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說話了,卻說不出自己的真心話──兒童們的心聲,表意權的困境 | 人本教育札記

看似說話了,卻說不出自己的真心話──兒童們的心聲,表意權的困境

文︱李昀修

--本文刊登於人本教育札記402期

在兒童權利公約國際審查會議的閉幕記者會上,十名兒少代表們衝上台抗議心理健康司對青少年自殺議題的不當發言(註),並將蒐集到百餘名兒少意見紙條灑落台上,象徵未能被政府接住就此墜落的孩子。

但事件裡有一個少有人注意的畫面卻吸引了我的目光──主持人原先想勸導兒少代表們等到問答時間再發言,並請工作人員將他們帶下台,政委林萬億則出聲制止,才讓兒少代表們得以發表意見。

台上的兒少代表們是幸運的,因為在現實裡,多數成人們的反應會和主持人一樣,而其他兒童們,未必能有政委在現場替他們撐腰。

只要把鏡頭拉到國中小,就可以看到各校的學生代表、學生會長等角色,雖然與老師們在會議中坐在一起,但通常沒辦法表示什麼意見,或者意見並不會被好好聆聽。2022年的年中,人本與國家人權委員會合作,以全國國中/小為範圍,進行了「兒童權利及相關教育法規落實現況」的抽樣問卷調查,在同步舉辦的焦點座談,我們聽到了學生們的真實心聲:

「雖然服儀(會議)有學生代表,但是沒有統計同學想法,而且校長老師說的話感覺很強勢,不太敢真的表達意見。」

「沒聽過自己有參加學生代表,學代參與服儀委員會的權利。」

「小市長真的選上後,就沒功用,都在發傳單。」

「學生代表都是校內指定不投票決定,會議就變成是跟學務處比較好的學生,變成假民主。」

「假民主」一詞,簡單說出了兒童表意權徒具形式,無力發揮的現狀。但除了會議桌上連屁都不能放之外,不少情境更是要把你的嘴巴(兒童表意權)弄歪,讓你看似說話了,卻說不出自己的話。

嘴巴究竟是怎麼被弄歪的?就讓我來替你說分明。

通常行使表意權的是學生本人,但不少老師似乎也不太介意越俎代庖地把學生不想告訴別人的事情說出來,比如在公布考試排名的時候。

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38.8%的國小生與58.8%的國中生表示,學校會公布他們的考試成績或排名。

「以前老師會在班上公開排名,我不敢問。剛好督學訪問抽到我,督學問到我就跟督學說了。老師還反問我為什麼要跟督學說,這樣以後就不能排名了。」
「我也有公開排名,成績不好的就會覺得有點羞恥。我知道不可以公開排名,但…」
「段考是成績出來有單子,有學藝股長拿回去公開,模擬考一定會公開。我不知道這是不合法的。」
「有同學請老師不要說成績,但老師還是說。」

老師公布成績背後原因,可能是覺得這樣學生會彼此競爭求進步。但學生明明不想讓人知道的事情被隨意地公布出來,實在是頗有任人宰割之感。況且除了考試成績之外,學生還抱怨「身高體重被公開。」、「好的作文被拿出來講,沒事前問過。」、「有特殊生,老師趁他去學習中心說出他的情況。」、「老師在課堂公開詢問是否是低收入戶,讓同學有點尷尬。」

不只是考試成績,連學生的日常隱私也被隨意公布,毫不在乎學生是否覺得尷尬或羞恥。學生已經表不出自己的「意」了,還要被大人「表意我不想表的意」。抗議還往往被堵上一句「老師是為你好」、「不要那麼小家子氣」,還真的是有口難言啊。

兒童不只常常被代為表意,還常常被要求「表」出成人想要的「意」。比如說,要求他們寫自我悔過的自述書。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18.2%的國小生表示看過學校要求學生寫自述書,國中更是高達40.1%。

自述書在校園中時常身兼多功能,有時是用於犯案偵辦,有時是用於讓學生表達悔悟之情。但前者已脫離管教措施的範圍,後者的效果也令人懷疑。畢竟學生早就知道老師們要的是什麼。

