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防疫的此刻,真正的考驗〉訪森小生活主任謝淑美


說來有點不合時宜。
在武漢肺炎成為了全民最關切話題的此刻,各式各樣的防疫消息與知識早已紛飛漫天。而這篇文章無法告訴你任何嶄新的、超凡脫俗的洗手方法,同樣也無法教給你比疾管署更正確的防疫知識,而對於疫情的最新進展,在出刊的當下想必也早已過時了吧。
那是我們之不合時宜。
然而,疾病真正考驗我們的,究竟是什麼呢?
當我們看見有些隔離者逃跑、有些人搶著囤積口罩。而同時,有些人將自己也為數不多的口罩給了更需要的他人,有著遠比逃跑者來得更多的人們願意默默而安靜地自主隔離。
如果說,這些事情使你想起網路上那不知從何處傳起的一句「疾病考驗的是人性」的話…
那我們恰好可以談點教育。又或者說,談點人與人的相互理解。
害怕的此刻
這不是台灣人第一次面對病毒的挑戰。在因應武漢肺炎前,森林小學的生活主任謝淑美先談起了過往面對腸病毒的記憶:「那次是暑假,很多地方都在取消活動,我們也面對著To be or not to be?要出營隊嗎?基金會作為一個社會改革團體的社會責任,也不能只是為了經濟狀況出梯,總要有一個教育專業上的考量,因為我們必須對孩子負起責任。那時我們打出一個口號,叫『常洗手短病毒』。
就是說,今天要不要害怕?害怕是一種重要的本能,可是只有恐懼,那就完蛋了。我們不用排斥自己會恐懼,可是得去理解恐懼。人本教育基金會或是森林小學所要提供的教育都在協助理解,包括理解人的狀況。當別人過度害怕時,你也不會太責難他,因為其實你也怕。你可以理解人是會怕的,之所以不要那樣的原因是因為其實那樣子有害,災難會變大。所以我們採取什麼樣的方式?」
淑美說起受訪當天一早,在早餐店看到一位帶著小孩的媽媽:「小孩問媽媽說:『如果現在感冒,我們會被關在家裡幾天?』你就知道大部分大人是教小孩要好好洗手,不洗手會被關在家裡幾天。小孩得到訊息是『被關』。
那我今天要在森小跟孩子談萬一發燒可能要請你先不要到學校。以教育來講,我更希望孩子理解這樣做並不是為了要管他,也不是因為他出去手機會逼逼叫你就會被逮回來,我們希望看到的是即使在這種時刻,我們展現的是一種人的自主判斷跟積極性。為什麼需要這樣做?是怕被罰?怕被人家說你沒道德?還是你為的是什麼?
教育要使人高貴起來。因為他了解的比較深刻,然後為了他的追求他願意去做。這是在教育上的事情。」
而為了看見高貴,淑美先從隱匿說起:「為什麼陳時中部長一直在講說不要去肉搜?因為誠實不容易,誠實需要勇氣。我會想跟孩子去談『想隱匿』。為什麼我們要主張不要去責難那些人?是因為那種脆弱其實也在每個人身上,我們不贊成也不主張隱匿,但責難會讓隱匿的人越不敢回頭。
今天整個台灣的處置措施、理念都是盡量把訊息提供出來,讓每個人知道狀況,以瞭解來取代恐懼。而這瞭解是為了讓你能夠知道狀況,而不是要去扒糞或追殺。生病的人有各式各樣的原因,並不代表他輕忽,畢竟有誰敢篤定自己絕對不會生病?我們不要讓人因為生病被排擠,不然這個國家、我們每一人都會付出代價,變得醜陋啊。
所以,今天即便我們正面對著新的疫情,還是有其他價值不是我們可以退讓的。這也是我們想跟孩子談的事情。」
羈絆的此刻
理解他人與自己的恐懼,謝淑美接著想在這議題上與孩子談的是「個體與群體」。
「一個傳染病就讓我們很清楚,沒有誰真的是孤單,不管你願不願意,大家都是在一起,這到底是福還是禍?」她微笑:「今天如果我們能夠學會善待自己身邊的人,學會互相多一點信任多一點合作,所有的人一起面對,這樣就是一個非常強的羈絆。如果我們對人的態度是一種包容接納,互相扶持的話,那這是一個我們可以有羈絆而讓自己不孤單的過程,可是,如果你在這邊互相的猜忌、互相的排擠,那每個人都是絆腳石。
日本三一一大地震時,那一年的年度測字選出來就是一個羈絆的絆,因為遭逢天災的時候,每個人都挺意外的發現自己事實上很脆弱、無助。其實是因為有社會上很多人伸出手來互相扶持跟陪伴,才讓人之間因為有個羈絆能撐得下去。像我們現在每天看第一線醫療人員在努力,相對心裡有一種感動,會覺得我信任、我佩服他,而我能做什麼?
我能做的就是從好好照顧自己做起。
所以在這邊我們號召人的自主,號召人積極的行動。為什麼是自主?現在所有的防疫提供給民眾的都是自主管理、自主隔離,每個人都有可能在防疫這件事情上奉上心力,每一個人也都可能成為破洞。再多的資源、再多的辦法,其實沒有辦法去管到每一個人,今天這件事情真正做得到,是因為每個人有一種自主主體性。」
自主,乍看是很個人的事情,但在淑美的觀點中卻是維繫群體羈絆的重要關鍵,她說:「我們每天能做的事情都很少,說實話不是了不起,就是尋常事,但那尋常事就可以為這件事情奉上心力。現在防疫專家都跟你講現在最重要就是洗手,那在每一次需要好好洗手的時候,你願意好好的洗手嗎?我們也知道免疫力好的話,就算真的生病了,也比較能夠早點康復。你願意讓身體比較健康而早睡嗎?運動、好好吃飯嗎?
再小的一個人,在這件事情上把自己照顧好都能為奉上一份心力。」
號召的、日常的此刻
誰都無法預期疫情未來的發展如何,但此刻的我們仍能試著去理解恐懼、理解他人,進而照顧好自己。而這都是森林小學預計開學時給學生們安排一系列課程背後的思想骨幹。謝淑美說,這樣的安排都是為了協助孩子理解、進而號召他們的主體性:「一個是號召主體性,另一個是免於恐懼的掌控。我們不需要教小孩不用怕,也不是要教小孩很害怕,而是如實的了解狀況。有時候真的會怕,但怕也沒關係,接納人的脆弱,但不是讓人困在脆弱裡面。我們來找一個著力點,幫助自己,互相扶持。」
然後幹嘛?
「好好生活啊。」她說:「我們的生命不是只剩下防疫,一面防疫,一面還是照常愛智、照常學習、照常長大呀,日子還是要過的。這大概是森小想要跟孩子談的事情。從以前面對黑死病,面對腸病毒,人類面對很多的疫情,有時我們對有時我們錯,但透過這些事情一方面讓孩子知道人類怎樣走過來,一方面從裡面萃取出一個處理的態度。這大概是森小站在教育立場上會想的事情,也伴隨著我們本就想協助孩子對自我有更多的理解與掌握。
一般來講我們教小孩洗手,小孩知道了,但沒有自主意願的時候他都是敷衍。我們還是得要教他怎麼洗,可是只有這樣不夠。他知道了他會願意嗎?就算他願意,可是小孩很容易忘啊。為什麼我們覺得號召孩子很重要?因為我不認為有哪一個大人有本事去盯住孩子每一次的洗手,我盡量把事情講成『那你願意嗎』?他願意但可能還是需要被提醒,那再說嘛,他得先願意這件事情才不會抓龜走鱉啊。」
而「號召自主性」這件事情,其實也正是森林小學日常對話的脈絡:「當我們在說人不打人的時候,我們不是在做同樣的事情嗎?因為我們是理解人會想打人的,生物的演化裡面力量是一個非常直接的本能啊。但我們知道那樣不妥是因為我們有更想追求的事情啊,希望自己是一個更可以把你充份的思考、感情表達得出來而不是只靠一個拳頭。今天我們要號召孩子不要打人,也會協助他理解所為何來,這樣他才不只是被管束著。」
於是一切終究得回歸到人性上來。在防疫議題成為全國焦點的此刻,我們每一刻的選擇實際上都站在岔路上。能否互相幫助?能否相互理解?能否在防疫的同時,也修復人心?
我們確實面對著一種嶄新的疾病,但也依然有著日常的每一日必須要過。如果說此刻之所以有談教育之必要,那大概是因為--無論合不合時宜,這都是我們必須與之共生的他人與日常。
李昀修/《人本教育札記》執行編輯

