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都知道但就是做不到

--本文刊登於人本教育札記384期(2021.06)
「我都知道但就是做不到」,這是爸媽常有的挫折感,有時是懷疑自己做得不夠好,有時是指責那些教養方法根本不管用。
人本父母班裡的學員曾提到一個例子:有一次她去學校,孩子的同學一看到她,爭相來投訴女兒的種種不是;媽媽說:「我上了父母班之後跟女兒的關係有變好,但我還不知道如何改變孩子在學校的行為狀況。我知道要好好說好好問,但都沒有效果,弄到最後我就生氣了,然後氣自己為什麼還是忍不住。」
從最容易成功的事下手
這位媽媽從學校回到家當天,把所有同學的投訴都拿來跟女兒談,結果可想而知,女兒一概閃避不回應,媽媽生氣,兩人不歡而散。
其實,跟孩子談話,要掌握一個重要原則「一次處理一件事」,那,這麼多事,該怎麼挑呢?通常爸媽會選自己最在意的事,但,應該要從最容易的下手。
最容易的,才有機會成功。而且我們需要成功經驗,這個成功經驗會同時發生在爸媽和孩子身上,因此,成功的效果具有重大意義。而且,它會產生漣漪效應,讓其他的問題變得容易解決。有了一個成功經驗,我們的眼光和態度變得不同,某些問題就不再覺得困擾。
我們以為自己知道,但,其實我們還不夠知道
後來,媽媽挑的問題是「女兒會在同學回答不出老師問題時說同學笨」。她很想矯正孩子的偏差想法,成績好不表示可以瞧不起別人。
這裡,媽媽知道什麼?但卻還不夠知道什麼?
媽媽知道,孩子觀念不正確,但,媽媽還不夠知道,孩子這樣的行為,不一定是任何人教或模仿來的,而是有一個發展的過程,是一種心理的防衛機轉。也就是說,這裡的問題不在觀念,甚至,孩子可能非常清楚正確的觀念是什麼。
仔細一想,可以猜到,孩子行為的目的不在於指出同學的笨,而是為了彰顯她自己的「會」,所以媽媽要做的,絕對不是從觀念下手。
行動需要方法,魔鬼藏在細節裡
釐清事情的要點後,接下來的重點是溝通的「眉角」,如果女兒一直避而不談,媽媽連起個頭都難,更遑論要好好說了。
溝通要設定目標,也就這次談話想要達到什麼目的,每次談話的目標要很小,不要貪心。
要能真正談上話,關鍵在於關係夠不夠好,因此,這次談話的目標可以設定為讓女兒「感受到」媽媽想了解她(而不是想指導她、更不是教訓她)。既然是要讓女兒感受到被了解,重點就會是媽媽要如何傳達出想了解女兒的那份「心意」,而且要讓她能感受到,於是,女兒說不說、以及說什麼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訂好目標,就來模擬如何進行談話。
- 開場白
我那天聽到同學說妳講他笨,我猜他一定覺得不開心,我沒有要罵妳,但我可以跟妳聊一下嗎?
- 第一個問題
當同學回答不出來時,妳心裡在想什麼?
女兒可能回答:我覺得老師講過很多遍了,也帶大家練過很多題目,這題比練習題還簡單,怎麼還不會!
媽媽可以說:這樣喔,那我猜,妳的意思並不是想要欺負同學(千萬不要接著說,那妳應該要怎麼講才對,因為這並非談話的目標)。
這樣的回應,一者是呼應我們原來假設孩子是出於心理防衛機轉而說同學笨,再者是讓孩子有個台階,以便於打開心門願意讓媽媽更了解她。
- 如果孩子不想談
如果妳現在不想談沒關係,只是這件事「對我很重要」,因為我很想了解妳(而不是想要追究責任或論對錯),我還可以再跟妳約嗎?我可以等,沒關係。
(千萬不要說「這件事對妳很重要」,因為對女兒重不重要,要由她決定,並非大人說了算,這件事之所以對媽媽重要,是因為媽媽想了解她,而不是事件本身的責任歸屬)
- 以示愛結尾
無論跟孩子能談到什麼程度,都要讓事情有個快樂的結尾,也就是示愛,「謝謝你跟我說了這些,這對我很重要,我真的很愛你。」
好好說好好問,不僅僅是態度與語氣上的表現,更重要的是,談話的內容是否能為彼此帶來情感與價值的交流。
改變親子關係需要對自己的覺察、對事理的思考以及付諸實踐的行動,這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旦覺得自己「還做不到」,試著先回頭確認我的「知道」是什麼,有什麼是我能夠再進一步想清楚的,這是認知進展的過程。
對於做不到的挫折感,我們要用「光譜法」(0~10之間的移動)看到自己的前進,而非停留在讓自己感到沮喪的「二分法」(有做到或沒做到),接納自己一時還只能在光譜的3~4分,但同時保有對於自己能繼續往光譜另一端前進的信心。
-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