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賢達共同支持教育轉型正義,小英總統蒞臨人本募款餐會
人本教育基金會年度募款餐會「聚賢會」今日(10/19)順利舉行。蔡英文前總統親臨現場,與陳建仁前副總統、立法院多位委員、教育與人權倡議者、藝術家、以及公民團體代表、各界及社會賢達,共同為「教育轉型正義 全民抗網保孩」等工作籌募資金,現場氣氛熱烈,昭示教育改革信念堅定,能量持續。
「大家一樣爛啦,選誰都沒差!」
「投票投得怎樣,日子不都得過?」
「公共事務?不就覺青吵吵而已!」
你我身邊總不缺這類言論。這是因為黨國刻意洗腦?敵國致力滲透?把民主看得太理所當然?或許都是。
但身為教育刊物,《人本教育札記》要說:學校教育裡所謂「民主課程」,其實很可能根本就教出了上述迷思。
比如,選幹部以讓學生練習選舉,但幹部能向「選民」負責嗎?
比如,學校會讓學生投票決定事務,但學生能說了算嗎?
比如,學生會等組織看似已普及,但學生能影響學校方針嗎?
若不能,學生會學到什麼?
比如……
我們採訪了公民教育學者、投身民主運作的議員、各階段教師,請他們分析種種「比如」,並提供「怎麼教民主」的經驗。
如果您也同意民主是台灣生活的重要成分,那麼請一起來想想學校──這個孩子長時間生活的場域──給了孩子怎樣的民主示範!
如果學校想很民主地解決一群學生的問題,最直覺聯想到的方式,大概就是投票了。如果有爭議,就來舉手,看哪邊人比較多,然後謹記「少數服從多數,多數尊重少數」,這樣就可以說是有經過民主程序地決定了一件事情。
真的是這樣嗎?民主政治,就是比誰票多而已嗎?
有一句話說:「政治就是眾人之事。」但這件事在學校裡面,卻呈現一種很奇妙的狀態,越是與自己切身相關的事情,所能擁有的決定權就越少,例如穿在身上的衣服禁止選擇、午餐想吃什麼也禁止選擇。因此「為什麼要參與公共事務」這個問題,在學校裡似乎變成了「能不能參與公共事務」的問題。
青蘭提醒:「教育單位還是有權力不對等的關係。我們不能天真的以為大人表達意見的管道和權利,跟小孩的一樣,或假裝小孩不會因為權力不對等這件事情,而把自己的意見收回去,不能假裝這樣的事不存在。」教師的責任,就是在過程裡帶孩子理解差異,不同立場的人可能各自有怎樣的想法,可能基於怎樣的原因,因而產生怎樣的信念與堅持。
郭老師的回覆十分直白:「多數人對民主沒有掌握,直覺地會認為給你機會表達、投票,就是民主了。」
「像模範生、自治市長,其實很沒有意義。」郭老師進一步說明:「事實上選出來以後沒有他們可以決定的事,選了要幹什麼呢?或是像小學生開班會,如果根本沒有教他們開會是什麼、怎麼開,大部分小學也沒讓學生有決定自己事務的權限,開班會就很詭異。」
人本教育基金會年度募款餐會「聚賢會」今日(10/19)順利舉行。蔡英文前總統親臨現場,與陳建仁前副總統、立法院多位委員、教育與人權倡議者、藝術家、以及公民團體代表、各界及社會賢達,共同為「教育轉型正義 全民抗網保孩」等工作籌募資金,現場氣氛熱烈,昭示教育改革信念堅定,能量持續。
每年接受校事會議調查的教師,僅占不到千分之六。這樣的比例在任何工作領域中,都難以被稱為「浮濫」,反而應視為制度運作下的常態監督,是確保專業與倫理的基本機制……
為深入了解台灣體育班制度下學生運動員的真實處境,人本教育基金會邀請16位曾為體育班學生,及一位現職體育班運動防護員進行焦點訪談。受訪者跨足棒球、足球、田徑、籃球等多項運動,年齡層自18歲至39歲,以呈現了體育班制度長年存在的系統性問題⋯⋯
去年 11 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競技系教授周台英被指控於國科會「建構新世代精準女性足球運動生心理、傷害及表現的智慧感測與衡鑑平台」研究計畫中,以畢業學分強迫學生擔任受試者進行抽血、試驗,並且將受試者費收走,甚至對不願配合的學生實施精神壓力與排擠行為。現經臺師大校園霸凌調查小組認定成立周師有七項霸凌行為屬實,對三成立,建議應予以解聘,並兩年不得再擔任教師⋯⋯
兒少在運動訓練過程中,遭到身心暴力,性暴力的事件頻傳。人本近期,又接到兩件申訴案。顯示不論學校外聘運動教練還是民間館場,目前教練不適任制度,仍有巨大法規漏洞,也有執行端的怠惰與混亂⋯⋯
本會接獲家長投訴,去年(2024年)2月他們向雲林縣西螺國中申訴廖姓專任教師與蔡姓兼任教練嚴重體罰與霸凌羽球隊學生,校方和縣府疑似輕放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