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破心智階級-基地的補救教學


從基地開辦補救教學的課程,我們和孩子們的互動模式也開始不一樣。
在社團或日常生活裡,孩子們遇到不會的事情,常常一句「沒興趣、不喜歡」就帶過去了。我們知道孩子是因為坐不住、手不巧、沒有聽懂…也只能想辦法兜興致,而沒有機會碰到孩子們學習上的困難。補救教學,讓我們有了一個好情境,可以和孩子們一起面對他的不會。
在補救教學的招生傳單上,我們特別註明,經濟弱勢或學期成績不及格者優先報名。之所以做這個設定,一方面因為這是免費的課程,另方面,我們是真的想要帶心智弱勢的孩子。
基地的補救教學是要上課的,也就是不只是讓小孩做題目、完成作業、個別讀書指導,而是有意識地安排「要教什麼、要學什麼」。英文和數學,每科一週進行二次,一次上課一次分組討論。
曾經有人問:小孩在學校上了一整天的課,都累了,為什麼基地不直接陪他們讀書寫功課、溫習或複習課業就好。這個問題,我們的確思考很久,但一看到孩子,我們就知道,一定得上課。
小班制,少則十多人,最多二十人(因為教室空間有限),十個孩子有十種不同的學習上的問題與困難,但共通點是:聽不懂學校老師上的課,不知道學校老師在講什麼。因此,一定要上課,而且要在課堂上帶大家細究一個觀念或想法,發現數學公式的由來與運用上的價值、嘗試猜想瞭解文法背後可能的原因。讓孩子們用自己質樸的能力,和這些遙不可及的知識學問產生關連,去除對上課的恐懼。然後,孩子才有機會瞭解與掌握那個知識。
想盡辦法跟孩子們討論一個道理
不論是英文課或數學課,我們總是想盡辦法跟孩子們討論一個道理,調動孩子們的直覺與想像力,鼓勵大家發言,不要讓英文單字或數學符號,阻礙了孩子們的思考,因為,大部份的孩子不是不會想,而是不會依課本的方式想。因此,我們常常花許多力氣討論研究教學內容以及設計教學方法。
這個學期國一的英文課本,用圖表介紹可數名詞與不可數名詞,課本上寫著:
可數的有:麵、漢堡、薯條、水餃、三明治、熱狗等等。
不可數的有:水、飯、茶、果汁、湯、炸雞等等。
另外還有一類,課本上寫著,可數/不可數,包含有:蛋糕和pizza和派。
課本上的分類看得孩子們一頭霧水,為了教這個單元,英文老師到處找資料、問人,有人說:就是集合名詞、自然界的物質不可數,其它的可數。這個答案無法讓我們滿意,因為我們知道,要點不在誰可數誰不可數,而是為什麼這樣分?怎麼分?
在大家追問的過程裡,我們發現,中文和英文有一個有趣的差異:中文裡,所有的名詞都有數量詞,像是,一隻狗,二朵花,三杯水,四塊蛋糕;但是在英文裡,可數名詞,不會加上數量詞,只是數字加上那個名詞的複數,像是four hotdogs ,只有不可數名詞,才會搭配數量詞,像是,two glasses of water, three pieces of pie. 發現這個差異後,我們有這樣的教學安排:
一開始,先在白板上用英文寫出可數名詞與數量,像是:
A dog/ Two flowers/ Three hamburgers/ Five sandwiches
然後請孩子們寫上中文,大家紛紛寫上:一隻狗,二朵花,三個漢堡,五個三明治。寫完後,我們問孩子,那個一隻狗的「隻」的英文在哪裡?孩子們很快就發現,無論是一隻狗還是二朵花或三個漢堡,裡面的隻,朵,個,英文裡都沒有出現。我們問孩子,英文裡沒有隻,朵,個,他們怎麼知道要寫一隻狗二朵花三個漢堡呢?大家想了好一陣子,有人試探性的開口說,因為習慣了。我們暫時請大家把這個疑問放著,又進行另外一個活動。
我們又在白板上另外寫下中文:一杯水,二碗飯、三杯茶、四瓶果汁。請孩子們寫出英文(那些不會寫茶、飯…的英文的孩子,我們直接告訴他英文怎麼拼),大家很快的就寫上,one water, two rice, three tea, four juice…有的孩子比較機靈,發現這樣不太對勁,說,那個一杯水應該是 one glass of water.
於是,我們順著小孩的提議,把正確的英文量詞補上去,眼尖的小孩很快的發現,這一次,中文有杯,碗、瓶等等,英文裡也有。為什麼第一個例子裡,中文裡有隻,朵,個,但英文裡沒有,第二個例子,中文和英文裡,都有杯,碗、瓶?
