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加我等於十》:母職是一種選擇,而母愛需要學習 | 人本教育札記

《媽媽加我等於十》:母職是一種選擇,而母愛需要學習

文︱陳姝蓉(諮商心理師)

--本文刊登於人本教育札記402期

這是一部談母子關係的故事電影,片中時尚年輕的母親——安琪,將失敗婚姻中生下的孩子——佑佑,托給鄉下的母親照顧。佑佑正要上小學時,安琪的母親驟逝,安琪不得不將佑佑帶回台北照顧,開始學著面對育兒、工作與生活節奏的混亂。

談到母親,你腦海中浮現出怎樣的畫面呢?是站在廚房裡忙進忙出張羅一家大小伙食、照顧孩子的起居?還是溫言軟語,輕輕呵護稚嫩的孩子?好像必須如此,才符合社會對母親角色的描繪與既定形象。

劇中,兩者皆不。鄉下阿嬤帶著年幼的佑佑,在牌友之間穿梭,佑佑熟稔叔公、嬸婆們的神情,想贏牌時必講的順口溜;他年輕時髦的媽媽,則連佑佑的身高體重都搞不清楚⋯。這兩位「不理想」的母親,扮演著佑佑的主要照顧者。

不被期待出生的小生命,常會質疑自己是否值得被愛?

不是所有母親,都是準備好全副身心且歡欣鼓舞地迎接新生命,也不是所有將為人母的人,都能好好思考自己體內的小生命與自己的關係。

對這些不被預期來到世上的孩子們來說,「值得被愛」這件事往往是個課題。不管是長大後被告知:「我本來沒有想生下你」,或者出生後常感受不被關注。

「到底為什麼,蕃薯(佑佑以此諧音稱呼母親——安琪)要把我留在鄉下跟阿嬤一起住呢?」我不知道佑佑是否曾想過這個問題。孩子年幼時,還無法區分母親跟自己的差異,以為母親做任何事都跟自己有關,以至於當安琪有不想養育小孩的困難,卻可能被佑佑想成是自己「不夠好」、或「做錯了什麼」,產生「不值得人疼」、或是「被懲罰」的感受。

若在長大過程中,佑佑沒有得到安琪的解釋,理解母親有她的難處,知道自己並沒有犯錯,那麼在他深層潛意識中,就會帶著這樣的擔心、害怕安琪把他遺忘在鄉下。而佑佑擅長察言觀色,懂得大人們的喜好,討大人歡心,這是為了生存所發展出來的能力:當大人說自己「很乖」、「很棒」的時候,自己就不會被丟掉,而能得到大人的照顧。

這種「被拋棄」的焦慮,常會使孩子缺乏安全感,留下討好他人的習慣而不自覺。甚至總是尋尋覓覓,想找到一個可以依靠、不會丟掉自己的人,卻常在患得患失之間,先別人一步,否定、丟失了自己。

如果生孩子只是意外,那麼養小孩就是一種選擇

安琪回想母親的話:「妳孩子生了丟在這邊,會生不會養。屁股拍拍照樣去台北快活,母親有這麼好當嗎?拜託,你以為自己還是小姐喔…。」

這段話,反映安琪的內心,停留在某種青少年的樣態,想依賴母親,不想花時間在孩子身上,眼下只有自己想做什麼,卻很難承擔、容許另一個小生命佔用自己的時間空間、擠壓自己的需求。這沒有對錯,只是反映安琪當時的狀態。

當安琪不甘示弱,回嘴攻擊母親:「妳咧?讓孩子在麻將間長大,開口閉口都是髒話,你當阿嬤這樣對嗎?…寄錢回來也是被你賭博輸光光…。」雖然母親也表達了無可奈何的立場,但沒有以孩子為中心的考量,也是事實。

我猜想,安琪小時候或許也是如此被養大的,需求很少被母親回應,感受很少被母親理解,缺乏「被照顧」的經驗,使她很難想像,自己要如何當一個母親、照顧佑佑,甚至照顧好自己,所以不自覺地逃避,把孩子交給當初無法好好照顧自己的母親。當兩人大吵一架,安琪一氣之下轉頭離開時,她仍然是那個無法與母親協商的青少年姿態,而忘了旁邊的佑佑,是自己生的孩子,他——需要被照顧。

母親的照顧行為等同於對孩子的愛嗎?

