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沌的模樣──莊子想說些什麼

整理︱李昀修   圖片來源︱森林小學
 

理念教育研討會上,小何老師帶來了森小孩子們在關於莊子思想的課堂中非常精采的討論。然而課程依然未完,在研討會結束後的語文課裡究竟還教了什麼?還談了什麼?想必會是讀者心中一個未完的問題。

於是編輯部追尋著莊子的足跡,來到了森林小學。想起課程的情形,小何老師止不住讚賞的笑容─

 

小編:在討論了渾沌的樣子之後,接下來討論什麼呢?

小何老師:研討會後我們就再走一遍,請小孩想渾沌長怎麼樣子?我自己想橢圓形,但小孩想的是雪人的形狀。他們說因為如果不是這樣的話,倏跟忽應該會想把它捏成人的樣子。因為倏跟忽是直接鑿七竅嘛,可見它有地方讓它們覺得可以鑿七竅。

那我問為什麼要用鑿的?鑿是什麼?後來說是鑽,而且要鑽透,那為什麼用鑿不用畫的?

小孩說因為要有暴力。就是鑿的時候比較暴力,他們覺得透過這個字要顯示那個暴力。

小編:小孩說選鑿是為了凸顯暴力,是因為渾沌死?

小何老師:對啊,可是關於渾沌怎麼死,他們覺得不是七孔流血死。小孩很厲害,說因為它是神不是人,應該不是這樣死的。再問為什麼,他們說應該是接受太多訊息死掉。

異化的知識是很難的部分,因為小孩對莊子是一片空白,我覺得他們能講出是因為接受太多資訊死我就覺得好厲害,因為有了七孔就會吸收太多的訊息。我問為什麼?他們說因為沒有七孔就在自己的想像中,渾沌其實有很多的想像在自己的世界裡。我說:「對,很像小寶寶,小孩都不太感覺到別人,小小孩其實相對來講是一種混沌的狀態。」這個他們蠻可以體會,就是旁若無人,滿腦子自己的想法。

我自己讀或跟史老師討論時,莊子其實在前面篇幅講各種的知識,提出很多自然界的例子,我覺得莊子有在思考知識這件事。小孩其實已經抓到大概渾沌是很有想像力的,後來因接受了大量資訊式的知識受不了了,就死掉了。

小編:其實他們已經區分出渾沌內側的知識跟外界的知識是不同的?

小何老師:對,小孩有抓到這個,很厲害。關於異化的知識比較多是我跟他們談,開始談一點說為甚麼莊子那時代會這樣想?對立面是什麼?我有補充當時是很多階級的時代,大概說了孔子的主張,比如禮樂就是諸侯要奏什麼樂士大夫要奏什麼樂,非常的嚴謹。

後來小孩聽完後我問他們莊子到底反對甚麼?有個小孩說莊子在反對體制。我猜小孩可能是朦朧的感覺,隱隱覺得可能在反對體制。

我說對,莊子在提一個想法。那我再問說莊子有沒有反對知識?小孩覺得應該沒有,因為他如果反對知識的話應該不會寫這東西,如果他反對的話乾脆不要寫嘛。小孩覺得莊子之所以寫,是在提另一種知識。可是這另一種,就不太容易繼續往下講。

小編:妳覺得異化的知識是什麼?

小何老師:異化是跟自己疏離,那知識如果遠離自己的感覺,把別人的學說平移當自己的想法,就是一種異化,包含人本的學說也是。佛洛姆說怎樣我就這樣,沒有重新想沒有思考中間的邏輯,那就是異化啊。知識跟自己的感覺是遠離的,沒有經過自己的思考跟論證。

所以,鍾理和也是。你說他是鄉土文學作家,他是經歷了怎樣的過程才成為這個?你去看就發現他成為鄉土作家的過程滿委屈的。

他講阿煌叔的故事,在日本時代是工頭,很帥,女生都喜歡他。可是再次看到阿煌叔的時候阿煌叔已經躺在床上,家裡都是糞便,整個生活都潰散。你仔細看,他寫得很隱晦,只說在高雄好像經歷了什麼事,那就是二二八事件。早期他非常直接,寫白薯的悲哀,說台灣人在中國像白色的番薯,處境很困難。而且他弟弟鍾和鳴就是二二八事件後,在《光明報》事件中被槍斃的,這些都讓你覺得他後來只寫這些,很奇怪啊。

他的日記都寫得很隱諱,某一天他就只寫了「和鳴死」,就在那一天,其他他都沒辦法寫,他的感覺什麼都沒有寫。

所以剛剛講異化,其實你要對原典做更深的探究,我們老師自己讀也是。你不能腦補,作者沒講的你講了,或講得太誇張,這也不是我們想要的。我們就是想去很深的理解說作者想表達什麼?什麼沒寫?或是這筆法有什麼厲害。比如莊子其實很後面才告訴你渾沌的長相,這其實就是莊子的筆法。

李昀修/人本教育札記執行編輯
 

本文出自人本教育札記354期

體育暴力層出不窮,運動部能為孩子把關嗎?

體育和運動訓練中的暴力不但頻繁發生,且相比其他教師不當管教行為,往往更加嚴重。學校的漠視、主管機關的不重視,形成一種學生運動員在受不到保護的情形下進而認同、甚至複製暴力,使得傷害一再持續發生的循環……

面對困難 學輔效能才有機會進一步提升

台灣近年學生自殺、自傷人數不斷攀升,在上一次兒童權利公約國際審查時,來台的國際專家特別指出「自殺率上升並非歸因於兒少個人議題,而是導致心理不健康更廣泛的結構性議題,包括學業壓力、霸凌及不當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