- 相關文章推薦


2023工作報告_玩的教育學

【專題】雙語 ≠ 全英語!──政策錯在哪;老師如何教?

GiveMe5 我不打小孩 家庭動起來記者會

打造愛的家,我不打小孩。台灣兒權向前行!我們可以!

快樂父母班

你們挺暴力,誰來挺小孩?!校方縣府聯手放水,我們要求依法處理
本會接獲家長投訴,去年(2024年)2月他們向雲林縣西螺國中申訴廖姓專任教師與蔡姓兼任教練嚴重體罰與霸凌羽球隊學生,校方和縣府疑似輕放處理……

客家電視台送學生入狼口?!文化部應建立機制,勿使藝術文化成為性平死角
2023年6月,李菄峻(原名李文勳)性侵學生案曝光;2024年3月遭戲曲學院終身解聘。然而,他竟仍參與客家電視台節目編排,甚至讓戲曲學院學生在不知情下前往其住處排練……

需要徹底的轉型正義,才能阻擋戲曲學院的悲劇
戲曲學院多起身心暴力,性暴力的案件,尤其是李菄峻歷年多次性侵學生案,經監察院調查屬實,並提出糾正。本會認為,本案的處理,需要校園轉型正義……

體育暴力層出不窮,運動部能為孩子把關嗎?
體育和運動訓練中的暴力不但頻繁發生,且相比其他教師不當管教行為,往往更加嚴重。學校的漠視、主管機關的不重視,形成一種學生運動員在受不到保護的情形下進而認同、甚至複製暴力,使得傷害一再持續發生的循環……

學校連三罪行:吃案、沒收不適任、強逼轉學!市府缺席!人民無奈?
本會接獲家長檢舉臺中市大安區國小王姓總務主任霸凌學生、將學生鎖在儲藏室內、逼迫學生轉學,家長向臺中市政府教育局均遭敷衍回應,容許學校拖延長達兩個月才啟動調查。今調查結果出爐,調查報告竟認定王姓總務主任的行為不成立霸凌……

面對困難 學輔效能才有機會進一步提升
台灣近年學生自殺、自傷人數不斷攀升,在上一次兒童權利公約國際審查時,來台的國際專家特別指出「自殺率上升並非歸因於兒少個人議題,而是導致心理不健康更廣泛的結構性議題,包括學業壓力、霸凌及不當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