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壓力如何引發暴力?--在疫情中思考


「只是叫你戴口罩,幹什麼你!?」餐廳門口,服務人員對著阿凱大吼。
眾人盯著阿凱看,害怕、不解…阿凱眼見服務人員摀著手臂、滲血,這才意識到,自己抓著一把塑膠蛋糕刀,刀尖上沾的卻不是奶油,而是鮮血。
「怎麼會…不是我…不是我!」阿凱拔腿狂奔。
躲進暗巷,阿凱耳邊傳來警笛聲,昏沉的腦袋浮起記憶片段--業績被疫情拖成紅字、工作突然被辭退,想吃好料卻被擋在門外…
※
阿凱不知道自己怎麼了,但我們不能不知道--畢竟在疫情壓力鍋下,這不會是單一現象。
史蒂芬.波格斯(Stephen Porges),美國精神病學家,一九九四年提出了「多元迷走神經理論」(Polyvagal Theory):人下意識地時時在感受環境安危,這種能力被稱為「神經覺」(Neuroception),會左右自主神經系統而對環境產生三種不同層次的反應--社會連結(Social Engagement)、攻擊或逃離(Fight or Flight)、凍結及關閉(Freeze, Shut-down)。(註一)
.jpg)
當神經覺感受到安全時,人就能處於社會連結狀態,與他人互動;而當神經覺感受到對生存有威脅的壓力,則壓力荷爾蒙的分泌會增加,使心跳加速、腎上腺素增多…以便反擊或逃離;對威脅的感受若更激烈,人會以驚呆、昏迷,甚至裝死等「凍結」方式來應對,有如許多低等生物。
阿凱顯然是處於「攻擊或逃離」的狀態,他的神經覺感到了危及生存的壓力。
「說失業危及生存也就罷了,戴口罩哪會!?」您會反問。而波格斯會回答:阿凱的神經覺出錯了,將毫無危險的事物誤判為威脅。這樣的思維,可以使我們更瞭解暴力的源頭。好比,說不定阿凱除了口罩、失業的事,還碰到--
※
警察走了,阿凱動身回家。如果那間沒人等他的頂加小套房還能稱為家的話。
在玄關,阿凱就瞥見桌上有紙條,嫩嫩的粉紅,小慧慣用的。「剛剛走得太急,沒把鑰匙還你…」小慧留言,也留下鑰匙。
打小來去於親戚間,阿凱是在遇見小慧後才有了家。
今天是兩人交往週年,他買了蛋糕回家,小慧卻要走;他失手砸了蛋糕,小慧縮了一下,顫聲:「我就怕哪天,你對我也失手。」
小慧轉身,每聲腳踏在阿凱聽來都是家的碎裂聲。
※
波格斯認為神經覺出錯的原因,主要有二:
- 長期的環境壓力。若人接連遭遇難以預期的壓力,其神經覺就可能把眼前的不順心都判斷成生存危機,不分輕重。
- 過去的負面經驗,尤其是童年經驗。比如,若人從小處在暴力、情緒虐待…等創傷環境,他的神經覺往往會把不危險的事都認定為重大威脅。
成為親戚間的人球、失戀、失業…這些危機都不是阿凱能預期的;之後,阿凱的神經覺把口罩事件誤判為生存威脅,以波格斯的觀點來看,可以理解。
「但無論如何,他選擇了暴力啊!?都怪給神經系統對嗎?」您會反駁。
確實,人的行動相當複雜,未必只能用神經系統來解釋。就像阿凱的經歷也可能比前面說的更複雜──
※
小阿凱拉拉衣襟,空氣從袖口竄入。「穿短袖這麼涼?」他不太習慣。以前爸媽只給他穿長衣褲:「你不乖才被打,黑青讓人看到很丟臉!」
乖與不乖,他不太會分。不好好煮飯打掃,媽媽會揍他,是因為不乖吧?但做完事,在牆角發呆忍著餓,爸爸會拿酒瓶砸他…靜靜坐著也是不乖嗎?不過,爸媽應該是不太乖,否則警察幹嘛連拉帶踹、拖走他們?
小阿凱於是被帶到阿姨家。阿姨不太跟他說話,但吃飯時會在他房門口留飯菜,還把表哥的制服給他。「阿姨覺得我很乖吧?」小阿凱這麼想。所以幾個月後,當阿姨把小阿凱載到舅舅家,他滿腦只想著:「一定是我哪裡不乖…」
※
美國犯罪學家蘇哲蘭(Edwin Sutherland)告訴我們:如果一個人的生長環境使他難以分辨行為違法與否,甚至使他學到「違法行為才是正常的」--就像阿凱小時的處境--那麼他未來就很可能犯罪。這就是犯罪學中的「差別接觸論」,是最能預測犯罪的理論。(註二)
無獨有偶,心理學大師班度拉(Albert Bandura)以實驗證明了:常見到他人使用暴力的兒童,會經觀察而學習,比其他兒童容易產生暴力行為。在此基礎上,班度拉發展出心理學上極重要的「社會學習論」。
阿凱成長的過程裡,沒人教他是非,又反覆看到爸媽施暴,那麼當他長大,壓力來襲,他會有類似的反應也就不令人意外了。
※
不意外又如何呢?難道無辜者就只能接納「阿凱們」?難道所有的理論與學說,就是要幫他們開脫?
不。萬般設想,其實都是為了解決他們的問題。以阿凱為例,若我們建立一個不打小孩的國家,他便無從學習暴力;若我們打造一個引導孩子細思是非的教育文化,他便可望遠離對錯不分的漩渦。畢竟,疫情造成的壓力其實可能只是暴力的引爆點罷了;而在疫情壓力鍋中的許多施暴者,某個程度上都是阿凱的翻版。
當然,這些都需要長期的行動。難道沒有一般人日常能做的事嗎?
有的。美國精神科醫師布魯斯‧佩里(Bruce Perry)發展了三個步驟,試著幫助受到重大壓力的人:
- 調節(Regulate)
可以用平靜、和緩的步調接近、安撫他,使他感到安全。這是為了調節他的神經系統,不再只感到威脅。
- 同理(Relate)
隨後,展現對他的同理,讓他感受到有人會陪他面對各種困難,則他的神經系統便可能回到「社會連結」的狀態,開始能思考、與人互動。
- 說理(Reason)
接著,才有辦法與他討論眼前的困難該如何因應、下次發生類似的事可以如何處理。
佩里的工作與研究主要以兒童為對象,但就其理路而言,確實提供了人們一種看待施暴者的眼光--施暴者不是妖魔,而是可以被理解、被調節、被協助的人。
沒有人不害怕施暴者,但害怕只會帶來更深的害怕,而終於使我們只想以暴制暴或避談暴力--這也可說是一種「攻擊或逃離」反應,不只出現在個人神經系統上,也出現在人們的集體心理上、社會文化上,其結果是:人們基本上不討論暴力,也就難以因應暴力,於是更害怕暴力,陷入無窮循環…
疫情與壓力蔓延,一般人無從阻擋。然而,若認知到這樣的壓力往往只是暴力的最終導火線,則我們可以試著協助每個人,在野火延燒他的生活之前加以阻擋。回頭凝視暗處的「阿凱們」,暴力循環才可望被斬斷。
- 註一:本文礙於篇幅,難以詳細說明波格斯教授的學說細節。若您有興趣,可點擊參閱他的網站。
- 註二:一九八五年,美國的Akers 與 Cochran教授以超過三千名中學生為目標群體,比較緊張理論、社會控制論、差別接觸論三大犯罪學理論的犯罪預測效果,以差別接觸論最佳。
王士誠/《人本教育札記》主編

