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小孩談禁止家內體罰  為什麼大人愛說:「如果不是小時候被打,我現在可能…」 | 人本教育札記

和小孩談禁止家內體罰

文、圖片提供︱諶淑婷

--本文刊登於人本教育札記397期

「會不會問題出在沒有打罵教育? 如果少一分打一下,可能考試成績就會好一點,要不要試試看?」

「現在很多人都把體罰說成暴力或家暴,其實不是,體罰還是有需要的。」

親愛的孩子,你可能很困惑,明明所有的大人都和你說,不可以打人、再生氣也不可以動手,就連在學校,看起來很有威嚴的老師,也不可以打學生的(這很重要),但是,為什麼爸媽可以打你呢?或者,這個問題應該是?為什麼有些爸媽會覺得,自己可以打孩子?

為什麼大人敢打小孩?

其實無論是法律或是社會觀感,都不能接受父母以「管教」為名的虐待;但如果回到日常親子相處,卻常常出現「不打學不乖」、「小孩做錯事就是要處罰」等說法。就法律面來看,現行《民法》1084、1085條中明定:「父母對於未成年之子女,有保護及教養之權利義務」以及「父母得於必要範圍內懲戒其子女」,這讓父母有了「管教的勇氣」,「為孩子好」成了他們打孩子的最佳理由。

當然!打人就是不對的,畢竟我們一直在告訴孩子一件事:不能打人。父母也只是普通的人類,怎麼能「以身作則」,成為暴力的示範者?

為什麼大人愛說:「如果不是小時候被打,我現在可能…」

很多大人愛說:「如果不是小時候被打,我現在可能…」,或是「我小時候也被打,也沒怎麼樣啊」,來淡化體罰的問題,同時強化自己體罰的行為。問題是,這些話也可以修正成「如果我小時候沒被打,現在可能…」因為自己成長過程沒有得到正向教養,就認為家內體罰必須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絕對是錯誤的,否則女性也不能投票或者出門去工作,我們也不該有民主選舉,因為性別不平等、獨裁政治,都是「時代改變」帶來的人權,不是嗎?

我們必須先瞭解一些關於體罰的事實,已經有很多研究報告證實,體罰沒有辦法改善行為問題,反而會因為體罰,孩子產生更多行為問題,這個家庭也會有比較高的兒虐風險。而且這樣的研究結果是不分國家、也與孩子的個人特質無關,簡單來說,一個體罰越嚴重的家庭,孩子的問題行為也會越多!

體罰沒有任何好處,為什麼爸媽還要打小孩?

既然沒有任何研究證實,體罰會帶來什麼好處,為什麼爸媽還要打小孩?

人本教育基金會曾經做過問卷,有一個很值得討論的統計結果,原來有近39.2%家長會體罰,但同時也有96.5%家長使用會講道理及溝通的方式管教孩子,也就是說,家長會「一邊打、一邊講道理」。

家長必須承認自己在教養上的困難,以我來說,我會吼小孩,也曾經氣到想打人,只好走到房間,用力摔布偶。但當我冷靜下來思考,誠實面對自己,馬上發現,是我的情緒控管有問題。另外,孩子的狀況隨著年紀增長,持續「進化」,但我還停留在過去對待孩子的方法,最糟糕的是,被工作與家務夾擊的我,太忙碌了,當我缺乏陪伴孩子的餘裕時,只想採取最快速的方式——對孩子大吼大叫,但後患無窮,沒多久我就看到兒子對著小四歲的妹妹吼叫。

我們必須承認,父母也有負面情緒、而且不擅長消化,幸運的是,這三年我身邊有一群理念一致的媽媽朋友(而非教養專家),我們相互打氣、提供建議,把育兒的苦說成生活中的一場笑話,然後提醒彼此,孩子是獨立個體,是一個人,只要不試圖去控制他,以更寬容的態度看待彼此差異,就能減少煩躁與壓力,不用動手,才有機會找到尊重孩子的教養方式。

世界各國可以禁止家內體罰,台灣是不是也可以?

從1979年瑞典成為第一個禁止家內體罰的國家開始,目前全球已經有60個國家,立法在一切場域(包括家庭內)禁止兒童體罰。很多人覺得台灣民情不同,但深受漢文化影響的日本,也在2020年正式禁止家內體罰了耶!而日本同時大力宣導家長採用正向教養的管教方式,賓果!這才是重點!

當我們推動家內零體罰,同時也要給家長正向教養的能力與環境,政府、社會要提供良好的親職支持。舉例來說,當家長因為工時太長,回家後還必須拖著疲憊的身心,讓孩子吃飯、洗澡、檢查作業,這時只要一點摩擦衝突,在時間壓力與精神不濟的狀態下,當然很難耐心與孩子討論問題。

還有,雖然台灣各地設有「家庭教育中心」,但有多少家長真的使用過這個公共資源?我們體制內教育的輔導系統,又用了多少心力於學生的家庭功能協助、諮商?

現代家長大多經歷過體罰,很多人都曾經暗暗發誓,絕對不打小孩,卻很難控制言語上的暴力,即便安慰自己,沒有在孩子的身上造成傷痕,也只是忽略了兒童的心理已經造成傷害。所以該如何協助家長採用正向、非暴力的教養方式來教導孩子,真的非常重要,請政府多給我們一點方法,讓我們陪伴孩子成為能解決問題又友善的人,當然,前提是父母要先達到這個目標!

因為我愛你,而且小孩會痛

在寫這篇文章前,我問了自己的兩個孩子,爸媽到底可不可以打小孩呢?他們回答我:「不可以,因為小孩愛爸媽,而且小孩會痛。」這個回答我會永遠銘記於心。

我衷心希望,二十年後,當我的孩子長大時,那代年輕人的童年集體記憶不再是「體罰」,不再有人一邊說著虐兒者該死,一邊說體罰是養育小孩的必要手段。

作者︱諶淑婷
 

如何給孩子更好的教育?為人父母/教師的您,是否正在追尋答案?進步的源頭,來自不斷的思索與釐清。《人本教育札記》多次榮獲金鼎獎、金蝶獎的肯定!國內第一本為家長及關心教育者所編寫的專業教育月刊,提供您看教育的不同角度。每個月都陪您,一步一步向前,充實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