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雅萍
人本教育中心主任
「當媽媽」和「做自己」不是選擇題!

人本教育中心主任
「來人本之後,活得很好!」我想,這是任何陪伴父母的人所能得到的最美好的回饋了。
爸媽來人本上課,莫不是為了學會教養小孩的方法,但卻往往”一不小心”找回了本人。某一次父母百寶箱podcast與父母班小組長淑娟一起錄音,她說,「來人本」是她做得最對的一件事,我很好奇,在那之前她做過什麼?以至於對比出這個“對”。「來人本六年了,以往,睡前都需要一杯酒,以為能藉此輕鬆得到心靈舒緩、幫助入睡,但卻是緣木求魚。在人本父母班裡,學著與自己相處,雖然探究過程中常被追問到有點厭世,但當發現到『大人也會長大』,心中驚喜不已。」於是,她開始過一種有感生活,面對生命的流動與變化,仍會不安,但已多了幾分把握!
人本教育札記1999年5月號119期主題:「媽媽是女人嗎?─讓媽媽成為她自己」,成為「媽媽」的女人,還保有多少「女人」可以有的生活和意識空間?從事陪伴父母工作已將近16年,我一直感覺到,似乎大多數的媽媽都有著顧此失彼的焦慮,但「當媽媽」和「做自己」絕不是互相衝突,並非前者多一點會導致後者少一些,而是,在媽媽這個角色裡依然能夠成為她自己;或者,更該這麼說,一個消失了自己的人很難成為有生命力的媽媽。「做自己」一定包含著內在意義的自我追尋,其實,再也沒有比養小孩這件事更能讓人重新回顧自己的成長歷程進而有機會翻轉,是這個過程,讓我們回歸自己並成為更好的媽媽!
沒有「最好的」,只需「這樣,還蠻好的」!
我們不會什麼都對,但一定有做對什麼。記得接納自己「還不夠會」,然後「錯了要很高興」,這樣,就會是蠻好的「自己」和「媽媽」。
江思妤 森林育主任
翻看人本教育札記的封面時,流淚的河馬一直停在我腦海裡,不僅是標題與畫面讓人印象深刻,還有一個原因是:今年7月底剛通過「動物展演管理辦法」,新聞報導花蓮遠雄海洋公園的海豚表演將在一年後落幕;從河馬掉在馬路上,到海豚不用旋轉跳躍,整整十年。巧的是,309期札記也有一篇採訪,指出遠雄海洋公園沒有能力照顧剛出生的海豚寶寶。
「來人本之後,活得很好!」
我想,這是任何陪伴父母的人所能得到的最美好的回饋了。爸媽來人本上課,莫不是為了學會教養小孩的方法,但卻往往”一不小心”找回了本人。某一次父母百寶箱podcast與父母班小組長淑娟一起錄音,她說,「來人本」是她做得最對的一件事,我很好奇,在那之前她做過什麼?以至於對比出這個“對”⋯⋯
在我處理申訴的經驗中,發現語言暴力傷害的狀況被低估了。他們以為只有罵沒有打,就沒有傷害,如果不是天真,就是故意推托。有特教生,因為下課時在資源班訂正作業,來不及回班打掃,老師未查證下就痛罵他欺騙,要他逐一對十幾位同學鞠躬道歉,還把他趕到走廊上說要把他趕走,威脅說要叫阿嬤來把他帶走。事後,這位孩子焦慮、拒學、想起這個老師就怕到不敢上課,這麼明顯的狀況,難道不是身心受創?即使老師沒有直接體罰他。
蕭伊真 三重青少年基地館長
這期札記的特別企劃,訪問了幾位社運青少年,他們投入前衛深遠的議題,並堅信自己的行動能帶來改變。這些勇敢的少年人都有共同的難題:與父母溝通對話。看著年輕人試圖理解父母的保守性格如何受威權思想形塑,讓我想起被同學老師霸凌的阿日與阿新。
大張白紙上寫著斗大的字「真相公開 狼師走開」,如果未親身經歷過,或許會以為舉著抗議字卡的人,是人本的人。但是,2017年9月21日那天,舉著布條的人,是學生。而一開始揭發學校處理問題的的人,是四位學生家長。
大概也是看到這期封面時,迷迷糊糊的感覺這半年確實做到了什麼。從2024年年初開始,札記進入「抗網保孩」的論述工作,雖然是論述,但採訪小孩、理解小孩以及家長的擔心,是必須做的功夫。一開始的時候這路線也走得懵懵懂懂,多數時刻是抱持著對於姪子、對於營隊中看到那些放不下3C,而遲遲無法投入眼下生活的小孩們的擔憂,希望能幫上點忙。
李慧貞 新竹辦公室主任
看著色彩繽紛的117期札記封面,那些年陪伴中輟生時的心疼與怒氣立刻湧了上來!入職人本的第一項工作就是推動『青少年活水工程』,廣邀社會大眾參與培訓,進入校園或協助警政司法系統陪伴青少年,而中輟生的追蹤輔導是重點工作項目之一。推動活水工程的期間,我和志工們都深刻感受到中輟生並不是自願要離開學校的,而是被中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