本文出自人本教育札記372期


2023工作報告_玩的教育學

【專題】雙語 ≠ 全英語!──政策錯在哪;老師如何教?

GiveMe5 我不打小孩 家庭動起來記者會

打造愛的家,我不打小孩。台灣兒權向前行!我們可以!

快樂父母班

社會賢達共同支持教育轉型正義,小英總統蒞臨人本募款餐會
人本教育基金會年度募款餐會「聚賢會」今日(10/19)順利舉行。蔡英文前總統親臨現場,與陳建仁前副總統、立法院多位委員、教育與人權倡議者、藝術家、以及公民團體代表、各界及社會賢達,共同為「教育轉型正義 全民抗網保孩」等工作籌募資金,現場氣氛熱烈,昭示教育改革信念堅定,能量持續。
曲解數據,混淆政策改善,於教育不利。全教總不要只想著廢,總該有調查監督機制吧
每年接受校事會議調查的教師,僅占不到千分之六。這樣的比例在任何工作領域中,都難以被稱為「浮濫」,反而應視為制度運作下的常態監督,是確保專業與倫理的基本機制……

【座談會】血汗訓練是成就競技還是毀掉運動?─從師大事件與運動員田野調查談起
為深入了解台灣體育班制度下學生運動員的真實處境,人本教育基金會邀請16位曾為體育班學生,及一位現職體育班運動防護員進行焦點訪談。受訪者跨足棒球、足球、田徑、籃球等多項運動,年齡層自18歲至39歲,以呈現了體育班制度長年存在的系統性問題⋯⋯

強迫抽血惡師免解聘!?台師大血汗學分,教育部置身事外?
去年 11 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競技系教授周台英被指控於國科會「建構新世代精準女性足球運動生心理、傷害及表現的智慧感測與衡鑑平台」研究計畫中,以畢業學分強迫學生擔任受試者進行抽血、試驗,並且將受試者費收走,甚至對不願配合的學生實施精神壓力與排擠行為。現經臺師大校園霸凌調查小組認定成立周師有七項霸凌行為屬實,對三成立,建議應予以解聘,並兩年不得再擔任教師⋯⋯

請新竹、花蓮縣府不要再漠視兒少安全運動教練不適任制度也需立即建立
兒少在運動訓練過程中,遭到身心暴力,性暴力的事件頻傳。人本近期,又接到兩件申訴案。顯示不論學校外聘運動教練還是民間館場,目前教練不適任制度,仍有巨大法規漏洞,也有執行端的怠惰與混亂⋯⋯

你們挺暴力,誰來挺小孩?!校方縣府聯手放水,我們要求依法處理
本會接獲家長投訴,去年(2024年)2月他們向雲林縣西螺國中申訴廖姓專任教師與蔡姓兼任教練嚴重體罰與霸凌羽球隊學生,校方和縣府疑似輕放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