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時間待在家,會不會是親子關係的末日啊…
——防疫期間的陪玩提議

「玩?要玩什麼?我不會啊…」
——想想在成為無聊的大人之前,你是怎樣的孩子?
「花錢花時間準備的玩具或遊戲,都被小孩嫌…」
——想想好不好玩的關鍵點,是什麼呢?
「小孩都不照規則走,玩一玩就翻桌!」
——想想遊戲輸贏和好玩,有什麼關係?
桌遊、撲克牌、跳棋…每一種遊戲都有它的規則,而總也會有孩子不願照著規則來,玩不到一半就翻桌。此時爸媽總有擔心,萬一孩子離開家裡也這樣玩,會不會沒朋友呢?也因此,總是企圖想要孩子遵守「正確的規則」。
但我們都知道,小孩若在意規則,常是因為遊戲牽涉到輸贏,而大家都無佮意輸的感覺。而說真的,撇開輸贏,規則和好不好玩有絕對的關係嗎?
在人本的營隊裡,若遇見孩子因此爭吵,我們會先強調遊戲沒有誰輸誰贏,接著帶領小孩「亂玩」:比如先教孩子一種玩法,並開放其他玩法加入;或邀請孩子想各種可能的玩法,甚至每個人輪流發明玩法。這一切,都是要邀請孩子把目標放在「愉快地玩」,而不是「學會一種規則」。
尤其面對年幼的孩子,請各位大人放下所有的「沒有好好遵守遊戲規則,以後他萬一怎樣怎麼辦」的擔心,以好玩第一優先。好不好玩怎麼判斷?看眼前的孩子笑意有多深囉。
但有些事情,不按規則就註定失敗,比如烘焙或自製黏土。孩子若不想照著比例,我們也可先陪他亂加一次,接著再照配方做一次,增減份量,比較差異在哪裡。切記忍住「早就跟你說要照比例…」的說教姿態,試著擱置教會孩子一種方法或技術的心情,而把目標擺在讓孩子成為「願意試試看的人」。
請再三提醒自己:陪玩,總是過程比成品重要。
親子共處時間變長,是機會而不是末日
人本開設的父母課程,常有托育服務。有一次我們在托育時,遇到一個只對手機有興趣的孩子,為了讓他離開手機,負責托育的同事絞盡腦汁。有天,那同事忽然靈機一動跟孩子說:「我們來寫信好不好?」於是孩子畫圖,也把他想寫的話唸出來給同事寫字。後來每一次托育碰面,他們都一起寫信,給總是忙著工作的爸爸,一封又一封。他們一起找了紙箱,裝飾成信箱,在課程的最後一天,把裝滿信的信箱帶回家。
這個機會,使我們更加認識孩子與他的需求。認識孩子、以孩子為主體,是陪孩子的要點;陪孩子,不一定要玩出什麼,或說出什麼道理、增進什麼能力。陪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一段專心的,好好的「陪」的時間。
心理學上許多研究都提到類似的結論:人們會覺得深刻的回憶,通常都帶著重要的情感連結。平日裡大人小孩都忙,趕上學、趕洗澡吃飯和睡覺,往往沒有太多時間好好對彼此說話;更有好些時候,親子關係會被大人的各種思慮卡住,有時是一邊陪玩一邊想著還沒做完的工作,有時是一邊陪玩一邊覺得好無聊…
也許因疫情而生的、不好出門的日子,正是一個改變的機會,讓親子關係累積更多甜蜜,更少糾結,創造你和孩子之間足以成為回憶的連結。
要陪小孩玩什麼? 這裡有一些建議。
說半天,陪玩總還是得有東西可玩啊! 要玩什麼? 無中生有的開始設想總是比較困難,在這裡,我們提供幾個遊戲和活動,拋磚引玉,供您參考發想。
■ 喜歡玩數字的朋友 可以試試人本「數學想想」的遊戲:
■ 喜歡手作的朋友
〉推薦您人本森林育營隊的視覺暫留手作玩具 孩子在一面畫了一張大嘴巴,另一面則是吃了一半的雞腿。筷子旋轉起來就是吃雞腿的大臉!多做幾支不同的角色,組織成一個故事也很不錯噢!
■ 在家悶得慌的朋友 除了到人少空氣暢通的戶外踏青,也可以考慮戴上口罩到平時遊人就不多、現在大概更少的美術館、人權博物館等地走走,這兩個展館恰巧都正展示著很適合孩子看看玩玩的展覽。
〉台北市立美術館兒童藝術教育中心 「會動的藝術」展覽 https://www.tfam.museum/kid
〉國家人權博物館「我是兒童,我有權利」 兒童人權公約30週年特展 https://crc30th.nhrm.com.tw/
本文出自人本教育札記370期


打造愛的家,我不打小孩。台灣兒權向前行!我們可以!

快樂父母班

父母課程-行動父母工作坊(進階班)

愛的藝術電影讀書會

父母課程 青少年父母練工坊―溝通的藝術

教師的恣意、學童的災難,不適任教師退出校園!
陳師甫接任國小二年級班導師,短時間內就被家長聯合投訴學校及教育局,包含未經家長同意帶學生理髮、未依課表授課、霸凌、體罰學生、設立特別座、堅持不開親師座談會,而且,陳老師還把學生當作童工,表現好就發放「薪水」;表現不好的就是「奴隸」……

【專題】 非常律師 非常議題
前陣子引發熱議的韓劇《非常律師禹英禑》,講述一名患有高功能自閉症的律師進入知名商務律所後,遇上土地徵收、良心犯罪、對自閉症的歧視與智能障礙者性自主等等案件,進而自我突破的故事;自閉症者成為律師的可能與不可能已有許多討論,因此,我們想談談戲裡的非常議題。


【專題】 青少年自殺自傷,怎麼了?
「我們班有一個人常常割手,怎麼辦?」你有遇到過自殺或自傷的人,或是你也有這樣的經驗嗎?我們花這麼多力氣討論青少年自殺自傷,不只是因為公視邀約、去年監察院提出的報告,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們一直努力處理校園內不合理的現象,我們也研究教學講求「教的方法」,就是要讓孩子得到好的教育,但首先,孩子必須活著。

從名師到狼師,誰在縱容權勢操控?
當同學的感覺被剝奪,黃師的所有離譜侵害,都成為「黃師為了我好」,都成為提升學生成績的辛苦勞動,黃師的一切作為,就不會被質疑—即使,是對於身體的侵犯……

這是犯罪不是愛!名師操縱資優生成禁臠
黃老師以加強數學為由,單獨留學生課輔,要求學生靠近自己,再伸手擁抱,要學生靠在他胸口上,接著說:「在輔導你的過程,我已愛上你了」、「我可以吻你嗎?」學生擔心拒絕後會被遷怒或冷落,不敢有任何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