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已無法自主,唯有靠良知戰勝極權>現任香港校長要跟下一代說…

香港
文︱葉頌昇   圖片來源︱Flickr Creative Commons 圖片作者︱Studio Incendo
 

編按:

《人本教育札記》詢問幾位香港人:面對香港現況,你會跟下一代講什麼呢?你會建議台灣人跟下一代講什麼呢?一位現任香港校長想跟下一代談談失去自主性之後,香港該如何抗暴。

六月九日的百萬人上街遊行,我們一家人都有參與,當時很簡單,只是反對逃犯修例修訂案,而這一天,同時拉開了反送中運動的序幕。百萬人上街無法改變政府強行推過的決心,未等遊行完結,當晚便宣佈如期三讀,沒想到,激起年青人的憤怒,無奈及失望政府無視百萬人的訴求。

六月十二日,原訂三讀的日子,有人發起罷市、罷工及罷課,大量市民走到立法會門外抗爭,警察也嚴陣以待,我們自然學校也有老師到場聲援,希望支援抗爭運動。可惜,當天政府出動防暴警察,動用催淚彈驅趕示威者,開始了濫權濫暴的序幕,正義的形象,徹底崩潰。政府急不及待宣佈當天為暴動,但是大部份人都是和平抗爭,只有少數人在衝擊立法會,反而警察的暴力,惹來更大的民憤,甚至認為是警察挑起事端。

巨大的民怨,迫使特首在六月十五日,宣佈暫緩修例工作,但政府的信用度已破產,六月十六日竟然有破紀錄的二百萬人上街遊行;當晚我也行至深夜,在政府總部,大量人群集結。

今天,反送中運動已持續一百天了,政府正式於九月四日撤回修例工作,但運動的動力依然強大,大學生罷課集會,兩百零八間中學學生築人鏈組「自由之路」,近日在多個商場唱「願榮光歸香港」,提振士氣。

我一直好奇,究竟是什麼原因,引發香港人持續參與能量如此巨大的社會運動?中大民意與調查中心發表了一項民意調查,71.7%認為警方有使用過分武力,70.8%應該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48.3%對警方信任度0分。調查結果反映,雖然修例已徹回,但訴求重心已轉移,轉移到警察濫權,至今已拘捕了一千五百名抗爭者,大量市民被暴打至重傷骨折,甚至有人失去眼睛。民間認為,高官包庇警察的問題嚴重,要求成立獨立調查委員,調查事件真相,可是政府卻堅拒成立。

現在,香港警察越來越像中國公安。香港引以為傲,正直且廉潔的警察,竟然可以在短短兩三個月,變成這樣,知法犯法,卻沒有制衡的力量。香港人真正感受到來自中國政權的壓力,是想要控制一切的壓力。香港人擔心,維穩的魔爪,一直延伸到香港社會,例如社會信用系統、一黨專政的獨裁政治、謊言和恐懼來的政治倫理、抹掉人性的社會生態。

香港一直珍惜的社會價值:言論及思想自由、法治精神,三權分立等。市民擔心若不反抗,核心價值將被摧毁得蕩然無存。故此壓迫越大,走出來的人越多,政府正衝擊香港人的底線,故此退無可退。無論抗爭者的暴力,遠不及警察的暴力,更不及制度的暴力,所以和平非暴力抗爭者,仍然支持前線抗爭的勇武派。

今年四月,我去台北參加一個另類教育研討會,和台北的年青人聊天,令我驚訝的,是台灣人面對中國的壓力,居然會有無力感,會擔心台灣終有一天會被中國吞併。台灣有民主選舉、有自己的軍隊,為何有此擔心?看見香港現在的處境,我是有點理解。

香港和中國的差距,是優良的法治系統、受保障的言論自由、行政立法司法獨立。但中國日益強大,是經濟實力已超越日本的大國;在反送中運動中,香港各大企業已在大國面前跪低了,為了保住中國市場,國泰航空炒掉支持運動的員工,成了白色恐怖的商家。黨媒《大公報》吵一吵,香港主要地產商買廣告,譴責抗爭者,支持警察暴力執法,稍不聽話的李嘉誠便被批鬥了。中國正在以強大的經濟實力,引誘政客商人靠攏,讓他們變得依賴。香港一度因為中國開放自由行,讓經濟持續有動力發展,但亦因此而失去自主性,失去了自主性,抗爭便越加困難了。持續多年的壓迫,一次爆發,即使警察強力執法,仍然要面對強大的反彈。

不過,香港這場運動,讓人看見希望。曾經被描述為經濟動物的香港人,為了香港的核心價值,而出來抗爭。年青人更走上前線,不惜犧牲個人前途,也要保護香港,實在難得。各個專業如醫護、律師、消防,資訊科技、大學學者等,一直在各自的專業領域,支持抗爭者。一般市民,也會盡量參與各大小遊行,盡量發聲,拒絕沉默。大家都很明白,不能依賴破壞了的制度,腐敗了的政客,只有公民的覺醒,覺醒自身的力量,良知才是戰勝極權謊言,最有力的武器。(本文成於2019年9月中)

 

葉頌昇/香港鄉師自然學校校長

 

本文出自人本教育札記364期

體育暴力層出不窮,運動部能為孩子把關嗎?

體育和運動訓練中的暴力不但頻繁發生,且相比其他教師不當管教行為,往往更加嚴重。學校的漠視、主管機關的不重視,形成一種學生運動員在受不到保護的情形下進而認同、甚至複製暴力,使得傷害一再持續發生的循環……

面對困難 學輔效能才有機會進一步提升

台灣近年學生自殺、自傷人數不斷攀升,在上一次兒童權利公約國際審查時,來台的國際專家特別指出「自殺率上升並非歸因於兒少個人議題,而是導致心理不健康更廣泛的結構性議題,包括學業壓力、霸凌及不當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