海報送給朋友們。

出國的前一晚,女主角的奶奶到家裡陪她過夜,奶奶睡在她身旁並摟著她說:「聽我說,我不想嘮叨,但是讓我給你一個建議,也許會有幫助…。人的一生會遇到很多怪人,如果這些怪人傷害了妳,請你對你自己說,這是因為他們愚蠢,這樣你就不會對他們的殘酷做出反抗,因為沒有比仇恨和復仇的情緒更糟的東西了。」最後,奶奶提到:「永遠保持妳的尊嚴,真誠地對待妳自己。」

隔天,女主角要離開伊朗的早上,她面對著鏡子裡的自己說:「我要永遠真誠地對待自己。」

當大人說出的有智慧的一段話,孩子也能用一種比較正向健康的態度來面對環境加諸在身上的壓力。我們可以這麼說,大人的語言常常可以決定孩子擁有僵化的,還是,自由的思想。

台灣的孩子需要不同的面貌

這套書成為我們認識伊朗的媒介,除了看到伊朗的特殊性,也看到伊朗在畫裡面呈現的普遍性。特別是親子之間的互動,以及在社會脈絡下,不同人的價值觀表現出來的語言內容。

當我看這套書時,不只是看到一九六九年在伊朗出生的作者成長的歷程,也希望能想像民國五十八年出生的台灣的小孩生長的模樣。我希望,讀這套書不只是看到伊朗小孩,更可以讀出,就在我們現在的生活中大人與小孩的互動。

我一直覺得,台灣的孩子需要另一種面貌,也就是擁有批判思想和獨立性格。書中的主角有這樣的能力,台灣的孩子,也可以擁有這樣的能力。

茉莉人生1:我在伊朗長大
口述◎林青蘭/森林小學主任 整理◎廖珮劭
Photo by Artin Bakhan on Unsplash

如何給孩子更好的教育?為人父母/教師的您,是否正在追尋答案?進步的源頭,來自不斷的思索與釐清。《人本教育札記》多次榮獲金鼎獎、金蝶獎的肯定!國內第一本為家長及關心教育者所編寫的專業教育月刊,提供您看教育的不同角度。每個月都陪您,一步一步向前,充實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