書寫的過程,我一直思考著:安琪和安琪的母親,對孩子是否有愛?如果他們不想要花心思在孩子身上,是否代表他們不愛這個孩子呢?當我這麼思考時,發現自己陷入一種:照顧等於愛的二分法。

好像有照顧行為,才顯示這個母親愛孩子;而不想照顧,等於這個母親不愛孩子。但,愛是什麼呢?這是大哉問。從一些小小的片段,我覺得安琪和阿嬤都愛孩子,但他們不知道如何將這份愛化成適切的行動。反之,有些人只是習慣給予照顧,餵飯、接送,但並沒有真的在意孩子的經驗和感受。

阿嬤與安琪大吵一架,佑佑正在生媽媽的氣。阿嬤安慰佑佑說:「你就是在氣你媽媽,沒照約定接你去台北跟她住…你就別妄想了,這個時候去台北跟她住,是要吃土睡廁所嗎?」佑佑回答:「我不管啦!」阿嬤又接著說:「現在她交的男朋友,搞不好還不知道你的存在…」佑佑說:「約定就是約定,至少她也要道歉說聲對不起…」阿嬤再次安慰他:「阿嬤知道你在生氣…我會盡量想辦法,催你媽媽趕快回來,帶你回台北跟她住…別生氣了,交給阿嬤」。

大人安慰小孩,怕孩子傷心難過,我覺得這是愛的展現。但阿嬤先給佑佑太多現實感,像是吃土睡廁所,不一定是孩子所能承擔;後來又給佑佑未必能實現的保證。不久之後阿嬤過世,佑佑失去一直陪伴自己的阿嬤,卻也促成安琪提早帶佑佑回台北。
安琪把佑佑帶到台北之後,慌張地上網搜尋「如何照顧七歲小孩」,顯見她雖想照顧佑佑,卻真的不知該怎麼辦才好。去跟前夫要錢,不想讓孩子看見,卻把孩子獨自留在超商裡,這些都顯示愛孩子不等於能夠好好照顧孩子。

母愛需要學習,而非與生俱來

我一直覺得母親角色常被過度美化,甚至神話。或許是過往女人得要以子為貴,主要價值在傳宗接代,於是不得不為自己洗腦,這是自己的天命,即使養育子女是件苦差事,仍值得用一輩子去努力。

而在母嬰之間,確實存在一種機制。產後的母親在泌乳階段會產生催產素,並且在哺乳或照顧過程,母親因為擁抱嬰兒,肌膚的接觸也會同樣分泌催產素,而讓人產生一種幸福、被愛的感覺。因此,催產素又稱為母愛荷爾蒙,以確保母親會對孩子的哭泣有反應,產生照顧行為。

即使如此,養育孩子也不只是吃喝拉撒。像安琪面臨佑佑在家,吃飯、托育都需要花錢時,她意識到自己無法再像以前那樣,隨心所欲地選擇是否上班,或只做自己想要的事。有一幕我記憶猶新,安琪在洗手間裡,把自己的美甲一片片剝下,隱喻她選擇不再逃避、面對自己得要長大、好好工作。這對愛美的安琪來說,是準備好放棄一部分的自我需求,將心力投注在孩子身上。

而佑佑的行為,像是拿著彈弓是為了保護媽媽,這份對母親的愛,也會激起安琪「啊~原來我已經是個母親」的實感。許多母子關係,就是這樣一來一往交織起屬於彼此的親密連結。

美好的親子關係,仍得面對未來成長的挑戰

劇情結束在母子甜蜜地在戶外野餐,你一口、我一口吃著三明治。這呼應片名,「當媽媽和我能為彼此互補,兩人相加才能等於十」不知為何,我想到的竟然是,這樣的美好與和平能存在多久?

親子間的融合,這種你和我在一起才能完整的感覺,是幼童成長過程很常出現的現象,但隨著孩子長大,兩人必須逐漸把這種感受轉換成我們即使分離,你也在我心裡。很常見的是,小時候親子關係越緊密,到了孩子青春期,母親經驗到的錯愕和失落可能越大。因為孩子出現獨立的需求,不想跟媽媽「互補」了,可以走開嗎?這樣媽媽好像就不完整了?這會引發孩子想與母親分離時的罪咎感和矛盾拉扯。

那時,安琪能否以過去交織的親情與母愛支撐自己,持續地學習如何面對孩子的成長與變化。母職之不容易,在於得不斷調整親職的角色、與孩子互動的方式。但願安琪的愛,能接納佑佑有自己的想法,做的事不一定符合期待,安琪卻能包容並陪伴他。

圖片提供/答人文創事業有限公司
文︱陳姝蓉(諮商心理師)

如何給孩子更好的教育?為人父母/教師的您,是否正在追尋答案?進步的源頭,來自不斷的思索與釐清。《人本教育札記》多次榮獲金鼎獎、金蝶獎的肯定!國內第一本為家長及關心教育者所編寫的專業教育月刊,提供您看教育的不同角度。每個月都陪您,一步一步向前,充實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