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文,黃國書,

向陽,和其他

文/史英

開宗明義先說:這篇文章可能會讓很多讀者失望,因為其中並沒有關於那三位,或其他位的任何「材料」是別處沒有的;大家會問,若沒有材料,那還能有什麼?這個嘛,看下去就知道。我的想法──就是我向來的主張,問題比答案重要,特別是在進行批判思考的時候。

所以,此文也是批判思考的練習,和諸多舊文一樣。既然如此,我首先就拿自己「練習」一下:用人名當標題,是不是為了嘩眾?嚴格地說,應該是有一點:我多少是想要趁新聞事件吸引多一點人來看。但主要的理由,還是因為我想不出別的標題:除了這個「只有人名,沒有其他」的,別的都無法保證本文的「只有問題,沒有答案」原則;換言之,都有可能就在標題上,就已經暗示了某種結論,而這不是本文該做的事。

緣起

鄭麗文蘇貞昌立院衝突事情之後,新聞上就出現了鄭早年的影片,是站在「台灣建國」四個大字前大聲疾呼:「我們大家都是真正的台灣人,我們唯有大家團結起來,站在一起,靠自己的力量,我們才有可能有翻身的一天,我們才有可能推翻國民黨這個暴政,建立一個我們自己的國家」。這引起我很多思考:大家都把焦點放在她的今昔對比,但有沒有可能,她根本始終沒變?

接著,又發生了黃國書的事;放在一起來看,便引發了這樣的思考:雖然現實上兩人毫不相干,然而,若是從事情的本質上來看,莫非,鄭中有黃,黃中有鄭?(詳見後文)關於這些,真的應該有人出來認真研究,可惜我沒有能力,也沒有時間投入,只能把想到的一些問題提出來,促進大家關心。因而又想起關於向陽(詩人)的問題,是以前和老師們討論國語課文時留下的,一直未及深究。現在順便也放在一起講一下;一方面免得以後又忘記,二方面也可以突顯:「轉型」不僅是政治面,文化面也不可忽略。

兩秒畫面

好了,現在先來思考鄭。就在前述那段影片的最後,講完「對付這個殘暴不義的國民黨」、「建立真正屬於自己的國家,謝謝大家」之後,在接下來不到兩秒的畫面裡,鄭一面轉身離開講台,一面半低頭吐了一下舌頭,又一手半掩口,還配著一個若隱似現的笑容(註1)。這和前面連珠砲似的慷慨陳辭,是一個強烈的對比:好像只要講完,氣都不必喘一口,也不必緩和情緒,就立即恢復原狀了。

這是「記得當時年紀小,我愛談天你愛笑」嗎?還是參加「愛國」演講比賽?或兩者皆是?說她當時很緊張,應該沒有錯;或者,緊張也能讓人對自己講的內容毫無所感…但這要怎麼解釋呢?我真的沒有任何線索──更不要說答案了。

兩種轉變

所以,很難說她當時是處在怎樣的狀況;但大家更好奇她的後來,我找到中時的報導:「鄭麗文表示,當時(發生了種種事情之後)她就知道,原來所有主張台獨的人,通通是假的、是騙人的,這也是為什麼她嚴肅思考離開民進黨的原因,台獨只是民進黨拿來奪權鬥爭的工具而已,事實上前總統陳水扁與蔡英文總統也都公開說過民進黨執政絕不會搞台獨…她要民進黨不要假裝掛羊頭賣狗肉,拿台獨招牌招搖撞騙,這令人不齒,這也是她離開民進黨的最主要原因」。(2021/10/14 中時趙婉淳、郭吉銓)

初看的時候,我有點懷疑中時的記者有問題:既然小英和阿扁都說不會搞台獨,那麼,拿台獨招搖撞騙的是誰呢?這樣前言不對後語,算什麼報導!但後來發現,這是鄭在某段影片中親口講的,怪不得各種報導幾乎都一字不差的完全一樣。所以,不是記者有問題,是我有問題!但我的問題當然不止於此,我還想問:既然「感覺受騙」是離開的主因,後續大概會是──如果轉消極,就回去唸書?如果轉積極,就加入「真正」的台獨團體?那麼,轉到「那個殘暴不義的國民黨」的核心去,是怎麼回事?

