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他們會相信

文︱江思妤            圖︱玄 史生

為什麼他們會相信?這個問題在疫情嚴峻各種訊息廣傳時,常常冒出腦海。

有一說是,因為有人刻意放話造謠,但他之所以放話就是因為有人會信;同理,他之所以會信,正因為那是刻意的造謠。造謠的人與追隨的人形成一個迴圈,突破的解方或許就在,研究人們相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研究這個,不一定能解除對立,但至少,明白了為什麼他們會相信。明白,是知彼的第一步,也是知己的重要開端。

表達不清楚讓謠言有流傳的空間

第三批AZ疫苗好不容易來了,屬於重災區的新北市只分配到1.8萬劑還不如高雄的2.1萬劑。政府不重視疫情只考慮藍綠。 (註1)

傳播的人故意忽略分配計算的方式,在全民期待疫苗的時候,讓人依據不完整的訊息做判斷,挑起情緒與對立。

但斷章取義的訊息為何可以快速流傳?

回到5月27日指揮中心記者會現場,記者提問41萬劑分配的依據,追問為什麼新北的數量比高雄少?莊人祥回答:「如果是雙北以外的,是用未施注第一類人員的六成來去估;雙北的話是用一、二、三類未施注人員的六成。所以出來是這個數字。」

記者會現場,沒有人追問:為什麼都抓六成?新北疫情最嚴重,為什麼新北第一、二、三類不是全給?或許當下記者沒聽懂解釋,所以大家只抓取數量的差異作為新聞的內容。

疫苗的分配與還沒施打的人數有關,但在莊的說明裡,只有未施注三個字。如果當時莊這樣說:「疫苗分配的數量,是依各縣市裡還沒有施打疫苗的第一類人員的六成,但因為台北、新北的疫情比較嚴重,同時他們已打疫苗的醫護比較多,所以雙北是擴大到還沒有施打疫苗的第一、二、三類的六成。新北市分配到的總疫苗數量比高雄少,是因為新北第一、二、三類還沒打疫苗的人數加總起來比高雄第一類沒打的人數少。」或許可以讓人更清楚明白。

順著對方的擔憂回應問題,差異的部份做對比說明。這是與意見不同的人溝通時可以努力的方向。或許有人質疑,事後諸葛說來輕鬆,但提供這個思考,不是要苛求指揮中心,相反的,是期許我們自己,要重視差異。

說到期許,如果相信的人,看到新北市的疫苗數量比高雄市少時,能夠想到,這麼明顯的「偏心」,理應有一個說法,並願意研究那個說法,再論斷這樣的分配是否合理。或許就不會陷自己於斷章取義的冏境,也不會因為被事實否定,腦羞成怒,拒絕事實也拒絕討論。

新話題轉移焦點

基隆市、台中市、高雄市,桃園市、新竹市為了避免市場人潮群聚,5月31日宣佈全面落實實聯制並依身份證尾數進行人流管制措施。同一時間,台北市長柯文哲表示,「國民素質、國民道德比政府拿警棍執行更有效」、「我已經講過,一週採買兩次」、「市場自治會減少攤販,每天停攤四分之一」,後來又加上「即時影像監視,請民眾到傳統市場採買物資前先上網看人潮」。

媒體、網路上,人們開始討論,身份證分流與減少攤位或即時影像監視哪一種方法比較好?捷運、公車可以坐,沒有道理菜市場不能每天去,與其管制開放的菜市場不如管制封閉的大賣場。而家庭裡,「每天停攤四分之一」讓長輩更需要每天上菜市場,年輕人希望長輩一週採買兩次就好。上菜市場成了老少角力、家庭衝突的原因之一。

無論是街頭或家裡,菜市場需要管制的原因——減少群聚,圍堵病毒——都被忽略了。隱約之中,有一個意思是,菜市場不會是破口,因為市民有素質;如果菜市場成為破口,那就是市民素質不夠——不是市政府責任

6月8日,總統呼籲全國菜市場分流,家庭裡老少不再角力,不滿之氣發往中央政府,台北市菜市場人流明顯減少,再之後確診人數終於逐步往下。

疫情嚴峻以來,中央的民調滿意度持續下降,這可以理解;但每日確診人數全國第二高的台北市,民調滿意度一直高居全國第二,實在讓人不解。(註2)

越過道理,訴諸情感

疫情升溫,解除三級警戒唯一的方法就是打疫苗。國家之前預定了1981萬隻疫苗但是到貨量只有111萬隻。在這緩不濟急的時刻,郭台銘、佛光山霸氣說要捐贈疫苗,及時雨不但來得好還來得巧。指揮中心說歡迎捐贈,但要出示原廠授權證明文件。

侯友宜開記者會說:「疫苗再慢就還要走多少人?拜託不要再刁難人家了…否則醫療量能再怎麼拚也『凍袂條』」綜藝大姐張小燕也貼出下跪照片為疫苗請命。

他們說,拜託你救救我,不要為難民間組統織了;程序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命。的確,在人命面前,什麼都應該排在第二順位。只是,疫苗是預防感染時變重症,本來就不是救人命的靈藥,但他們似乎沒有要區分這個事。

一週後,政府訂購的、日本美國贈送的疫苗相繼送到,各縣市第一到六類的人陸續施打疫苗,雖然已沒有跪求疫苗的理由,但刁難一詞,深入人心,許多人說,如果不是當時候友宜出面呼喊,政府怎麼可能加快處理速度。

為什麼刁難二字一出現,大家就都信了?

過去,老師想要換學校、小科員要升遷、家裡失竊要報警…資格條件文件樣樣俱備,上級說不行就是不行,因為上級另有所圖或早有安排,也有人就是當年的上級。這是戒嚴時期社會的潛規則。

五月底到六月中,各家媒體在疫情記者會上輪流追問:可以買嗎?什麼時候到貨?指揮中心的回答總是:資料不完整、要依規定、要有原廠證明…人們聽到不行、不可能、沒辦法,而且指揮中心礙於外交困難沒有明白說明為什麼不行。刁難的感受就這麼湧上人們心頭。

但換個角度想想,要求出示疫苗原廠授權證明文件,有可能是刁難,也有可能是為了要負責任——萬一疫苗有問題。他們一口咬定是刁難,是因為原廠授權證明文件不重要?還是因為不會有原廠證明文件?

郭台銘要送的是上海復星代理的德國BNT疫苗,想想每天擾台的中國軍機,想想中國在外交上對我國的打壓,很難不懷疑這個刁難,中國施了多少力? 

為什麼他們會相信?

 從這三個例子,可以看到,有三個向度的影響力。

大至國家機關小到個人,當我們要傳達訊息,沒抓到提問者問題的核心或有口難言時,對方難免會臆測猜忌,理解錯誤。這就讓有心人士有了造謠放話的空間。

敵國或敵人傳播各種或真或假的資訊,目的只有一個,製造恐慌、挑起情緒與對立,好瓦解我們。遇到高明的敵人,讓自己冷靜,不要被分化,很重要。

和自己立場一致的訊息,可以讓人安心放心,疏解焦慮或煩悶。但遇到違悖常識的事直接認定對方是故意的,不追問為什麼,接受訊息不思考判斷,相信威權不相信自己的猶豫,就成了別人的棋子。

這樣,你有發現嗎?為什麼他們會相信的「他們」,其實可能是我們任何一個人。我們和他們的分別其實不大,唯一的差別或許是,我們不是被嚇大的,沒有那麼容易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