我們先請孩子們比較二邊的差異,有孩子說,一個好像是可以直接數那個東西,另一組,都要裝到一個容器裡。還有孩子說,沒有加上隻,朵,個的那些英文,名詞的後面會加上 s,像是,three dogs;但有加上杯,碗、瓶的,英文裡,名詞後面就不會加s,像是 two glasses of water,順著孩子們的語言,我們才把可數名詞與不可數名詞,它們在英文上的區別以及呈現的方式,提到課堂上。
之後,大家又做了幾次練習,我們進入課本上所謂的,可數或不可數名詞。也就是,蛋糕和pizza和派。我們直接用中文寫出三個蛋糕與三片蛋糕,問孩子們,這二句話有沒有不一樣,有人說有,有人說沒有,但過了一會兒,大家都說應該不一樣,三個蛋糕是指三個完整的蛋糕,三片蛋糕是指三片切好的蛋糕。接下來,請孩子們猜,它們的英文應該是什麼?
有人記得學校老師曾經說過,three pieces of cake. 但不知道這是指三片還是三個。我們請孩子們著磨一下, three pieces比較像是三片還是三個, 大家覺得, 應該是三片, 我們大大的讚賞孩子們的直覺.這樣一來,大家就知道,三片蛋糕是three pieces of cake, 三個蛋糕是three cakes.
我們又問孩子,為什麼三個蛋糕後面要加s, 但三片蛋糕後面不用加s, 這次大家反應更快了, 馬上有人說, 因為三片是數了那個片,但是三個蛋糕是數了那個蛋糕。孩子們最後的結論是,區分可數不可數名詞的方法是,可不可以直接數它,或是需要透過其它的容器或單位來數他。這個方法雖然有侷限性,但在大部份的狀況下,是行得通的。
少數奇怪的區分:像是麵是可數的,但米是不可數的。 或者,家俱、食物不可數…都包含有文化差異以及思想概念的不同,也正是值得玩味的地方。
這樣一步一步帶孩子,從中文的經驗裡,發現英文的規則與中、英文的差異,總是會讓孩子們眼睛一亮而且興致高昂。很多時候,孩子們會受限於英文單字掌握的不夠,或數學基礎不好,聽不懂別人在說什麼,而無法參與課程的討論。但當我們越過這些困難,召喚孩子們的推理能力或判斷力時,孩子們反而因為可以參與,而多學了幾個單字,或多用了幾個公式。
那一次討論後,孩子們還開心的跑去問學校的英文老師,為什麼麵可數,米不可數?學校老師說,因為麵可以一條一條吃,米不能一粒粒吃。我們問孩子,他滿意老師的答案嗎?
孩子說:可以啦,他大概不知道,但是可以啦!
透過小組討論照顧個別差異
為了真正瞭解孩子們學習的問題與困難,除了有專任的教學老師外,每五個孩子我們會安排一位助教,因為,我們想要知道每個孩子特別的問題與困難。透過助教帶討論,陪孩子們完成練習題,我們總會發現,有人看題目時會跳字跳行、有人字寫得七零八落、有人會想會講但寫不來,有人計算時常常出錯、有人字會寫顛倒,數字或字母會看錯、有人還是沒明白上課的內容、有人完全會錯意了…這些重要的訊息,讓我們可以適時調整教學手法、內容,提供更適合孩子們的課程。
你不要告訴我答案,你跟我討論為什麼是這樣!
這樣的上課與討論的方式,雖然不能馬上讓孩子成績有明顯的進步,但上課中的孩子明顯地開心、放鬆許多。總會有孩子說,我在學校聽了老半天都聽不懂,來基地一聽就懂了;也會有孩子說,為什麼基地上的課我都會,學校的我就不會。
雖然開心、雖然有學會東西,但成績對孩子們來說,仍然還是個打擊;經過一番努力,孩子們總會多多少少有些進步,有的人從十幾分進步到三、四十分;有的人從三、四十分變成及格。但,這些進步相對於學校老師的要求,仍然不夠。孩子們開始力爭上游,孩子們變得認真而投入,但,每天罰寫的功課、排滿的小考,常常,澆了孩子一頭冷水。
幸好,孩子們學會越多東西,就越不會受到這些外在打擊的影響,來基地上課或讀書一陣子以後,孩子們常會主動問問題,考完試也會愉快的跟我們說會了什麼,錯了什麼,甚至在我們聽不懂提問時,還會幫忙解說同學的講法。
這幾年,上過補救教學的孩子,在進入高職或高中後,總會回來找我們問問題,讓人開心的是,孩子們總是說:你不要告訴我答案,你跟我討論為什麼是這樣!
雖然在學習的道路上,孩子們總是四處碰壁,但是當孩子找到面對失敗與挫折的方法,發現自己的能力與特質時,孩子們不再只是個「跟不上」的人,反而,孩子們開創了自己的學習的道路。