兩個社團

練習批判思考,有一個重要的「法門」,就是要站在對方的立場,將心比心,誠心誠意地認真進入對方的「理路」,至少在確定真的「無理可講」之前。

這樣去想鄭的「受騙反彈」,好像也不是沒有理路可尋,例如:少年先是加入A社團,因為聽說他們很酷;後來發現A裡面都是孬種,轉身就投入B社團。這種「動作」,做為幻想破滅的「創傷症候」,似乎也不是不能想像。

若問,怎見得A團很孬?少年則回:他們都不敢打外面來尋釁的黑道;若問:怎見得B團不孬?少年則回:他們至少狠打A團絕不手軟…當然,這只是我批判思考的練習之一;至於鄭的實情到底如何,沒有答案的絕不會只有我。原因是,鄭只講為何離開A,卻完全不提加入B的理由,當然更不會講她的「理念」…

廿五歲的她講不出什麼,我們可以理解;到了五十二歲還這樣,難道是吃定了不講就沒有人可以論斷?還是幾十年來都沒想,也就沒有什麼可講?

兩位主角

接著再來思考黃。在白色恐怖時代,被脅迫而不得不從,是很容易理解的;我的問題是:綠色都已經執政兩次了,他後來還做了什麼?或許只是一直沒有勇氣坦白,不過,現在既然坦白了(也是被脅迫?),怎麼只講個退黨退選,關於上游是誰,有多少案子,如何洗手不幹(如果有的話),內心如何掙扎等等,卻「沒坦也沒白」?

所以,我進一步的問題是:難道,他內心根本沒有掙扎,而是「A團B團,能…就是好團」?莫非,他跟鄭一樣,頭腦中並沒有國家認同,台灣前途等等大是大非的思考?這也就是我之前所說的,是否「黃中有鄭」的問題。

當然,黃絕對不是個案,據說,線民就在你身邊;這就讓人不由得去想,所謂的「你身邊」,會不會也有鄭?有沒有一種可能,鄭之所以成為「台獨基本教義派」,反而是當了線民的結果?這也就是我之前所說的,是否「鄭中有黃」的問題。

這些問題,都沒有答案,不單是因為他們不講,更因為,根本沒有人去問!

兩位大老

最後來講向陽。他有一首長詩「大進擊」(1979),收在「永遠的懷念」(註2)裡面,我先摘錄其中的「名句」(依序,但非連續,原詩共60句):

小草一樣我們播插在中國南方/並且仰望您的劍眉您的手刀/

在您旗下,誓向梟鷹忿鷙揮槊/為愛我們追隨您北向擊伐/

您已上路,領我們溯江出征/血灑中國,與您復我日白天青!

所以,這是台文界的大老當年受「脅迫」的證據?事隔40年,到了二〇一九年,另一位台文界的大老宋澤萊,在「讀向陽70年代後半、80年代前半所寫的6首台語詩──並論諷刺文學時代中的小人物書寫」一文中,除了非常肯定向陽的詩之外,還特別提到前述那一首(註3):

向陽的詩正朝著浪漫傳奇的類型前進,未來他很可能會寫出為台灣而戰的詩也不一定,因為遠在一九七九年的那時,向陽就曾模仿過50年代的詩人,寫過〈大進擊〉[25]的一首歌頌北伐革命的詩。

原來,我們剛才看過的「大進擊」,竟然既浪漫又傳奇?而且只是仿古之作,不是詩人的「真跡」?宋澤萊不但沒有一字提到那個「永懷」,還說它是「為台而戰」的先聲!我不得不問,在我們素所景仰的兩位前輩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查一下宋文的註25,赫然發現,事隔一年,這首「先聲」已經收錄在向陽的詩集《種籽》(一九八〇出版) 之中;所以,一種可能是,宋根本不知道這是為懷念蔣介石而寫的?

但這也說不通,看詩裡面從頭到尾「您」個不停,難道看不出這位偉大的「您」是誰,還以為是北伐的無名英雄?所以我又想問:莫非收錄在《種籽》裡的,是修飾過的版本,宋澤萊根本沒看過原文?

結語

大家可以看到,這篇文字真的「只有問題,沒有答案」;也懇請大家不要誤會,這並不是刻意用提問的方式,實際上卻是指責別人。我覺得,經歷了白色恐怖的黑色苦難,大家都不要再求全責備了,除非是針對那些手上染有血跡的人。

只不過,我們必須認真思考到底發生了什麼,才能避免什麼再度發生。我甚至不想要求這幾位回答問題,我只希望大家都能不斷地向他們、以及類似的他們、提問,並讓所有人都知道,做為台灣人,可以問些什麼問題。

建立新的國家,絕對不是容易的事;沒什麼選擇,我們必須繼續努力。


註1:點看這段影片;其他網路流傳甚多,但大多已經刪去最後一秒畫面。

註2:蔣公逝世紀念詩歌專輯,中華民國新詩協會1984年出版。

註3:宋澤萊全文見「台文戰線聯盟」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