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小的一堂國語課—〈一桿秤仔〉(上)
原來以為〈一桿秤仔〉是我很熟悉的一篇教材。這篇是台灣文學之父賴和的經典作之一,我來回讀過很多遍,不但曾經在彰化賴和紀念館講故事給孩子們聽,陪畢業班準備文學報告時,我也和孩子一起討論過。這學期選定這篇教材來教,我是十拿九穩、信心十足!從沒想到,在備課時的教案會議上,隨著討論越挖越深,我越是心虛了起來...
原來以為〈一桿秤仔〉是我很熟悉的一篇教材。這篇是台灣文學之父賴和的經典作之一,我來回讀過很多遍,不但曾經在彰化賴和紀念館講故事給孩子們聽,陪畢業班準備文學報告時,我也和孩子一起討論過。這學期選定這篇教材來教,我是十拿九穩、信心十足!從沒想到,在備課時的教案會議上,隨著討論越挖越深,我越是心虛了起來...
公視《青春發言人》其中一集受訪者婷婷在節目播出之前(2021年底)結束生命,這個意外,讓陪伴在婷婷身邊多年的好友小歡與小嘉感受到強烈的撼動。事發至今已經一年,小歡與小嘉還是有好多好多話想要對婷婷說。
「我們班有一個人常常割手,怎麼辦?」你有遇到過自殺或自傷的人,或是你也有這樣的經驗嗎?我們花這麼多力氣討論青少年自殺自傷,不只是因為公視邀約、去年監察院提出的報告,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們一直努力處理校園內不合理的現象,我們也研究教學講求「教的方法」,就是要讓孩子得到好的教育,但首先,孩子必須活著。
青少年自殺自傷現象是一大警訊,同時也是一個提醒,提醒每一個人關心青少年、關心身邊有心理困境的人。陳毓文教授說「當一個人在大太陽下的時候,你沒有辦法為他叫來一片烏雲,也不能呼喊上天下雨,但是你可以拿把傘幫他遮陽,跟他走在一起。」但願,我們都能成為有能力提供善意的撐傘者。
根據師範大學林旻沛教授2021年出版的研究,國中生自傷盛行率高達四成(註),割腕、抓傷、拔頭髮…人們看見這些傷痕,總想了解學生的心境。但也有些時刻,人們想問,卻來不及問。例如,當學生死亡時。依據衛福部2020年的統計,近五年來,每年自殺的學生人數都有200~250人,已過世的他們,無可探問,徒留下問號在原地。
A媽媽說,有時候一句話出來,我可能是無心,也可能是善意,但小孩還是有可能會聽到負面去。遇到小孩反應很大時,我覺得要先去想他怎麼了,就比較不會直覺的想指責或罵回去。
少年提醒了我們,不是什麼話都不能說,每個人都有說錯話做錯決定的時候,萬一錯了,道歉就好,因為孩子想要被父母理解和父母想要被孩子理解一樣的懇切。
「為何我的孩子要自傷自殺?」這是很多父母來到診間或諮商室時,常常表達的困惑。有些父母會說:「他從小很皮沒錯,但鬧鬧脾氣之後,我安撫一下,就可以緩和了,從沒有過這麼激烈的手段,威脅我說他想死!」。有些父母更不可置信地描述:「他從小就是個很乖的小孩,不吵不鬧,叫他做什麼都聽話,怎麼到了現在,突然變得這樣不可預測,我真的不知道發生什麼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