- 相關文章推薦


2023工作報告_玩的教育學

【專題】雙語 ≠ 全英語!──政策錯在哪;老師如何教?

GiveMe5 我不打小孩 家庭動起來記者會

打造愛的家,我不打小孩。台灣兒權向前行!我們可以!

快樂父母班
- 最新文章

社會賢達共同支持教育轉型正義,小英總統蒞臨人本募款餐會
人本教育基金會年度募款餐會「聚賢會」今日(10/19)順利舉行。蔡英文前總統親臨現場,與陳建仁前副總統、立法院多位委員、教育與人權倡議者、藝術家、以及公民團體代表、各界及社會賢達,共同為「教育轉型正義 全民抗網保孩」等工作籌募資金,現場氣氛熱烈,昭示教育改革信念堅定,能量持續。
曲解數據,混淆政策改善,於教育不利。全教總不要只想著廢,總該有調查監督機制吧
每年接受校事會議調查的教師,僅占不到千分之六。這樣的比例在任何工作領域中,都難以被稱為「浮濫」,反而應視為制度運作下的常態監督,是確保專業與倫理的基本機制……

【座談會】血汗訓練是成就競技還是毀掉運動?─從師大事件與運動員田野調查談起
為深入了解台灣體育班制度下學生運動員的真實處境,人本教育基金會邀請16位曾為體育班學生,及一位現職體育班運動防護員進行焦點訪談。受訪者跨足棒球、足球、田徑、籃球等多項運動,年齡層自18歲至39歲,以呈現了體育班制度長年存在的系統性問題⋯⋯

強迫抽血惡師免解聘!?台師大血汗學分,教育部置身事外?
去年 11 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競技系教授周台英被指控於國科會「建構新世代精準女性足球運動生心理、傷害及表現的智慧感測與衡鑑平台」研究計畫中,以畢業學分強迫學生擔任受試者進行抽血、試驗,並且將受試者費收走,甚至對不願配合的學生實施精神壓力與排擠行為。現經臺師大校園霸凌調查小組認定成立周師有七項霸凌行為屬實,對三成立,建議應予以解聘,並兩年不得再擔任教師⋯⋯

請新竹、花蓮縣府不要再漠視兒少安全運動教練不適任制度也需立即建立
兒少在運動訓練過程中,遭到身心暴力,性暴力的事件頻傳。人本近期,又接到兩件申訴案。顯示不論學校外聘運動教練還是民間館場,目前教練不適任制度,仍有巨大法規漏洞,也有執行端的怠惰與混亂⋯⋯

你們挺暴力,誰來挺小孩?!校方縣府聯手放水,我們要求依法處理
本會接獲家長投訴,去年(2024年)2月他們向雲林縣西螺國中申訴廖姓專任教師與蔡姓兼任教練嚴重體罰與霸凌羽球隊學生,校方和縣府疑似輕放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