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口或戰友? 疫病來襲下被看見的移工們

匱乏的日常
無證者的掉落
圖片來源/Flickr Creative Commons 圖片作者/cloud.shepherd
被看見與不被看見的
面對移工們,台灣的社會共識是什麼呢?
移工來台的工作被規範在「社福」等看護類型的工作,另一個則是如同前文所提的屠宰場等「產業」類工作。日文有一種說法,很貼切地形容這些工作——「3K產業」,即「骯髒」(汚い,Kitanai)、「危險」(危険,Kiken)、「辛苦」(きつい,Kitsui)。
在日常被社會的意識忽略的角落中,移工們填補著這部份的人力缺口。而他們被浮上檯面時,則用以填補人們面對疾病上害怕與無奈時心裡的缺口。
前文裡被報導出來的屠宰場是公立的,但底下還是有一大群的無證移工——陳容柔這麼說道:「這證明了台灣的市場與社會運作其實需要這群人,可是這在平常不會被挑出來說,好像因為沒看到就讓他在那裡。但防疫的問題出現的時候,這群人都會被挑出來。移工在幫忙的時候就視而不見,因為的確台灣是需要他們的,等有事情的時候,就說他們是破口。」
沒有誰會希望自己被感染住院,更何況是各自背負著經濟重擔的移工們。而在第三十二例的無證移工被確診後的一個多禮拜,另一位來自澳洲的音樂家於二二八連假期間來台表演,並於返澳後確診。這名音樂家同樣也直播的方式向眾人報平安,媒體報導於此刻就顯得相當自律而平實。談起這件事情,陳專員苦笑:「我們常講外勞與老外在台灣人的心理定位上差很多。為什麼確診的移工直播會被罵成這樣?一個確診的白人音樂家就沒有被怎樣?所以很明顯,可以去比較。」
而在疫情傳播下,移工們的日常生活也受到緊縮。過往的移工們藉由社群媒體與宗教信仰支撐彼此,TIWA的辦公室附近便有移工們假日會相約來望彌撒的教堂,然而因為疫情不利群聚的關係,教堂也暫時關閉了。陳容柔說:「他們也能理解教堂關閉的原因,這當然算是因應臺灣的防疫,但是也讓他們更怕,連教堂都關了。前陣子我跟勞工說有文件要簽,你可以來找我嗎?他居然說:『嗯?外面安全嗎?』」
共同生活
在防疫期間,移工的新聞多以負面的角度被報導。但實際上重新檢視的話,其實便能看見那都是移工們長期的處境,是社會的制度不斷地將移工們送往危險而沒有防護措施的生活裡,只是在防疫期間,「他們」的日常作為會威脅到「我們」的防疫破口被凸顯了出來。而或許危機也是轉機,在這樣的時刻裡,人們也可能重新看見移工的困境,重新理解這些和我們共同生活在同一塊土地上的人們。
「沒人希望自己沒事就被送到隔離病房,就是又不能賺錢,說不定妳還要賠錢的,本來就揹債嘛。」陳容柔說:「我們二○一七年有個口號是『共同生活,共同決定』,一七年的喔。因為我們有好長時間都是跟政府倡議說,關於移工的一些制度,這些人雖然不是公民沒有投票權,但是一起生活的欸!這些法令如果說影響到他們,就算他們不是台灣人,有沒有辦法說YES or NO?我覺得在這種東西這個議題上就很完全被凸顯出來,因為大家意識到說,這群人的確是跟我們一起生活在台灣,疫情發生的時候他們也染病,因為在台灣工作。」
現在很好的是大家都知道說他們跟我們生活在一起了,只是現在的方向是「因為他染病所以更危險」了——她語帶諷刺地苦笑著。
「他者化」——指的是標籤與定義他人為次等人的化約性行動,藉此,社會排除相異於己的他人並回頭確認著自己的世界依然完整如初。可在疫病蔓延的今日,所謂的現實是我們與他們,在過去早已共存共活於這座島國之上。在第三十二例的移工確診之後,是要加強查緝,或是選擇另一條路?從疫情指揮中心與勞動部的互動中,我們也可以看見兩種不同的思維在論辯著。武漢肺炎的傳播意外地將這群過往社會裡不被看見的他者們從深海裡翻了出來,可是當這群人現身、被看見之後,人們會選用怎樣的方式看待呢?會是共同抗疫的戰友,亦或是防疫的破口?那確實是共同生存於這塊土地上的人們必須共同決定的現實。
本文出自人本教育札記370期


2023工作報告_玩的教育學

【專題】雙語 ≠ 全英語!──政策錯在哪;老師如何教?

GiveMe5 我不打小孩 家庭動起來記者會

打造愛的家,我不打小孩。台灣兒權向前行!我們可以!

快樂父母班

社會賢達共同支持教育轉型正義,小英總統蒞臨人本募款餐會
人本教育基金會年度募款餐會「聚賢會」今日(10/19)順利舉行。蔡英文前總統親臨現場,與陳建仁前副總統、立法院多位委員、教育與人權倡議者、藝術家、以及公民團體代表、各界及社會賢達,共同為「教育轉型正義 全民抗網保孩」等工作籌募資金,現場氣氛熱烈,昭示教育改革信念堅定,能量持續。
曲解數據,混淆政策改善,於教育不利。全教總不要只想著廢,總該有調查監督機制吧
每年接受校事會議調查的教師,僅占不到千分之六。這樣的比例在任何工作領域中,都難以被稱為「浮濫」,反而應視為制度運作下的常態監督,是確保專業與倫理的基本機制……

【座談會】血汗訓練是成就競技還是毀掉運動?─從師大事件與運動員田野調查談起
為深入了解台灣體育班制度下學生運動員的真實處境,人本教育基金會邀請16位曾為體育班學生,及一位現職體育班運動防護員進行焦點訪談。受訪者跨足棒球、足球、田徑、籃球等多項運動,年齡層自18歲至39歲,以呈現了體育班制度長年存在的系統性問題⋯⋯

強迫抽血惡師免解聘!?台師大血汗學分,教育部置身事外?
去年 11 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競技系教授周台英被指控於國科會「建構新世代精準女性足球運動生心理、傷害及表現的智慧感測與衡鑑平台」研究計畫中,以畢業學分強迫學生擔任受試者進行抽血、試驗,並且將受試者費收走,甚至對不願配合的學生實施精神壓力與排擠行為。現經臺師大校園霸凌調查小組認定成立周師有七項霸凌行為屬實,對三成立,建議應予以解聘,並兩年不得再擔任教師⋯⋯

請新竹、花蓮縣府不要再漠視兒少安全運動教練不適任制度也需立即建立
兒少在運動訓練過程中,遭到身心暴力,性暴力的事件頻傳。人本近期,又接到兩件申訴案。顯示不論學校外聘運動教練還是民間館場,目前教練不適任制度,仍有巨大法規漏洞,也有執行端的怠惰與混亂⋯⋯

你們挺暴力,誰來挺小孩?!校方縣府聯手放水,我們要求依法處理
本會接獲家長投訴,去年(2024年)2月他們向雲林縣西螺國中申訴廖姓專任教師與蔡姓兼任教練嚴重體罰與霸凌羽球隊學生,校方和縣府疑似輕放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