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上層腦」還是「下層腦」行為?-了解大腦與身體,了解孩子與自己


在美國唸諮商碩士班的第二個學期,我到附近鎮上的一間小學做見習。那間小學座落在一個低社經地位的社區,缺乏資源、學生有各種問題行為。開始見習不久後,我也觀察到,督導我的那位學校諮商師大部分時間都無法待在辦公室裡,而是奔波於不同教室處理孩子的問題。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天,幼兒園老師請我們到班上處理一位孩子的狀況,當我們抵達教室時,我看到一位小男孩抱著身軀、蜷曲窩在桌子底下。這位小男孩叫做吉姆,老師說吉姆本來在剪紙做卡片,突然間就開始咆嘯,然後躲到桌子下,老師已經勸一陣子了,但吉姆還是不出來。
學校諮商師走到桌子邊蹲下來,請吉姆出來,過了一陣子後,我感覺到她開始感到挫折,音量漸漸提高、語氣也開始焦躁、要吉姆「趕快從桌子下出來!」小男孩吉姆也開始出現攻擊行為,他開始拿身邊的東西朝諮商師丟、對她吼叫。接著,我聽到諮商師的聲音漸漸開始轉成威脅口氣,命令吉姆出來,吉姆則是繼續出現攻擊行為。
接下來學校的副校長出現了,副校長是一位高壯的白人男性,當副校長靠近桌子時,吉姆的攻擊行為開始加劇,於是副校長決定強制把吉姆抓出來,在半拉半拖、一陣混亂之下,副校長強制抓著吉姆離開了教室。我後來得知,吉姆這樣躲在桌下的行為,幾乎每天都會發生。
接下來發生什麼事情我已經不太記得,但我記得看到這位小男孩如此被對待,讓我心情非常震驚。我覺得這樣的處理方式不對、但又無法清楚解釋為什麼、或是該怎麼做才對。而當時身為一位菜鳥諮商師見習生,我也不太敢講話或是有任何作為,好像我的身體凍結住了。
是上層腦還是下層腦行為?
這是七年前發生的事情,但我相信類似的狀況現在也在許多學校和家庭中上演:在孩子出現「問題行為」後,大人用斥責、威脅、懲罰、或是強制手段來面對孩子。
回想起來,當時的學校諮商師、老師、副校長、還有我這位見習生,都充滿挫折與無助;而在不理解大腦與身體神經系統如何運作的情況下,我們各自用自己唯一知道的方式回應。
成為創傷知情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理解大腦與神經系統的運作。美國心理學家莫娜.迪拉胡克(Mona Delahooke)博士解釋,看待孩子的行為時,我們要先去分辨這是「由上往下的行為」(Top-Down Behavior)還是「由下往上的行為」(Bottom-Up Behavior)。
要了解這兩種行為的不同,我需要先解釋大腦的結構。如圖所示,大腦的發育是由下往上,就像蓋房子一樣,從下往上蓋。最先發展好的區域是腦幹,嬰兒在出生時腦幹就已經發育完全,腦幹負責基本生存機能,像是呼吸、心跳、血壓、消化等等。第二個發展完全的部位是邊緣系統,包含杏仁核,這個部分的大腦負責掌管情緒、偵測周遭是否有危險,一旦偵測到危險就要立刻傳遞訊息給腦幹,讓你心跳加速、血壓升高、呼吸急促,在面對危險時可以反擊或是逃跑。
最晚才發育好的區域是大腦皮質區,負責思考、語言、調節情緒。美國精神科醫師丹尼爾‧席格(Dan Siegel)解釋孩子的大腦就像是施工中的房子,他們的下層腦(包含腦幹和邊緣系統)已經蓋好了,但是上層腦(大腦皮質區)卻還在慢慢蓋。科學家甚至提出大腦前額葉要到二十五歲才會發育成熟。
了解大腦的基本構造後,再回來看這兩種行為。「由上往下的行為」是指由大腦皮質區所主導的行為︱那些經歷精密思考後做出的行為,為了容易理解,我在這裡稱為「上層腦行為」。相反的,「由下往上的行為」則是由腦幹所掌控的行為,在這裡我稱為「下層腦行為」。
因為孩子的大腦還在發育,所以孩子所展現出的大部分行為︱尤其是年幼的孩子︱其實都是下層腦行為,因為他們的上層腦還在發展,還在慢慢學習如何用語言表達情緒、思考和做決定。
但是,傳統的管教方法都是建立在認定孩子所有的「問題行為」都是上層腦行為──出現這些行為都是故意的、刻意的。於是老師和家長們也採用對付上層腦的策略──懲罰與獎勵,假設孩子能夠思考行為的後果。
很顯然吉姆出現的是下層腦行為,但是老師、學校諮商師、和副校長都把吉姆的行為當作上層腦行為來對待,認為他這麼做是故意的、是自己掌控的,然後想要利用威脅或是懲罰方式讓吉姆修正行為。
如果孩子出現下層腦行為,那麼獎勵或懲罰就一點效用都沒有,因為下層腦行為所透露的,是孩子感受到威脅後身體求生存的機制。

