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聽一位媽媽說到自己小二的孩子考試沒考好,她這當媽的還來不及「質問」,小孩開口就說:「誰叫你昨天晚上沒幫我複習…」
這下子,真的哭笑不得了。
在這個說要自主學習的時代裡,是否也該讓孩子「自主考試」。
讓我們試著這樣說吧。與其掙扎於是否該要放手,不如研究怎樣「好好出手」。而且,不要輕易放棄作為家長的特殊地位。這世上,有誰能比你,孩子的爸媽,對孩子有更無上的關心呢?更重要的是,孩子最在乎的,也無非是你,孩子的爸媽。
親子間的關心與在乎,如果因為「考試的介入」而變質,那真划不來了。不如運用考試,增進正向互動。試想,當孩子進到學校,面對那些考試,看到那種考題,心中該有何等忐忑、不安與疑慮,而照顧這些心情,不正是父母的「特權」。除了心情,還有心智力量的呵護,沒有一個考試能偉大到有資格摧毀孩子對自己心智力量的信心。
總之,無論學習或考試本來就是孩子自己的事,但照顧呵護孩子,就是爸媽的事了。
面對考試先來想想這些
考試成績是否代表學會與否呢?雖然理論上,考試評量是用來瞭解學會的程度,但從前面文章列舉的考題看來,就算不全盤否定,至少也該存疑。存個疑很重要,才會有空間,直接從小孩那裡瞭解,是題目誤導他了嗎?是考了意識形態而沒有考課本嗎?或者,真是不會?
面對小孩不會,或是考不好,我們是要怪他還是要同情他?你可能會說不是怪他考不好,但他實在不用功,所以很難同情他。但試想,一個孩子明知沒考好會得到怎樣的臉色,卻還是用不了功,那是處在怎樣的「無奈」之中。責怪,怕是幫不上忙,只能推他沉溺在更深的無奈。從同情入手,至少,我們會練習與孩子共感,那麼,距離近一點,要討論他的困境也會容易一點。
我們已經擺脫了考試的陰影了嗎?閉眼感受一下內心,想到考試,你會不安焦慮恐懼嗎?至少讓我們覺察一下,面對孩子考試,有哪些情緒反應,是「你自己的事」。而如果有興致進一步擺脫,歡迎閱讀前面幾篇解析考題的文章,既可看穿試題手腳,還能找回學習關鍵。通常眼光能調回到學習上,或能進入問題解決的思考,就不太需要停留在情緒上。大人、小孩,都是這樣。
陪孩子面對考試
.宣示態度。
讓孩子瞭解,爸爸媽媽陪他練習面對考試,並不是要他「為爸媽負責」,是爸媽出於愛他疼惜他在乎他所以陪他。爸爸媽媽無法假裝不在乎成績,但至少有想過了面對的態度與方式,而且很清楚,學習跟考試是孩子的事。
也可以跟孩子談,考試對孩子本身是可以有意義的,但不要成為考試的小奴隸,是考試要服務人,不是人要服務考試。我們要「利用」考試。因為人如果要充分認識自己,得要納入「別人的看法」,這樣,我們就不會「只有自己的角度」,而能增加新的角度看見自己。考試正是一種「別人的角度」。他可以提供「外面的看法」,幫助我們進一步認識自己。
.考前猜題。
大部分人習慣用考試準備考試,在考前讓小孩練習寫測驗卷。但如果這樣的練習,沒有加入「覺察」,滿可能流於機械式反應,練是練了,但不知道自己在練什麼。換個方式,讓小孩出題,猜猜看這一課這一段可以怎麼考,猜猜看哪些內容會是重點可能會考。自己出題考自己來練習。是複習,但是有覺知,有問題意識的複習。
.研究考古題。教小孩答題。
在網路上有很多材料,可以運用。
可以研究「這個題目要我們回答什麼」。
很多試題本身敘述、命題有問題,本期札記文章所列舉還只是冰山一角。這些試題當然應該要被改革,但不代表我們不能運用來教小孩「猜別人在想什麼」。這不只是考試技巧,也是讓孩子認識與他不同的思維運作模式。同時還可以研究「如果題目有錯,那他是錯在哪裡」,也就是練習說清楚理由。
當然,要面臨一個可能,就是,小孩有一個主張,說起來並沒有錯,但放進答案,會被打叉。那這時候,是要依循自己主張,還是填寫「正確答案」?是要主張自己,還是配合題目要我們回答什麼。申論起來,這不只是個考試分數問題,還是人生價值的選擇呢。值得跟孩子討論。我們不反對在某些情境下,人應該要「識時務為俊傑」,我們只擔心沒有經過反思與抉擇,只因著恐懼、壓力或某種教條而反應,那也就沒識到時務,成不了俊傑了。
討論錯在哪裡
站在多認識自己的角度,答錯題目,實在是很好的事情。傳統上,大家發現自己答錯了,常常一副衰敗相,忙著難過,假使你沒有表現難過,旁邊有人還會責怪「都錯了還一副甩甩模樣」。但這樣並無助於我們從錯中學習,甚至有所妨礙。一旦發現自己答錯,表示有機會多弄懂一件事,而且知道錯在哪裡,通常對於正確,可以了解更深。所以,我們常說「錯了,很高興」。這不就是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最佳展現嗎?
抱著這個態度,討論錯在哪裡,你說,這親子關係,能不好,能不甜嗎?
結語
我們瞭解,挑戰總是發生在實踐中。所以,假使對於考試,陪孩子面對考試等等,你有些疑惑、想法、提問,也請不吝利用快樂父母365專頁,讓我們知道。祝福親子生活,哭笑自如。
- 本期特企
- 札記專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