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女子圖鑑〉大家在氣什麼?真的不可以挑編劇毛病嗎? | 人本教育札記

〈台北女子圖鑑〉改編自日劇〈東京女子圖鑑〉,講述女主角北漂追夢的都會成長劇。開播後,被說充滿對台南、台北人的刻板印象,還有人說難得有作品能同時惹怒台南人和台北人,但「台南人就是愛吃甜」、「台北人就是冷漠」這些平常我們會拿來自嘲或反諷的話,怎麼到了〈台北女子圖鑑〉,就被大家罵的那麼慘呢?
是刻板印象,還是歧視?
前陣子在網路上熱議的一個片段:女主角林怡姍初次到台北找工作,面試官一句「你不是台北人吧?就你這個妝,你去應徵一百間公司也沒用。」讓網友不滿,覺得在嘲笑台南人不會化妝。
另一個橋段是女主角的公司為了處理網紅kiki的性愛照外流,安排kiki向社會大眾解釋自己就是照片裡的人,最後一幕女主角卻說了一句「誰都會犯錯,但不一定有面對錯誤的勇氣」,指kiki有面對錯誤的勇氣,這也讓觀眾崩潰認為錯的明明是洩漏照片的人!
有人說這就是歧視,也有人說這只是用刻板印象呈現的戲劇效果。但歧視的標準是什麼?讓我想到之前備受討論的議題「武漢肺炎是不是一種歧視性名稱」,在〈鄧不利多被歧視了嗎?〉給了我們答案:歧視,除了要檢視事實是否成立,也得看文字背後的權力關係,簡而言之,是「誰」說以及「誰」被說,彼此之間的關係很重要。
是戲劇效果,還是歧視?
女主角從台南永康北漂到台北永康街,被網友詬病台南永康才不像劇裡呈現的落後(都是水溝、田園)。以台北人的視角來詮釋台南,我想就像是80年代的美國電影看見的東方一樣,更多的是「都市人」對「鄉下」的幻想。此外,劇裡的台北女性被描述為拜金、冷酷、把高跟鞋踩斷也能泰然自若,卻得依賴一位又一位的男性,才有辦法在都市生活,滿足男性對於「職場女強人」的想像。
劇情傳達了某種單一且非事實的價值給觀眾「台南永康是落後的」、「都市女性得依靠男人才有辦法生存」…這些刻板印象不只不好笑,還用劇的形式更加深植入人心。
就算是效果,觀眾也不買單
有影評人為此解釋「一部好看的劇不應該期待他拍得有多政治正確」,這我很同意。但至少要能符合事實,至少要有反諷的幽默,可惜這兩點在〈台北女子圖鑑〉都不凸顯,才會新集數一上映就被挑毛病。
有影視人幫忙說話「編劇不一定主導說故事的走向,不能拿編劇開刀」,但就像是〈《俗女》、《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的另類追劇法〉一文所述,觀眾會把劇情當文本考究,為的就是更貼近編劇的心思。而〈台北女子圖鑑〉能讓劇裡劇外都有這麼多的討論,或許可以說這部劇的反行銷很成功,但還有另一個角度是,觀眾們追劇的功力越來越深,當觀眾進步了,戲就不能不跟上!

如何給孩子更好的教育?為人父母/教師的您,是否正在追尋答案?進步的源頭,來自不斷的思索與釐清。《人本教育札記》多次榮獲金鼎獎、金蝶獎的肯定!國內第一本為家長及關心教育者所編寫的專業教育月刊,提供您看教育的不同角度。每個月都陪您,一步一步向前,充實自己。
- 本期特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