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分類帽

fakesexedu4-1
文︱吳麗芬   攝影︱編輯部
 

什麼是「愛」?這是個複雜的問題,是哲學的思辨,是靈魂的追尋。要教導孩子這個宇宙亙古而永恆的探問,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有太多難以言說的情感,以及許多模糊難辨的陷阱和謬誤。不過幸好,《青春啟航》的課程給了我們簡明易懂、條列分明、並佐以假想情境讓孩子們可以更深入體會「真愛」與「不是真愛」的差異。不知道各位父母看到這裡,有沒有感覺鬆一口氣?想不到這麼艱澀的話題,也可以用條列式的教學加速孩子吸收呢!

才沒有,教材裡面教的分辨方式超難懂的。

《青春啟航》的課程大綱裡面說,第六章〈美的冒泡王國〉的課程目標是要讓學生能夠分辨什麼是真愛,於是在該章節的PPT教材裡面,用大大的字寫了「小心真愛的仿冒品」,接下來是三頁的投影片分別說明(見下圖):激情、迷戀、真愛。雖然每個項目的字數不多,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字太少,反而變得更難理解了,在這裡先簡單整理一下各項目的要點。

fakesexedu4-2
fakesexedu4-3
fakesexedu4-4

※ 什麼是激情?

1. 受到對方外表的吸引

2. 有生理的衝動

3. 強烈渴望跟對方在一起

4. 身體親密接觸的慾望

 

※ 什麼是迷戀

1.因為對方的外表、名氣、成就而產生,或不正確的動機(但沒有說不正確是什麼意思)

2. 不切實際的感情

3. 情感的投射

4. 如果有經過時間考驗和彼此承諾,有可能發展為成熟的愛

※ 什麼是真愛

1. 有浪漫的感覺

2. 有外表的吸引力

3. 有肢體的親密

4. 有心理層面的溝通交流

5. 有公開的承諾

 

看完這三張PPT,心中第一個出現的問題是:所以到底是要不要有外表的吸引力啊?受到外表的吸引而想跟對方在一起是激情,但也是迷戀,然後真愛也要有外表的吸引力,那到底是要有外表還是不要有外表?如果因為對方長得很帥或很漂亮想跟對方在一起是激情(或迷戀,隨便啦!)而不是真愛,那我鎖定長得醜的人交往會是真愛嗎?可是真愛又要有外表的吸引力,那我要怎麼知道眼前這個人的外表所產生的吸引力,是迷戀、激情、還是真愛?

有身體親密接觸的慾望是激情,但是有肢體的親密是真愛,所以如果在跟別人有肢體親密的過程中沒有帶著慾望的話,就比較有可能是真愛而非激情嗎?根據真愛的五項要件,其實一夜情說不定反而相當符合真愛的定義,既有浪漫的感覺、外表的吸引力、肢體的親密,約會的過程中多多少少會跟對方聊天(心理層面的溝通交流),只要再講定一個公開透明的期限,例如一個晚上或一個禮拜之類的,就有公開的承諾了。

這聽起來滿性解放的。

說到底,肢體的親密接觸到底是什麼?想跟喜歡的異性牽手之類的算不算?所以有想要跟人牽手的慾望就表示對人懷有激情?不正確的動機跟不切實際的感情又是什麼?公開的承諾是要怎麼個公開法?如果這些詞句有更進一步想要指涉的對象或狀況,那麼就應該更清楚地寫出來,身為一套教材語句卻這麼模糊,很難想像學生們對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會得到什麼理解。

最後,在讀完激情的定義後,發現最符合這個定義的情況,大概就是在父母面對剛出生的小朋友時。有外表的吸引(白白胖胖超可愛)、生理的衝動(爸爸可能只是會感到想保護嬰兒的本能衝動,母親甚至會不由自主地分泌母乳)、強烈渴望跟對方在一起(跟小嬰兒分開一下都覺得擔心受怕患得患失)、身體親密接觸的慾望(很想捏或很想抱),而且也沒有心理層面的溝通交流(就是個嬰兒是能怎麼交流?),公開的承諾勉強算是有吧(但這種時候也沒辦法問小嬰兒要不要跟你一起有公開承諾,所以這感覺有待商榷)。

這真的滿尷尬的,父母對孩子的愛只是激情而不是真愛,下方的表格還寫說這是成分為荷爾蒙、穩定性差的關係。但顯然許多人的父母在激情消退後,還是持續養著孩子。是不是激情又如何?類似的例外還可以毫無限制地列舉下去,所以學會用這套方法分類激情還是真愛的意義在哪裡?在現實生活中完全不能使用,為什麼要這樣浪費大家時間呢? 

 

 在課堂上,你可以問

       ✏ 所以日久生情是要多久?所以我遇到每個人都要先等十年以上才能交往嗎?

 

李庭芝/《人本教育札記》執行編輯

 

本文出自人本教育札記345期

社會賢達共同支持教育轉型正義,小英總統蒞臨人本募款餐會

人本教育基金會年度募款餐會「聚賢會」今日(10/19)順利舉行。蔡英文前總統親臨現場,與陳建仁前副總統、立法院多位委員、教育與人權倡議者、藝術家、以及公民團體代表、各界及社會賢達,共同為「教育轉型正義 全民抗網保孩」等工作籌募資金,現場氣氛熱烈,昭示教育改革信念堅定,能量持續。

強迫抽血惡師免解聘!?台師大血汗學分,教育部置身事外?

去年 11 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競技系教授周台英被指控於國科會「建構新世代精準女性足球運動生心理、傷害及表現的智慧感測與衡鑑平台」研究計畫中,以畢業學分強迫學生擔任受試者進行抽血、試驗,並且將受試者費收走,甚至對不願配合的學生實施精神壓力與排擠行為。現經臺師大校園霸凌調查小組認定成立周師有七項霸凌行為屬實,對三成立,建議應予以解聘,並兩年不得再擔任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