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歹apple?

fakeseedu2
文︱李昀修   圖片來源︱PIXNIO
 

你的孩子在學校學到的性平教育可能長怎樣?或許,我們得從一顆蘋果開始談起。

XXX也會藉著體驗活動,讓大家玩丟蘋果的遊戲,蘋果被丟來丟去,外表看起來仍是好蘋果,但裡面已經壞了,不能再吃了。提醒學生不好的性經驗,亦如壞了的蘋果,心裡的傷害,不是外表能看出來的。她並且說,透過體驗教育,孩子們都願意主動立約,宣誓要保護自己的身體。

教小孩拿著蘋果丟來丟去,藉此告訴大家經歷過不好性行為的人亦如壞掉的蘋果,這個教案可不是都市傳說,畢竟,以上文字可是出自於基督教論壇報訪談授課團體的一篇報導

或許有不少人會義正嚴詞的說:「這有什麼不對嗎?告訴小孩不要提早發生性行為哪裡有錯了?」然而,我們也遇到有些家長雖然不贊成婚前性行為,卻也覺得這個教案給人一種不舒服的感覺,但,總說不出那個不舒服,是由於什麼原因。

讓我們細細說來。

蘋果,做為此案例中選用的水果,同時具有身體(通常是女孩子的)與禁果兩種隱喻。透過摔砸的動作讓蘋果受傷,成為壞了的、不能吃的蘋果,隱喻的是發生過性行為的人(噢,通常被預設的又是女孩子),他/她的身體就像是這顆壞掉的蘋果一樣。

這樣的說法當然有問題的,你以為是PIKO太郎的APPLE歹APPLE嗎?先不說為何能容忍有人在課堂上明目張膽地以恐嚇的方式來「教育」學生,摔與砸在此作為性行為的隱喻也是一種不當舉例。性行為的本質在此被連結為一種侵害,這種超譯的作法當然不會是一個好的教學方式,因為它不留下思辨的空間,而是以一種煽情的作為來將某種印象烙在小孩的感覺上。

那印象是什麼呢?

髒,與噁心。

孩子們還來不及從客觀層面去理解性教育與性平教育,就先從感覺上將性與髒、噁心等感受連結在一起,這自然與教育無關,而是授課者(無論有心無心)將這套話術中內含的價值判斷強加在孩子的感受上的洗腦手段。倘若再稍稍花點心力檢視這個教案,便會發現教案本身的邏輯也是不合理。蘋果並不是自願被摔,而是人去對蘋果摔與砸,然而授課者卻譴責身為被害者的蘋果「壞了」、「不能吃」,即便無心,卻也正與現代社會對於性暴力受害者們態度如出一轍,加害者永遠不會受到與其犯行相對等的譴責,社會的放大鏡永遠率先檢視被害者,這實在是一種可恥的示範。

是以,順應這份教材的邏輯,授課者們如要讓這份教案變得合理,應該讓蘋果大喊:「砸我吧砸我吧!」再讓孩子砸它,之後宣稱這是壞了且不能吃的蘋果時才顯得合理。然而這樣修改之後,所展現出的價值觀是否比未修改前好?又是否符合性平教育的原則呢?

各位讀者們自是心裡有數。

 

 在課堂上,你可以問

       ✏爸爸跟媽媽是壞掉的蘋果嗎?

       ✏結婚後的性行為為什麼不會讓蘋果受傷呢?
 

李昀修/《人本教育札記》執行編輯

 

本文出自人本教育札記345期

球隊包庇性平事件、身心暴力皆無人處理。請還給體育班的孩子正常訓練環境!

台北市某高中多名合球隊邰姓助理教練(兼體育班導師),利用職務機會,長期對女學生發展違反倫理關係,在學校的IG匿名版上傳得沸沸揚揚,該隊楊姓總教練(兼體育組組長)卻不通報處理。不僅如此,經學生提出具體事證,向台北市政府檢舉後,學校洩漏檢舉資料給楊姓總教練,楊姓總教練竟威脅檢舉的學生撤案。而台北市政府明明已經有具體證據,卻違法未命學校調查,層層皆有重大違法疏失……

建立教師專業倫理,停止包庇不適任教師

教師在工作上欠缺具體專業倫理規範,也未形成此專業工作集體持守的底線,不僅時常發生對教師專業尊嚴造成嚴重打擊的事件,後續處置也並未堅守的專業倫理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