「寫老師想聽的話就好了。」、「一直被說重寫,後來乾脆就問老師到底想要我寫什麼。」、「明明不是我在吵,老師卻誤會我,也不聽我解釋。」

明明根本沒這麼想,卻要為了交差而寫悔過書,結果寫出來的全是老師的意思。這樣的情況可不只是在悔過書上呈現而已,倘若遇人不淑,學生們就得日日練習揣摩老師的旨意。

「老師在上課的時候說老師說的就是對的。有些時候同學會頂嘴,但沒什麼效果。」
「老師公開在班上說,因為我跟督學說了,害他以後在班上不能公開排名,大家就附和。」

揣摩老師的旨意,還要記得在適當時刻附和才是乖寶寶。對於不打算揣摩與拍馬屁的學生而言,想不被強迫「表」不屬於自己的「意」,恐怕也只能行使表意權中的「不表意的權力」,給他嘴巴閉閉,就當作自己是啞巴吧。

長歪的嘴巴,需要有人幫忙矯正回來。學校在這部分算是做得可圈可點。

國小有五成的學生表示聽過兒童權利公約的相關內容,到了國中則躍升至七成上下。同時,也有差不多比例的學生表明,學校有告知老師不能體罰學生。但是參與花蓮場次座談的學生說得淒涼:

「 學校都沒有宣導不能體罰,因為全年級都會體罰。」、「 我是在國中才知道,但是國小有六年比較久」

其他縣市偶爾也有「社會課本有但老師跳過沒說」、「學校講的事情太少我來這裡才知道這麼多規定,例如:佔用下課是犯法」等情況。不過至少從全國的範圍來看,過半學校已有進行兒童權利公約的宣導。但輪到「有沒有告訴你如果被體罰該怎麼辦」時,比例就快速下滑,國小近有兩成,國中則是三成。哎呀,這個矯正,怎麼只矯正一半呢?

雖然有不少學生知道可以打聯絡簿上的專線求助。但也有不少人「貢獻」了他們的求助經驗:

「有次歷史老師上課問一個問題但同學回答得讓老師不高興,歷史老師就要我們自習,我們跟導師反應,導師也是叫我們就自己讀就好 」、「在學校有申訴管道也可以打1999 但會有秋後算帳的部分」、「國教署署長信箱被秋後算帳的可能性很高,新北市市長信箱目前還沒有遇到」

「我們有老師有看到某老師體罰,但因為知道會體罰的老師跟校長比較好,所以老師不敢講」、「美術老師講話太過頭,我媽就去客訴,但老師就否認,一樣沒用。 」

有個學生忍不住感嘆:

「限制你權力的時候都很明白,但要申訴或是提出意見的時候,有新法規跟新作法。」

學生的聲音來自全國各地,而實際聽完學生們的分享,身為成人的我們才能夠發現這群「囝仔人」或許有了嘴巴,卻還是會受迫於成人而講出自己不想說的話。現今的校園或許沒有人會直接說出「囝仔人有耳無嘴」,卻會用各種諸如秋後算帳、揣摩上意等因素,迫使兒童們將嘴巴長歪掉。

雖說「天賦人權」,然而,權利本身卻是脆弱而易被剝奪的。而剝奪的方式與理由也日新月異。兒童們如何能拿回自己的表意權?最大的困難或許在於,大人們捨得嗎?

圖片提供/聞英佐

註:

兒童權利公約(CRC)的國際審查委員Laura Lundy詢問我國對於青少年自殺的結構性問題是否有所關注時,心理健康司長諶立中回答:「這五年大家可以看到,青少年自殺率突然的增加,但如果扣除跳樓的因素,就沒有這麼明顯,也就是說,這10年來台灣高樓增加,導致很多青少年衝動性跳樓自殺,這也是未來我們防治的重點。」

文︱李昀修

如何給孩子更好的教育?為人父母/教師的您,是否正在追尋答案?進步的源頭,來自不斷的思索與釐清。《人本教育札記》多次榮獲金鼎獎、金蝶獎的肯定!國內第一本為家長及關心教育者所編寫的專業教育月刊,提供您看教育的不同角度。每個月都陪您,一步一步向前,充實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