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疫持久戰!校園戰備要點是什麼?〉專訪陳建仁副總統


二月十日,身為頂尖的公衛學者、有抗SARS經驗的陳建仁副總統在個人臉書頁面發表文章,比較本世紀幾個重大呼吸道流行疾病,引起巨大迴響。陳副總統認為,新型冠狀病毒未來可能演變成像流感一樣高傳染、低致死,且持續存在、週期循環的傳染病;因此,雖然民眾不用過度恐慌,但診斷工具、抗病毒藥物、疫苗的研發就更形重要,在防疫物資齊備前,民眾仍要提高警覺,全民做好防疫工作。
開學後,還有一個問題更要緊:武漢肺炎(註)與當前校園內常見的傳染病,有什麼異同呢?開學後,親師生應對武漢肺炎的方法,與應對現行校內常見傳染病又有什麼不同?
我們透過管道試著詢問陳副總統,萬萬沒想到,很快就獲得他的首肯,於是有了這次專訪。
對傳染病的恐慌,怎麼來的?
「來,這是我整理的。」陳副總統進了總統府會客室,邊跟我們打招呼,邊遞上一份資料,是幾項校園常見傳染病的比較分析表,洋洋灑灑三大頁。(摘要如表一)

遞來表格的陳副總統,展現出教授本色,幫我們上起了公共衛生課:「未知是最大的恐懼來源。在所有的瘟疫來臨的時候,從古代到現在都一樣,當人類面對一個新的疾病或新的病原,它引起的疾病症狀、傳染途徑、預防方法與診療對策都是一無所知的時候,內心的恐慌就會產生。這時候很重要的,就是要呼籲大家一定要去接受正確的訊息,只有正確的訊息,才能讓我們對一個新興疾病有比較好的應變對策。」
「引發恐慌的第二個原因是在疫情爆發後,最早期的研究結果,往往因為聚焦在重症患者,所以病況與致死率都是最嚴重的。像COVID-19的初期報告,因為都是住院重症病人數據,致死率高達10-15%,嚇都嚇死了!」陳副總統緊接著提出了兩個概念:
一個病毒或傳染病原感染到人類時,對人造成的健康危害是一個光譜,從沒有症狀、輕症、重症、到死亡。健康危害程度會受宿主、環境、病原等因素的交互影響。換言之,並不是得到傳染病病原感染就都會是重症。
很多傳染病的健康危害光譜,通常是輕症的人比較多、中症的較少、重症的再少一些,死亡的當然還要更少,像金字塔那樣分佈。
「那我們就知道,死亡只是傳染病冰山的一角,民眾了解以後就比較放心。」陳副總統說:「當我們瞭解了傳染病的事實真相、科學證據,瞭解了傳染病的健康光譜、疾病金字塔,就能認知風險有多大,不會因不瞭解而恐慌。」
從病毒的特性看未來抗疫重點
「致病病毒有一個很大的特色,就是會不斷的演變,找到生命最佳的出路,這是傳染病的基本原理。」陳副總統說:「如果這個病毒很厲害,感染我這個宿主,我很快就死掉,它也隨我而死,那它是很笨的耶!」致病病毒在發展的過程,通常會有演化出很多不同的病毒株,其中毒性強的病毒株不會傳很久,因為被它感染的人很快死掉,它也就無法繼續傳播下去;而毒性比較輕微的病毒株,讓感染者病情不嚴重,甚至不發病,就有利它在人群中不斷散播。即使季節變化的環境不適合傳染,它會等到環境適合時再大規模傳播,這樣就可以一直存在世界上。
也就是說,如果武漢肺炎病毒猛烈地導致宿主重病和死亡,疫情可能就像 SARS一樣不會持續很久;而更可能的情況是,武漢肺炎病毒會像流感那樣,與人類長久共存。
陳副總統舉了二○○九年全球H1N1新型流感大流行的例子:那年春天,墨西哥開始有疫情,傳到了加拿大、美國、西班牙,但到了夏天幾乎就沒有病例了。可能夏天出遊的人多、人群沒有室內長時間聚集,天氣好又氣溫高,病毒在環境中存留機率大幅降低。等到了冬天,人群又長時間聚集在室內,H1N1新型流感又開始大規模傳染。「像H1N1新型流感病毒,已經跟我們一起存在這個世界上十年,人類要完全消滅它也很不容易了。」
即使要消滅H1N1流感幾乎不可能,現在它還會引起恐慌嗎?恐怕不會。原因主要有二:
- H1N1的致死率不高。
- H1N1的快篩、抗病毒藥物、疫苗都已發展出來。
「也就是,當我們對它越來越瞭解,就越不會恐慌。」以H1N1與武漢肺炎相對照,可推知陳副總統所說的「瞭解」,至少有兩層意義:首先,武漢肺炎的致死率並不像初期研究指出的那麼高;其次,隨著研究越來越多,越可能發展出各種診斷、治療工具,「所以我們現在很拼,」陳副總統說明政府抗疫的重要方向:「台灣生技醫藥產業界正在研發快篩,希望兩三個月內能夠上市。美國Gilead公司的抗病毒藥物,如果三期臨床試驗成功,我們會努力盡快取得專利授權。我們也可以利用痊癒者的B細胞來做單株抗體,治療重症病人。目前也盡全力研發疫苗。」
抗疫持久戰,學校要做什麼?
換句話說,政府已在進行各種整備,要與武漢肺炎長期對抗。聽起來,這會和各種流感一樣,都是持久、循環的戰爭。
但,真的一樣嗎?
從陳副總統提供的校園常見傳染病比較表來看(見表一),武漢肺炎的傳染途徑與流感固然相同,和腸病毒、諾羅病毒等也差不多,後兩者還有飲食傳染的疑慮。因此,它們的防疫原則確實有相似之處。
「學校是用來做什麼的?」陳副總統反問。見我們一時沒反應過來,便接著說:「學校是用來做教育的,不是治療病人的嘛!」他特別強調,如果一個小孩生病了,就不應該待在學校,「他應該在家裡休養,嚴重一點就要在醫院裡治療,等病好了再到學校。那麼,學校會有病人嗎?會有病毒嗎?需要全部的人都戴口罩嗎?」如果學生在學校發病,就應該立刻送到保健室,請家長到校接他回家就醫,尚未離校前要先待在保健室或其他隔離的場所。
「還有,孩子們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他們的手可能會摸到病毒汙染的桌椅、門把、物體等,如果再摸眼、鼻、口,就會被感染,所以要教導孩子養成勤洗手的好習慣。」站在公衛專家的角度,陳副總統提出建議:「老師可以請孩子上廁所後、吃飯前一定要把手洗得乾乾淨淨,小朋友一天會上好幾次廁所,這樣洗手的次數也夠了。」
給孩子的防疫教育
生病就該在家休養、勤洗手、戴口罩,以保持良好衛生習慣--這場與病毒的持久戰,在學校的防疫原則看起來怎麼這麼簡單?
其實在陳副總統的思維裡,這些原則可不像表面上那麼單純:「我們說教育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教育。教育要讓孩子知道,當我自己保持健康的時候,我的朋友、我的同學也可以健康,我們可以一起學習、一起遊戲。也就是說,生病就在家休息、做好個人衛生,這是愛自己也愛別人的行為,這是『群育』當中很重要的事。很可惜,我們現在的教育有時候太重視知識傳授、考試,忽略教導在生活中要照顧自己和別人。」
當然,他並非反對知識的傳授;相反地,陳副總統認為教孩子防疫知識非常重要:「像我聽說人本的營隊有開課教防疫內容,比如細菌、病毒是甚麼?傳染途徑有哪些?如何避免感染?我很支持這樣的作法,在年紀小的時候,就要給孩子這些知識。」
「知識給人穩定的力量。當你有充足知識時,可以知道得到感染的風險,對疾病的嚴重度有更好的認知,也比較正確知道要做什麼、不做什麼,恐懼感自然就會少很多。」說到這裡,我彷彿看到待在陳副總統骨子裡的那位科學家跑了出來--防疫,當然要基於科學研究;然而,真正的科學家能看到的,絕不只是眼前的科學研究素材,而更是這項研究、這項知識對人類有什麼意義。
就好比,真正的教育絕不只是著眼於訓練孩子的行為,而更是行為能對孩子的成長有什麼意義。就此來說,防疫不只是校園裡的照表操課,更應該是增長孩子心智的真正教育。
* 註:身為公衛學者的陳副總統,受訪時以正式名稱COVID-19來稱呼武漢肺炎。本刊為求體例一致、便於稱呼,在不引副總統的話時,仍使用「武漢肺炎」一詞。
王士誠/《人本教育札記》主編