孩子的行為,顯示了神經系統如何應對壓力
傳統管教上,大人們很常把孩子的「行為」當成改變的目標,所以運用獎勵或懲罰來修正行為。但是,在讀了史蒂芬‧伯格斯(Stephen Porges)博士所提出的「多元迷走神經理論」(Polyvagal Theory)後,讓我對於如何看待孩子行為有了重新的解讀。
在這裡我簡單解釋什麼是多元迷走神經理論:伯格斯博士解釋,人的自主神經系統會依據感受到的安全程度產生三階段反應:「社會連結」(Social Engagement)、「攻擊或逃跑」(Fight or Flight)、以及「凍結、關閉」(Freeze、Shut-down)。
我們每個人其實每天都不斷在偵測周遭環境是否安全──可能是藉由觀察旁人的聲音、臉孔、身體姿勢等等,來評估安全程度。伯格斯博士也創造了「神經覺」(Neuroception)這個詞來描述人潛意識下偵測安全的能力。當一個人的神經覺感受到安全時,就能進入社會連結狀態,可以與人互動、思考、調節情緒。但是當神經覺感受到威脅時,身體會先啟動攻擊或逃跑模式,讓你可以反擊或是逃離危險。當神經覺判斷威脅太劇烈時,身體就會進入最後一個階段──凍結、關閉,這時候身體完全失去能量,好像開關被關閉了。
讓我們用這個理論來解釋吉姆的情況:吉姆本來在剪紙做卡片(這時候他處在社會連結階段),教室可能發生一些事情讓吉姆感覺到危險,於是他的身體立刻進入攻擊或逃跑模式──躲在桌子底下並不是吉姆要故意搗蛋,而是他的神經系統處在「逃跑」狀態下的反應,而丟東西、咆嘯都是吉姆處在「攻擊」模式下的反應。
吉姆的行為其實是在傳遞訊息,告訴我們他的神經系統正在如何應付威脅,而大人們要做的,是要幫助吉姆感受到安全,這樣神經系統才能回到社會連結狀態。一旦吉姆能夠回到社會連結狀態,他的「問題行為」也就會消失了,因為他的神經系統不再需要這些行為來應付威脅。
如果我們能夠用這樣的眼光看待孩子的行為,那麼你會發現:行為只是冰山最上面的一角,我們要去處理的,是冰山下透露著神經系統在哪一個階段?孩子有辦法產生社會連結嗎?處在攻擊逃跑模式嗎?還是已經進入凍結狀態了?
調節、同理、再說理──對孩子,也對大人
當孩子的神經覺感到危險、出現下層腦行為,這時候我們需要使用「由下往上」的方式來處理,因為我們要安撫的是孩子的下層腦。美國精神科醫師布魯斯‧佩里(Bruce Perry)提出了面對孩子「由下往上」的三個步驟:調節(Regulate)、同理(Relate)、再說理(Reason)。
「由下往上」的方式會是什麼樣子?譬如當吉姆躲在桌子下時,老師可以先蹲在離桌子較遠的位置,再慢慢靠近吉姆,老師可以溫柔地同理吉姆的情緒,像是說:「你現在一定感到很害怕吧」、「剛剛剪紙剪壞了,你覺得很挫折吧」、「對啊,發生那樣的事情,你很生氣吧」、「躲在桌子底下讓你覺得比較安全,有時候我害怕的時候也會做幾次深呼吸,你想要試試看嗎?」
當老師幫助吉姆感到安全、調節、感受到被同理了,這時候他的神經系統才能回到社會連結狀態,吉姆才能開始思考、使用語言表達、與人互動,這時老師才能和吉姆討論下次類似情況發生時,可以用哪些方法處理。孩子的上層腦開始運作,我們才能夠開始說理。
而處理這一切的過程,大人需要讓自己平靜,因為當我們自己穩定了,這樣平靜的狀態就能夠影響孩子,幫助孩子感受到安全。孩子能夠從大人身上散發出來的訊息來判斷是否有危險,當你很焦躁,你的臉部表情、說話語氣、聲音音調、肢體動作都會散發出焦慮氣息;但如果你本身很平靜,你的聲音、表情、肢體訊息都能夠幫助孩子感到安全、調節情緒。
現在回想起來,那間學校的孩子因為經歷許多創傷而在學校出現許多問題行為;學校的老師、諮商師、副校長因為每天要應付各種問題行為,也常常處在攻擊逃跑或是凍結狀態。成為創傷知情不僅僅是理解孩子發生什麼事情,也要理解自己,並且意識到來自工作中的創傷壓力對身心造成的影響。成為創傷知情要協助孩子,也要協助大人,像是老師、心理師、社工師,或是其他與孩子工作的人員,這些大人都需要更多資源與支持,實施自我照顧,當我們身心穩定,才能有能力面對孩子。
了解大腦和神經系統的運作,其實就是了解一個人──了解孩子、也了解自己。我也期待,有更多學校和機構成為創傷知情,然後可以用更多理解去對待人,不管是對待孩子或大人。
參考資料:
- 美國心理學家莫娜.迪拉胡克(Mona Delahooke)博士的著作 “Beyond Behaviors”
- 美國社工師Deb Dana網站
- 史蒂芬‧伯格斯(Stephen Porges)博士網站
- Child Trauma Academy
留佩萱/美國國家認證諮商師

