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本以「假扮遊戲」 為題材的繪本,能滿足孩子的需求,還能帶來源源不絕的幽默感和創意和笑點 | 人本教育札記

想像力才是王道: 繪本中的「假扮遊戲」

文︱游珮芸(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本文刊登於人本教育札記398期

你一定聽過這樣的說法:「遊戲是孩子的天職」。盡情玩耍可以激發孩子的想像力與創造力,甚至釋放內在壓力與紓解情緒。不論知識的學習、人際關係的發展、身心健康的養成,「遊戲」都是當今幼兒教育的最高指導原則。美國著名的幼教專家薇薇安.嘉辛.佩利(Vivian Gussin Paley,1929~2019)則特別強調「假扮遊戲」在孩子生活中的重要性,除了滿足孩子們想像的需求,還可以讓他們以自己的力量解決面臨的問題,潛移默化中形塑自我。

假扮遊戲?沒錯,就是扮家家酒。「假裝你是爸爸,我是媽媽」,「假裝你是小狗,我是小貓」,「假裝你是公主,我是王子」…,只要幾個人一說好,孩子們馬上就可以演了起來。繪本中,也有不少以假扮遊戲為題材的作品;這次就介紹三本比較特殊的「假扮」。

這是我的「不是箱子」

在這物資充裕、玩具產業十二萬分發達的時代,孩子們不必撿樹葉當小船,就擁有氣派的玩具船;不必背著枕頭,就有可以替換衣服、會喝奶叫媽媽的洋娃娃。但氣派的玩具船大概不會被孩子拿來當「山林」玩,精緻的洋娃娃也很難在孩子的遊戲裡被當成「火箭」發射。

然而一口平凡的空紙箱,在孩子發揮想像力之下,卻可以是高山、大廈、機器人、船舶、火箭…,是變幻多端的「玩具」。美國的繪本作家安東尼特.波第斯(Antoinette Portis,1950~)的《不是箱子》,可以喚醒沈溺在玩具海中的孩子們的「創意魂」。作者運用繪本「翻頁驚喜」的技巧,讓故事主角小兔子和隱形角色(讀者)一來一往地對話。「你為什麼要坐在箱子裡?」「你站在箱子上做什麼?」「你為什麼要噴箱子?」隱形角色的提問頁面,只看到簡約的黑色線條,每次翻頁後則出現加上紅色的想像線,小兔子都回答:「這不是箱子!」

《不是箱子》出版社:阿布拉
《不是箱子》內頁
《不是箱子》內頁

對小讀者而言,繪本重複情節與翻頁驚喜的呈現方式,本身就像一種猜謎遊戲。當孩子坐在紙箱裡發揮想像力時,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

月亮是我的玩伴

日本繪本畫家谷內鋼太(1947~2019 )的作品《和月亮玩兒》(文:內藤初穗)當中,穿著白色睡衣戴著睡帽的「孩子」在夜空中遨遊,他的玩伴是「月亮」!夢境般的詩意畫面,帶領小讀者進入寧靜又舒坦的想像世界。

谷內鋼太曾以《夏天的早晨》獲得 1971 年義大利波隆那兒童書展插畫獎,是日本第一個獲得此獎的創作者。這本《和月亮玩兒》則在1980年獲得BIB的金蘋果獎。他擅長以沈穩的油畫質感、簡約乾淨的構圖與色彩,展現詩意的空間,醞釀身歷其境的視覺感。

《和月亮玩兒》作者: 谷內鋼太出版社:連環畫出版社
《和月亮玩兒》

「在明亮的夜晚和月亮一起玩兒」,開頭跨頁的畫面,配上簡單一行字,翻頁則是兩個單頁的完整畫面,沒有文字。畫面與文字完全分開的編排方式,讓谷內的畫作保持乾淨完整;簡約的文字像小珍珠點綴,不破壞深夜的靜謐。想像力的遊戲,可以很活潑、激昂,也可以很輕盈、舒緩。讀過這本繪本的小讀者,再次看到月亮,應該也能想像自己翱翔天際與銀色的月亮(大皮球)一起玩吧?!