- 相關文章推薦


2023工作報告_玩的教育學

【專題】雙語 ≠ 全英語!──政策錯在哪;老師如何教?

GiveMe5 我不打小孩 家庭動起來記者會

打造愛的家,我不打小孩。台灣兒權向前行!我們可以!

快樂父母班
- 最新文章

你們挺暴力,誰來挺小孩?!校方縣府聯手放水,我們要求依法處理
本會接獲家長投訴,去年(2024年)2月他們向雲林縣西螺國中申訴廖姓專任教師與蔡姓兼任教練嚴重體罰與霸凌羽球隊學生,校方和縣府疑似輕放處理……

客家電視台送學生入狼口?!文化部應建立機制,勿使藝術文化成為性平死角
2023年6月,李菄峻(原名李文勳)性侵學生案曝光;2024年3月遭戲曲學院終身解聘。然而,他竟仍參與客家電視台節目編排,甚至讓戲曲學院學生在不知情下前往其住處排練……

需要徹底的轉型正義,才能阻擋戲曲學院的悲劇
戲曲學院多起身心暴力,性暴力的案件,尤其是李菄峻歷年多次性侵學生案,經監察院調查屬實,並提出糾正。本會認為,本案的處理,需要校園轉型正義……

體育暴力層出不窮,運動部能為孩子把關嗎?
體育和運動訓練中的暴力不但頻繁發生,且相比其他教師不當管教行為,往往更加嚴重。學校的漠視、主管機關的不重視,形成一種學生運動員在受不到保護的情形下進而認同、甚至複製暴力,使得傷害一再持續發生的循環……

學校連三罪行:吃案、沒收不適任、強逼轉學!市府缺席!人民無奈?
本會接獲家長檢舉臺中市大安區國小王姓總務主任霸凌學生、將學生鎖在儲藏室內、逼迫學生轉學,家長向臺中市政府教育局均遭敷衍回應,容許學校拖延長達兩個月才啟動調查。今調查結果出爐,調查報告竟認定王姓總務主任的行為不成立霸凌……

面對困難 學輔效能才有機會進一步提升
台灣近年學生自殺、自傷人數不斷攀升,在上一次兒童權利公約國際審查時,來台的國際專家特別指出「自殺率上升並非歸因於兒少個人議題,而是導致心理不健康更廣泛的結構性議題,包括學業壓力、霸凌及不當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