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鏡子中看見未來:萬聖節傳統與都市傳說

--本文刊登於人本教育札記388期
每年到了十月,上班族和學生們最期待的,莫過於能連休好幾天的雙十國慶連假。而對小孩子來說,最令他們期待的或許就是西洋萬聖節了吧。進入近代社會後,臺灣各地開始過起西洋萬聖節的傳統,大人們參加扮裝舞會,小孩們則玩起「不給糖就搗蛋」的遊戲,甚至這幾年,還從日本引進了所謂「地味萬聖節」,以盡可能不起眼或不華麗,模仿日常周遭的人的裝扮為主題的活動,在年輕一代中引起不小旋風。
如此充滿「洋味」,受年輕人歡迎的節日,或許會給人一種相當現代、新潮的印象,但事實上,西洋萬聖節在臺灣的影響很可能不只有扮裝舞會和「不給糖就搗蛋」而已。萬聖節從中世紀就開始有的傳統,曾輾轉進入臺灣社會,成為臺灣流傳的某些都市傳說。
在臺灣,流傳著幾則與「預知未來配偶」有關的都市傳說儀式。其中一項儀式是這樣的:據說在午夜十二點,關上房間的燈,點燃一支蠟燭,接著面對鏡子削蘋果。若是能完整一刀削完,並且沒有將蘋果皮削斷的話,就會在鏡中看見未來丈夫的樣子。然而,若是儀式中途不小心將蘋果皮削斷了,就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在執行儀式的人身上。
在早期的說法中,儀式只有女性能夠進行,而傳說也多使用「丈夫」這個彷彿只對「異性戀女性」有效的詞彙。但近幾年許多以都市傳說為主題的YouTuber都拍攝過這項儀式,其中當然也不乏異性戀男性。在他們執行儀式前,大多會加上類似「雖然傳說是講丈夫,但因為我是男生,所以應該就是妻子」的說法。
另一項傳說,是據說在午夜十二點,對著鏡子持續梳頭髮——有一說是要梳一百次——就能在鏡中看見自己未來配偶的樣子。當然,這邊的「配偶」,也和前一個削蘋果的儀式相同,最初只限定為「丈夫」,但近年來已經少見如此限定的說法。
對鏡削蘋果的儀式很可能從1980年代就開始流傳在臺灣,甚至在1997年,《聯合報》的流行文化版中,這項儀式已經被當作一種「落伍」的行為。不過在進入到網路時代後,傳說再次復甦,並出現許多變體。首先是關於執行的時間,農曆七月、半夜十二點、凌晨三點等說法都有。除此之外,也有執行完儀式後會看到自己前世而非配偶,或是儀式過程中若是不小心削斷皮,會害得自己未來的丈夫發生不幸,或會在鏡子中看到鬼等傳聞。
在一些民間說法裡,「半夜對鏡削蘋果」更被視為禁忌。2006年網路上便有一篇以〈農曆七月,哪些禁忌不能觸犯?〉為題的文章,列出數十項鬼月禁忌。其中包括了「禁止在鏡子前點白蠟燭削蘋果」。可惜的是,文中並未說明為何這件事在鬼月會被視為禁忌。
至於另一項傳說:「對鏡梳頭髮」,也同樣流傳在早期的臺灣。一九九六年,《聯合晚報》就有一篇以「午夜十二點正,對鏡梳頭一百下,鏡子裡就會顯現未來丈夫樣子」的傳說為開頭的讀者投稿;而同年在網路BBS上也有類似的傳言,只不過說法是會看到「已逝之人」。2001年,電視節目請當時的流行歌手SHE挑戰各項傳說時,其中一項就是要求在午夜對著鏡子「梳二十下頭髮」。
從這些網路和新聞上能找到的資料看來,「午夜對鏡梳頭」和「午夜對鏡削蘋果」,從1980、90年代開始流傳應該是不爭的事實。並且這些儀式,都在臺灣產生許多變體和有過流行程度的盛衰。
那麼,這些傳說儀式是如何和西洋萬聖節的傳統有關呢?