本文出自人本教育札記365期
- 相關文章推薦


【專題】雙語 ≠ 全英語!──政策錯在哪;老師如何教?

GiveMe5 我不打小孩 家庭動起來記者會

打造愛的家,我不打小孩。台灣兒權向前行!我們可以!

快樂父母班

父母課程-行動父母工作坊(進階班)
- 最新文章


2023工作報告_玩的教育學
真正的教學方法,充滿了玩的哲學,是思想層面的,在腦袋裡可以轉來轉去地一直想的那種玩。
因為,「通過知識,人可以獲得解放」,這是心智的解放,是人能獲得的最大的自由,這個自由,才能帶來真正的開心。喜悅其間的,不只有孩子,且有老師。


人本森林育-2023春活動員志工培訓
你是年滿 18 歲,喜歡孩子的大學生嗎?
邀請你來,用好的方法一起準備「與孩子相處」這件事。
這個課程不是一種職業訓練,而是教育實踐的一環。
讓你有能力換個角度想,發展出解決事情的能力!
透過真正理解孩子,來重新思考與孩子間的相處模式;
透過思想的啟蒙來揚棄威權手段,同時建構大人的責任與界線。

以管教之名掩護霸凌之行,這份調查報告乃不義現址!
針對臺中市豐原高中輕生事件的霸凌調查報告,我們「完全無法接受」。將公然排擠學生美化成師長善意,這種報告你們也寫得出來?千萬不要以為本案胡亂調查就可以草草結案,本案乃社會關注事件,更應落實調查程序,針對是否達到霸凌切實調查、綜合評估,才能真正給社會交代……

豐原高中霸凌案事發近半年,調查報告在哪裡? 前學務主任已經悄悄復聘,中市府應對外說明
豐原高中學生輕生事件迄今已近半年,學校早在6月13日已經完成霸凌調查報告,學校也早就開會決議「復聘」前學務主任,針對前主任的違失,僅有記過處分。但是調查報告家長卻都拿不到!
我們不禁想問盧市長:為什麼應受處分的人都已經平安回學校了,家長至今卻連霸凌調查報告都拿不到?學生事發迄今已近半年,學校跟教育局不敢揭露的真相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