爸爸媽媽也來玩扮家家酒

《派弟是個大披薩》的情節正是薇薇安.嘉辛.佩利重視的假扮遊戲,只不過提議玩這個遊戲的,不是小孩,而是爸爸,連媽媽也來參一腳。作者威廉.史塔克(William Steig, 1907~2003)從1930年就開始為美國《紐約客》週刊繪製插畫,60歲才開始童書創作。他的作品曾經榮獲美國凱迪克獎、紐伯瑞獎等。

《派弟是個大披薩》出版社:維京
《派弟是個大披薩》

《派弟是個大披薩》是史塔克和他的小女兒一起玩過的遊戲。故事描述因為下雨,讓打算和朋友出去玩的小男孩派弟生悶氣,因此爸爸把派弟抱起來,放到廚房的桌子上,當成麵團又搓又揉,又拉又捏,撒上麵粉(痱子粉),媽媽幫忙擺上番茄(棋子),要把派弟做成一個「大披薩」!原本無聊的下雨天,親子三人卻玩得不亦樂乎,派弟被爸媽逗得咯咯笑,屋外的天氣也放晴了。

親子一起玩假扮遊戲,是不是很有趣?而且主要的道具是「孩子的身體」!當爸爸媽媽煞有其事的把派弟「做成」一個披薩,還假裝拿來烤時,原本因生悶氣身體緊繃的派弟,也因為最終被逗笑了,肌肉與情緒都舒展開了。

以上三本繪本教我們的「假扮遊戲」,每個都值得實際演練囉。相信讀過這些繪本的孩子,都會躍躍欲試,而且還能自己創新不同版本的玩法。

我們家的親子假扮遊戲,煮一鍋巫婆湯

兩個孩子小時候,我常跟他們玩假扮遊戲。或許是長期培養出來的默契,我們的「扮家家酒」都不必事先說好:「你當老師、我當學生」,只憑著默契,一個人開始,一個人接招,就隨時可以玩起來。有一次,我發現露台花園的肉桂樹上,有個鳥巢,而且已經孵出兩隻雛鳥。我讓還在幼兒園的小兒子站在凳子上觀察,他很興奮的說:「哇,眼睛好漂亮,好可愛喔! 」之後,只要聽到鳥媽媽拍翅膀,回到鳥巢來的聲音,他就會躡手躡腳到露台去觀察。

有天我午睡時,小兒子跑到我身邊躺下,把兩隻手放在嘴巴旁,一開一合,發出吱吱啾啾的聲音。我笑著把手放到他的「鳥喙」裡:「來,蚯蚓的屁股!」我看他「吃」得很開心的樣子,繼續餵他:「來,蝴蝶翅膀、蒼蠅頭!」他做出作噁的動作,然後開口說:「壁虎的尾巴、獨角仙的角、老虎的鬍鬚、蜜蜂的刺、蝙蝠的翅膀…」我接著說:「蟑螂的腳、蜘蛛身上的毛…」我們想盡了各種「很噁心」的「食材」,最後才發現,母鳥餵食小鳥的假扮遊戲,已經變成一鍋熱鬧滾滾的巫婆湯了。於是,我們把它攪和、攪和,準備上菜…

我不知道,這樣的遊戲和假扮,跟孩子的品格和人格發展、左腦或右腦的發達有什麼關係?但是,我知道,這個活動完全不必花錢,而且可以生出源源不絕的幽默感和創意、笑點,更重要的是,當下我們就享受了快樂和笑聲,不必儲備任何能力,等到未來才歡笑收割。

文︱游珮芸(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如何給孩子更好的教育?為人父母/教師的您,是否正在追尋答案?進步的源頭,來自不斷的思索與釐清。《人本教育札記》多次榮獲金鼎獎、金蝶獎的肯定!國內第一本為家長及關心教育者所編寫的專業教育月刊,提供您看教育的不同角度。每個月都陪您,一步一步向前,充實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