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論壇

科學素養是救國之本

365論壇

文/史英

本文出自人本教育札記365期,11月刊


前一陣子我們辦了「教出素養研習營」,但只談了數學和語文;之後就不斷有人來問,那科學呢?為什麼要避談「科學素養」呢?

好吧,實話實說,就是不想打擊新課綱:課綱裡的語文和數學,雖然也說得抽象,但還不太離譜;至於科學素養,則甚至連方向也是有疑義的。教育部長允諾三年後微調,但誰知道會調向哪邊去?看起來,我們得趕快來辦「真正的科學素養研習營」。

真正的科學素養是什麼呢?一般常講的實證、實驗、觀察、探究…當然都沒什麼錯(強調程式設計和機器人的就很難講),但並沒有抓到事情的重點。事情的重點是什麼呢?我們得先想一般人為什麼需要學科學:不是由科學家把東西做好,告訴我們怎麼用就好了嗎?(因此有人以為「運用科技」是科學素養,其實那只是閱讀理解能力)

回想一下五四時代德先生和賽先生的論述:賽先生(science)是幹嘛的呢?那個答案真是簡單到不行,就是--破除迷信!是的,科學的首要任務就是破除迷信,而科學素養的精髓,就是破除迷信對自身的掌控。有人會說,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我們已經沒有迷信,只有「民俗信仰」了。那麼,我就要請問,假新聞為什麼到處流傳、詐騙集團為什麼到處得逞?

相信假新聞不是迷「信」嗎?相信詐騙者不是「迷」信嗎?長輩們把來路不明的「醫藥新知」LineLine去的,難道不是既「信」又「迷」嗎?「迷信」正以新的形式籠罩天空,遮蔽了日月星光原來可以映進我們心靈的清明!社會學家做了很多分析,科學家做了許多反省--矽谷的程式師Chris Wetherell非常後悔設計出「轉推」功能,說「彷彿將一把裝滿彈藥的手槍交給四歲孩童」;但這些都沒有用,因為,四歲孩童就是沒有受過真正的「科學教育」,不曾擁有真正的「科學素養」!

真正的科學素養有二:一是懷疑,一是相信。懷疑是針對知識與資訊,即「不輕信」別人的說法,包括課本的在內;相信是針對自己與頭腦,即「不懷疑」自己可以運用頭腦逐步接近真相,也能拆穿人為的假相。

說起懷疑,許多科學家或課程專家,「有時」也會強調提問的重要,特別是要提「對」的問題;但他們所謂的提問,目的都在引出「科學上」的正確答案,或為接下來的「科學的」實證或實驗鋪路。我所謂的懷疑,則主要是針對既有的正確答案,或實證與實驗。例如,幾乎所有小學生都知道地球的自轉,雖然它是一個事實,但對小學生甚至一般人而言,它和「蔣介石是偉人」有什麼兩樣?只不過是大家都相信又整天都在講的事情罷了。(是說在那個時代的話)

真正的科學素養,要能教小孩對地球自轉「提問」,例如,我為什麼沒有感覺到風呢?或者,海水為什麼沒有被甩出去呢?或者,你怎麼知道,你是坐飛機看到的嗎?重視科學素養的教材,要能提供針對這些問題、也就是任何一個「自然」人都會提的問題、展開討論的方法和材料;這些討論的重點,不能僅僅是解除上述的各種「懷疑」,還要能解釋自己之所以產生這些懷疑的道理及正當性。

人們如果知道自己的懷疑,即便被證明為錯誤,也是正當而有道理的,便會相信自己的理性,並為下一次的懷疑打下基礎。現行的科學教育則不然,每透過實證說服小孩一次,就減弱一分他懷疑的勇氣,與能力,所以越做實驗越是不利於「科學素養」--學校裡所有的實驗(所幸並不常做),幾乎都是在證實既有理論,而不是設計為推翻一個錯誤猜想以引出下一個懷疑。

以「實驗證實既有理論」的大師,我國有特別著名的一位,叫做李嗣涔,因為非常迷信「特異功能」,以致於不斷做實驗去證實;然而他的所謂實驗,居然包括仔細觀察隔空抓藥的表演,並幫中國騙子背書(那人叫做張穎,後來依詐欺罪被台北法院判刑一年,但十年後居然又應「中華佛學網」之邀來台行騙)。這件醜聞之後,李則改為對七至十三歲小孩做手指識字的實驗,據稱訓練成功率有24%,他因而堅信不疑--四個裡有一個能學會,這不是太有說服力,太實證了嗎?

李嗣涔本是台大之恥,卻又當上台大校長(任內的各項事蹟也很驚人,在此不論),因而使台大成為台灣之恥,並使台灣成為國際科學界的笑話;一人而能連累一個國家,當然不是無因,那個因就是:整個國家,包括所謂的台大教授(除了反對李任校長者),都缺乏科學素養!

以上說的是「缺乏懷疑能力」,至於「不能相信自己」,則有無數的詐騙受害者為證(二○一五年四個月內曾有765 位碩士以上學歷者被騙案例,見該年五月二十四日中時電子報)。論者或評為「只有專業,沒有常識或不懂法律」,但他們的共同特徵是很容易「被嚇到」,說到底就是缺乏信心,不相信:自己不必為他人的錯誤負責(例如若真有盜領,銀行必有一定的責任),能和莫名的威脅抗爭,能使真相顯現;不相信自己可以,並應該堅持用合法合理的方式解決問題。

這種對是非公義的堅持,並不如一般以為的,只是一種勇氣或道德力量;它其實要透過在科學上再三破除迷信,反覆追求真相的訓練才能得到。為什麼特別是在科學上呢?不是因為科學「學問大」,相反的,倒是因為科學相對於人文社會更為單純,知與不知的界線較為分明,因而能讓人對理性產生更大的信心。

小三有一課國語,說有人得了一匹馬,朋友勸他賣掉,因為聽說這種馬會「妨主」,但這人不願害到買者,因而被大家稱讚為善人。像這樣的課文,主旨只在彰顯「勿施於人」的道德教訓,本來也無可厚非;但它無形中偷渡了一種「寧可信其有」的「被Line」心態,肯定了一種「危言聳聽」的「轉推」習慣,為假新聞和反智社會鋪好了溫床。

在這種情況下,科學教育本該提供制衡或彌補,例如,應該有小孩在自然課上提問,懷疑是否真有這種不吉利的馬(只怕這樣的小孩不多),而自然老師會叫他去問國語老師;國語老師,如果不嫌煩的話(只怕這樣的老師很少),也許會「補充」有關「的盧馬」各種掌故(例如救了劉備的命,但龐統還是死在牠的背上)。這樣,本來可以提供科學素養的好機會,就這樣在「國學」中消於無形!

現在,大家應該知道科學素養的意義和重要了吧;但要再強調一次,必須是我說的「真正的科學素養」才行,課程專家講的那套其實聽聽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