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很多元,「以幼兒為優先」是基本—美國的幼兒教育

採訪整理︱江思妤
圖片提供︱劉奕欣

--本文刊登於人本教育札記389期

劉奕欣老師,台灣大學心理系畢業後,在美國Tufts University (塔夫茨大學)拿到兒童發展研究所博士學位,目前任教於波士頓lesley university (萊斯利大學)幼兒教育系。

說起美國幼教,奕欣老師第一句話是,美國幼教什麼做法都有(註1),有很嚴謹重規矩、讀寫算傳統教育派的天主教幼兒園,也有一整天都在大自然裡自由玩耍的進步主義派幼兒園。美國的幼教沒有典型也沒有一致性。為什麼會這樣?

奕欣老師說,思考這個問題,還是要回到美國幼教的起源。一開始,幼兒園是為了傳達美國的立國精神:民主、自由與平等,教育的精神就是要不同於菁英教育。這個原則到現在還是一樣,幼兒園教什麼可以各自發揮,只要不違背民主、自由與平等的精神。但多元的幼兒教育,確定不能做的就是:體罰、虐待兒童。以幼兒為優先是幼教最根本的原則,就算是教規矩、教讀寫算,也不能讓小孩害怕、或寫到手痛,幼教老師如果體罰虐待學生,不但會觸法還會受到社會的遣責,當然也不能繼續教幼兒。

奕欣老師念研究所時以及畢業後,在美國公立、私立幼兒園都任教過,她一直很享受陪伴孩子們玩、探索與發展。有一年她去義大利瑞吉歐(註2)參觀,看到有學校這麼認真對待回應幼兒的意見,以幼兒為優先可以做到這樣的程度,讓她發現,幼兒教育不僅是唱歌、跳舞、遊戲…如果我們可以提供更有意思的刺激,孩子們小小的腦袋研究、思考、學習時,大人還會因此被啟發。

 

奕欣老師舉一個她自己在幼兒園教數學的例子。有一年一小群孩子特別喜歡海洋生物,他們聊天談到鯨魚是海洋裡最大的動物:「比桌子還大,比書櫃還大,比老師還大。」一個小孩問:「那有比我們教室還大嗎?」這個問題很有趣,奕欣老師抓住機會,就跟全班孩子提問:「我們的教室放得下鯨魚嗎?」有人主張可以有人說不行,孩子們七嘴八舌互相說服不了對方,有人說:「我又不知道教室有多大,怎麼知道鯨魚放不放得下?」,她趁機提議,那我們來量一量就知道教室有多大了。

光是量教室的大小,就進行好幾個回合。孩子們用各種物品量。最後用公制單位標出了長、寬。教室、鯨魚的尺寸都有了,現在可以知道教室能否放下小白鯨或座頭鯨了吧?沒想到,問題一出孩子們還是七嘴八舌紛紛搖頭,就算明講尺寸:4公尺長1公尺寬的鯨魚可以放進6公尺長4公尺寬的教室嗎?孩子還是說,我不知道,要放放看才知道。

教室等比例縮小與鯨魚的對比
量身長的各種方法
大家在做鯨魚
大家在做鯨魚

明明數據都有了,為何孩子們還是要放放看?奕欣老師下課後想了許久,想不通,就回去觀察孩子,她發現孩子們對一本海洋生物圖鑑書中生物和人類大小比例圖超感興趣。後來她把教室依照圖鑑比例縮小,畫在透明片上。當孩子們都同意那個透明片可以代表教室後,孩子拿著透明片去圖鑑上比劃,不只發現教室可以裝下哪些鯨魚,還發現如果把教室斜放,可以裝下原本裝不下的鯨魚。

我們以為,學會這個就一定可以掌握那個,先學會這個才可以學那個,其實是錯的。奕欣老師引用瑞吉歐創辦人Loris Malaguzzi的話:「學習,是步入未知,在這過程中,我們必須避免期望孩子告訴我們已知的知識,而是跟著孩子的眼光,和孩子一起發現新奇與喜悅。」

近三十多年來,美國幼教在精熟練習與遊戲探索間擺盪。二〇〇一年「No Child Left Behind」政策讓幼兒園大量加入讀寫算,近十年來「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成為大家重視的教育價值,自由探索、遊戲互動再次成為幼教主流。「每個教法當然都有它可取之處」奕欣老師說:「只要我們不違背以幼兒為優先,落實民自、自由、平等的精神,在左右擺盪間,我們就有機會一直進步。」


採訪整理︱江思妤
圖片提供︱劉奕欣
 
 
《人本教育札記》作為一本社會改革組織的刊物行走江湖三十多年,永遠與時俱進的現代教育顧問,今日也將不斷的進化,為你帶來更深刻的教育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