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父母看見創傷,切斷世代複製的傷害

文︱編輯部
圖︱Photo by Joshua Jamias on Unsplash

--本文刊登於人本教育札記387期

《創傷的智慧》影片前段,麥特醫師去到毒癮戒斷之家和戒癮者對談,其中一人說起自己之所以「墜落」,是因為青少年時被計程車司機綁架並被強迫從事性交易六個月。麥特醫師問,警察有沒有找她?出乎意料的,女孩說,媽媽以為她離家出走,根本沒有報警。這個場景,不只讓我們看到,父母對子女的忽視會帶來多大的傷害,還有更深遠的,創傷的作用與影響。

——女孩從小被父親用皮帶打屁股,但她沒有人可以求救。

——女孩的母親童年時被她酗酒的父親虐待,從小就學會,不去理會自己的感受。因此也不會去保護女孩。

不是母親不愛小孩,是傷害代代相傳無法逃脫,怎麼辦?

麥特醫師認為,直視創傷之後反而可以看到改變的機會:當我們明白,無法說是誰的錯,它不是從任何人開始的,我們同時也可以,從現在開始,改變這個途徑。「孩子不是因為受傷而受到創傷,孩子是因為孤獨的承受傷痛而受到創傷。」意思是,不要讓孩子孤獨的承受傷痛,是重要的起點。這個起點,看起來很簡單,卻總是被忽略。

他就是故意的,真的嗎?

先看幾個孩子的故事。

家榮高中時常被同學欺負,有一天放學後被一群同學找麻煩,九點多才回到家,一打開家門,父親什麼話都沒說,直接打了家榮一巴掌。父親說自己擔心了一個晚上,想著小孩一定是學壞了,那麼晚還不回家也不打個電話。小孩長大了翅膀硬了,不怕我了。

芯惠國中考試不及格,怕被父母罵,自己偷改成績。父母發現後覺得小孩不可以說謊、造假,逼芯惠到老師面前承認改成績一事。

逸奇國中時因為體味重被同學排斥,不想上學。爸爸知道他被排斥後說,「誰叫你平常不把自己收拾乾淨」。

越過行為表象,看見孩子真實需要,是人本父母班帶學員進行的練習之一。以哥哥打妹妹為例,如果爸媽的解讀是:這個行為是在欺負妹妹。就會一路往阻止的方向前進——指責、處罰或限制哥哥。但是,對哥哥而言,被指責有一層意思是:我沒有被了解,他們不在乎我為什麼打妹妹。

爸爸媽媽聽到哥哥的「心聲」,不假思索地說:「打人還有甚麼資格被了解?」、「大的要照顧小的」、「別人都可以做到,為甚麼你做不到?」。就如同家榮、芯惠、逸奇的父母。

大人常常看不見孩子的需求,尤其是犯了錯的孩子,為什麼?

看不到孩子的傷,也看不到自己的傷

另一堂父母班,講師請學員思考並回答「從小到大,爸媽對你們最放心不下的是什麼?」。一位媽媽分享自己一路唸書、念研究所都很順遂。雖然過程中有需要爸媽幫助的地方,但她都自己解決,這也讓她越來越獨立。所以她很不能理解,小孩怎麼可以對自己的事那麼不在乎;同樣的狀況也延伸到她先生,她覺得先生就是個豬隊友。

講師追問,這一路成長的過程媽媽的感受是什麼?她寫下「孤單」。意思是,這段成長過程,沒有人幫忙,其實是孤獨的。有意思的是,看到這一點,她心裡隱約有一些觸動。

有一個媽媽對於小孩準時起床、準時出門,很堅持也很焦慮;透過討論,她看到自己兒時的經驗:小時候在家只要爸爸起床,就沒有人敢繼續睡;如果沒有準時回家就被索命連環call。

她意識到兒時跟父親的經驗,對於現在她與小孩的互動有很大的影響,焦慮感降低了,但準時的信念並沒有動搖。意思是,她仍然堅持孩子要準時起床、準時出門,但因為焦慮降低了,反而可以找到逐步成功的方法。

照顧孩子,也是照顧小時候的自己

承認自己有受到傷害,是第一步,也是最難的一步。許多父母會說「我打他是因為我爸媽也是這樣教育我的」,這個說法看似在合理化自己打小孩,其實有一部份是在否認自己童年的創傷,否認自己曾經受傷。我們可以理解這個否認是基於愛—承認自己小時有受傷就等於在責怪父母——但是,這份愛全然投向父母並徹底忽略了自己,這樣行不通。

傷是誰造成的?當然是父母。父母或許無辜,但不管多無辜都不是理由;人們以為無辜與傷害二者可以抵銷,事實上不行,無論基於真實還是基於情感,就是不行抵銷。指出創傷,是為了回頭看到自己曾經受創。回到《創傷的智慧》影片中那位被綁架的女孩,麥特醫師問她:假設你是個五歲孩子的母親,你想讓那個五歲的孩子跟誰談一談?這是一個有意義的開始。

除了跟五歲、八歲或十四歲的自己對話,接納、安慰、照顧自己的內心幼童。我們還可以呵護眼前的、活生生的、正在成長、探索世界的孩子。

可以在家榮晚歸進門時問一聲:怎麼了?這麼晚才回來;可以問芯惠:偷改成績時,心裡想的是什麼?被發現時,有沒有嚇壞了?還可以跟逸奇說,我猜被同學嫌棄很難受,你也不知道該怎麼辦。這樣,我們就一次照顧了兩個小孩,眼前的小孩跟過去那個是小孩的自己。那些過去的傷,不會不在,但它已經不再那麼椎心刺骨。

讓我們為自己負起責任,切斷世代複製的傷害。


文︱編輯部
圖︱Photo by Joshua Jamias on Unsplash
 
《人本教育札記》作為一本社會改革組織的刊物行走江湖三十多年,永遠與時俱進的現代教育顧問,今日也將不斷的進化,為你帶來更深刻的教育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