在《BBC》的官方部落格上,有一篇介紹萬聖節傳統的文章。裡頭提到,傳統上的萬聖節,是代表死去的靈魂造訪人世的日子。同時,萬聖節也能追溯到古老的愛爾蘭塞爾特族的新年。因此這天在傳統上,會進行許多儀式。而在眾多習俗中,有數個和蘋果有關的儀式。這些儀式很可能是承襲自古羅馬的傳統,用於榮耀水果女神「Pomona」。
在這些儀式中便有一樣,是女子在萬聖節當晚,將削得又細又長的蘋果皮高高拋過自己的肩膀,據說落下的果皮呈現的樣子,就會是將來丈夫姓名第一個字的字母。另外一項儀式,是在鏡子前一手拿著點燃的蠟燭,另一手將切成對半——也有一說是九等——的蘋果吃下。據說這樣就會在鏡中看到未來丈夫的樣貌。除此之外,也有蠟燭不需要手持也沒關係,但必須在吃下蘋果的同時,一面對著鏡子梳頭髮的說法。
這些萬聖節的儀式,被認為從十八世紀就開始流行於歐洲。鏡子、蘋果皮、蠟燭、梳頭,以及能預知未來丈夫樣貌的儀式,在在與臺灣流傳的傳說元素相似。而在西方被認為是死者的靈魂回到現世的萬聖節,在進到臺灣後,因為穿鑿附會變成具有相同性質的鬼月,也是容易想像的事。只是,這時我們不免會產生新的疑問:這些流傳於中世紀歐洲的儀式,是怎麼進到臺灣,發展成在地版本的傳說的?
這個問題的答案,令人意外地,可能能從香港電影找到答案。
1980年,香港導演洪金寶拍攝了一部名為《鬼打鬼》的驚悚片。電影的開頭,是主角聽聞午夜時分對著鏡子削蘋果會出現女鬼的傳說,和朋友打賭,要實際執行這個儀式好證明自己膽子夠大。電影上映後,《聯合報》在一篇電影評論中,提到洪金寶「一方面將惡鬼的猙獰面目以諧趣以及『午夜削蘋果』等荒謬傳說沖淡,使電影一直處在輕鬆娛樂之中」。
根據影評的說法,我們不難想像「對鏡削蘋果」在80年代或更早以前就在香港廣泛流傳,因此成為電影的情節,而這樣的傳說很有可能就隨著電影傳入臺灣。當然,也有可能早在電影傳入之前,臺灣就有這些傳說,只是目前還未能在國內找到比《鬼打鬼》更早,與「對鏡削蘋果」有關的紀錄。考慮到香港曾被英國治理長達一百五十年,直到一九九七年才將主權移交給中國。同時無論是對鏡削蘋果或梳頭,都可以追溯到愛爾蘭的傳統習俗。香港在英屬時期內受到來自殖民國的傳統影響的可能性或許更高一些。
若是這些傳說真的來自西洋萬聖節的影響,就也不難想像為何儀式中蘋果會佔如此重要的地位。畢竟這些儀式最初的起源,都是為了獻給水果女神Pomona的;而儀式裡多次使用到的鏡子,或許也反映出人們對於鏡子這種能完整映出自己身姿的器具的複雜心理。
自古以來無論東西方,都有將「鏡子」視作某種法器的行為,例如在日本神話中引天照大神離開洞窟的八咫鏡。或是在風水知識裡,透過設置鏡子,將不好的風水導往別處的作法。然而,同樣是鏡子,也會被當作恐怖的、令人害怕的象徵。例如西方相當流行的「血腥瑪莉儀式」,或是各類恐怖片、恐怖遊戲中,藉由鏡子營造的駭人情節…這些種種,都反映出人類社會對於鏡子所懷抱的恐懼、敬畏和不可思議的心裡。而這樣複雜且未知的心裡,正是孕育都市傳說最好的條件。
因此可以說,「對著鏡子做某些行為就能有某些效果」對於東西方的人而言,都是具備某種說服力的。這也就不意外為何遠在西方的萬聖節傳統,能在香港和臺灣社會發展出一套在地化的版本了。而起源於萬聖節傳統的習俗,因為殖民體系成為香港文化的一部分,再透過娛樂產業的交流進到臺灣,成為現代有名的都市傳說之一。在傳說流傳的這漫漫二十多年,雖然一度被認知成「落伍」的行為,但隨著自媒體的崛起,這些都市傳說又再次獲得新的舞台,成為年輕人試膽、拍片的題材之一,也是相當耐人尋味的事。但這些傳說的再次流行,或許也證明了自古以來,人們心中對「預知未來」不變的興趣與渴望。
- 主編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