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止校園言語暴力

讓暴力不再複製,讓孩子的發展不受言語傷害阻礙

言語暴力,就是傳遞否定的訊息,暗示對方不值得被愛,使人質疑自己存在的價值。這絕對不是管教,更不該是教育的日常。

言語暴力,會在人的心靈留傷,禁錮了我們心智的自由。一個充滿言語暴力的環境,不但不容易鍛鍊批判思考,更會阻礙思考。

言語暴力,不是愛之深責之切,它會讓人習慣被剝奪,會讓人以為自己必須付出自尊才能贏得愛與成就。

每個孩子都值得擁有尊重他的老師,一個不需要靠運氣才不會被羞辱的教育環境。

請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支持「終止校園言語暴力,讓孩子安心成長」提案!

終止校園言語暴力推動聯盟成員

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
勵韾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
中華民國兒童福利聯盟基金會
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

台灣多元教育家長協會
臺灣兒童權益聯盟
臺灣青年民主協會
高雄市輔育人員職業工會
高雄婦女新知協會

生育改革行動聯盟
Bravo!臺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
(持續更新中)

感謝大家透過連署發聲,一起終止校園言語暴力,來保障孩子的身心健康。

但是我們也收到很多詢問,夥伴說在註冊或登入的過程中,會在手機和email認證的地方卡關🥹。這是因為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要求email和手機兩種認證都要通過,才能夠註冊連署,這跟其他平台不太一樣。但不用擔心,請用以下步驟來認證註冊:

【Facebook及LINE的內建瀏覽器會發生登入問題,建議使用Chrome】

【直接在電腦上操作最不容易出現問題】

  1. 先填email,按「發送驗證信」,然後到信箱中點擊驗證連結。
  2. 跳回註冊頁面,填入手機號碼,按「發送驗證碼」,等看到簡訊後,把簡訊上的驗證碼填入「請輸入驗證碼」的欄位,按「送出驗證」。
  3. 照著下方的圖輸入「圖形驗證碼」之後,按確定。

感謝您的幫忙,這個提案需要更多人連署。請幫我們把連署訊息分享出去。或再找5位朋友,請他們一起連署來保護孩子的身心健康💪

**另外,有夥伴跟我們說,手機的safari比較容易出狀況,如果遇到的話,可以考慮在電腦上操作。

終止校園言語暴力

讓暴力不再複製,讓孩子的發展不受言語傷害阻礙

言語暴力,就是傳遞否定的訊息,暗示對方不值得被愛,使人質疑自己存在的價值。這絕對不是管教,更不該是教育的日常。

言語暴力,會在人的心靈留傷,禁錮了我們心智的自由。一個充滿言語暴力的環境,不但不容易鍛鍊批判思考,更會阻礙思考。

言語暴力,不是愛之深責之切,它會讓人習慣被剝奪,會讓人以為自己必須付出自尊才能贏得愛與成就。

每個孩子都值得擁有尊重他的老師,一個不需要靠運氣才不會被羞辱的教育環境。

本會在2021年進行的調查中,近兩成的台灣國中小學生曾遭受來自教師的精神暴力。這些言語不僅侮辱了孩子的尊嚴,還讓他們的自信心和發展受到侵害。

有23.9%的國中學生與17.4%的國小學生表示,曾聽到教師用羞辱、嘲諷甚至恐嚇的言語來貶低他們。孩子說自己會被罵「胖」、「笨蛋」、「白癡」、「王八蛋」、「豬頭」、「健忘的豬」、「沒有用」、「未來沒前途」……

難道大人不知道這樣的語言會傷孩子的心嗎?還是,就是因為會傷孩子的心,所以才用來『管教』。而這些語言所帶來的傷害循環,真的是我們的教育想要的嗎?

實際案例

言語暴力對大腦的影響

哈佛大學曾對超過300名遭受體罰、辱罵等家庭暴力受害者,進行追蹤研究,結果令人震驚:精神暴力長期作用於孩子,會導致皮質醇大量釋放,使大腦無法正常應對壓力,最終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無法逆轉的損害。

其他實證研究進一步證明,遭受精神暴力的孩子,大腦的發育會受到嚴重影響:他們負責連結左右腦的胼胝體比一般人小25%到35%,這使得著他們在資訊整合、發展和表現上都受到限制。也有研究指出,受到言語暴力對待的孩子,負責維持情緒平衡的小腦蚓部,也會因言語暴力而發育不全。

除此之外,人的自主神經系統會依據感受到的安全程度產生三階段反應:

1. 「社會連結」(Social Engagement)

2. 「攻擊或逃跑」(Fight or Flight)

3.「 凍結、關閉」(Freeze、Shut-down)。

長期處於言語暴力環境之下的孩子,時常感受到威脅和危險,神經系統會進入「凍結、關閉」狀態,阻礙孩子大腦進一步的發展。

這些對腦部的實質影響,再再證明言語暴力的傷害,並不亞於肢體暴力或體罰,不只傷心,還傷腦!無形的暴力造成了有形的傷害,深植於孩子的心中與腦中,伴隨他們一生。

現有法規的不足

所有國家將禁止暴力列入政策及法規的過程,都是先要求教育、幼托等專業人員,再漸次擴及家庭。台灣的過程也類同。以體罰來說,自2006年於教育基本法立法禁止體罰以來,校園的體罰率從8-9成,漸漸變成現在的2-3成。

要促成實質改變,除了立法之外,也同時需要思想的演進、看待孩子眼光的增長,以及教學方法、班級經營能力的改善。但這些推進,仍然以立法為基礎。

就現況而言,我國法律仍然未明文禁止所有精神暴力,許多案例中,孩子在課堂上仍會被罵「沒用」、「去死一死」、「腦袋有洞」、「去吃藥」,但在後續處理上,都被認為只是不當管教或課堂經營不佳,記過了事,並不影響施暴者的職務。

教育場域沒有認真對待精神暴力對孩子造成的傷害,並因此屢屢造成憾事。而這樣的制度現況,也讓終止對兒童精神暴力的進程遲遲未有進展。

我們建議:

修正《教育基本法 》

將現行「使學生不受任何體罰及霸凌行為」修正為「使學生不受任何體罰、霸凌及精神暴力等一切形式的身心暴力」。

修正《教師法》

將精神暴力和言語暴力明確納入不適任教師的處理範圍。

真正改變教育文化

政府應該進一步在教師培訓、考核與任用上,將「正向管教」列為教師的基本能力。正向管教不能只是一種教育理論,更要在教學現場真正實踐。要讓教師有機會發現,不依賴暴力或羞辱,才有機會採取有效的正向管教手段。唯有教育建立在建立在理解、尊重、引導之上,才能讓教師在專業工作中獲得成就與尊嚴。

校園,是我們彰顯、維護兒童權益的重要起點。
學校教育,應該是國家盡義務,保障兒童積極性權益的關鍵場域。

如實面對『校園言語暴力』的問題,
才能具體建設有益兒童身心發展的文化與環境。

相關文章

本次調查結果,有 54.8%國中生、35.9%高中生與 46%高職生,表示曾受過或聽過老師的言語暴力。
言語暴力下長大的小孩會是什麼樣?處在言語暴力中的大人又是什麼樣?他們各自的發展,會受什麼影響?

一九九二年,台灣已經解嚴,但我的青春仍在戒嚴。

各界呼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