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車

文︱陳生慶 攝影︱郭恆妙

小宇和阿睿又吵架了。

這一天早上,老師致甫在辦公室,遠遠的就聽到小宇大聲地喊「阿睿」,聲音中滿是雀躍,接著,就看到阿睿好開心地和小宇玩在一塊,怎麼才一轉眼,兩個人就鬧翻了?

原來,小宇從家裡特地帶了一台玩具車來送給阿睿,沒想到,當阿睿高興地收下之後,小宇卻反悔了,想要拿回去;而阿睿覺得,車子已經是「他的」了,他有權決定要不要還--應該說,要不要「送」給小宇。於是,原本開開心心的兩個人,僵在各自的位置上,誰也不肯讓誰。

一般來說,遇到這樣的機會,當然要把握,立即提供孩子「機會教育」: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人最重要的就是守信用,說話要算話,如果出爾反爾,以後誰還敢相信你?還可再加碼:做任何決定之前都要想清楚啊,三思而後行,你這樣就是太衝動了。

當然,立場不能偏頗,阿睿那一方也是需要「教育」的:這本來就不是你的東西啊,有沒有聽過「侵佔罪」?幫他建立物權的概念,順便教一些法律知識。

最後,兩邊一起抓來,上一課〈分享的力量〉:獲取幸福與快樂的關鍵,不在於你能擁有多少,而在於你能與人分享多少。終生志工孫越有句名言:「好東西要跟好朋友分享!」分享正是建立人際關係,整合力量的最大元素(註)。

然而,關於這些,致甫一句都沒有提,只是淡淡地問阿睿:「車子再買不就有了嗎?幹嘛一定要這一台?」

阿睿沉默了很久,突然哽咽地說:「可是我好不容易才可以擁有小宇送的東西啊!」

致甫點點頭:「所以你是喜歡小宇對你的好意,然後難過他收回,對嗎?」

看阿睿低著頭沒有說話,致甫拍拍他的肩膀:「要還或者不還,由你來決定。」

接著,找小宇談。

「你當初有想要送給阿睿嗎?」

「有。」

「為什麼那個時候想送?」

「因為我在家裡看到這一台車,就想到阿睿一定會喜歡。」

「那後來為什麼又決定不送了呢?」

「就突然覺得有點捨不得,就不想送了啊……

「你猜,阿睿現在有什麼感覺?」

「可能有點難過吧,但我還是要他還我。」

「要不要還,可以再談,你先猜他為什麼難過?」

「因為他很喜歡那台車子。」

「可是,車子再買就有了啊!他還可以買一台更炫更帥的。」

「我哪知道,反正他就是要還我。」

「要不要聽聽看阿睿剛剛說的?」

小宇聽完致甫轉述阿睿的心情之後,沉默了一會,轉身就跑出去打球了。

準備上課的時候,小宇一走進教室,就用他一貫不太在乎的語氣,很簡單地對阿睿說:「車子,你不用還我了。」

阿睿反問:「可是,你不是也很喜歡那台車?

就這樣,原本互不相讓的兩個人,現在卻都想著讓給對方。


註:摘自康軒五上國語課本〈分享的力量〉一文。

 

陳生慶/前人本基金會教育中心主任

 

本文出自人本教育札記

社會賢達共同支持教育轉型正義,小英總統蒞臨人本募款餐會

人本教育基金會年度募款餐會「聚賢會」今日(10/19)順利舉行。蔡英文前總統親臨現場,與陳建仁前副總統、立法院多位委員、教育與人權倡議者、藝術家、以及公民團體代表、各界及社會賢達,共同為「教育轉型正義 全民抗網保孩」等工作籌募資金,現場氣氛熱烈,昭示教育改革信念堅定,能量持續。

強迫抽血惡師免解聘!?台師大血汗學分,教育部置身事外?

去年 11 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競技系教授周台英被指控於國科會「建構新世代精準女性足球運動生心理、傷害及表現的智慧感測與衡鑑平台」研究計畫中,以畢業學分強迫學生擔任受試者進行抽血、試驗,並且將受試者費收走,甚至對不願配合的學生實施精神壓力與排擠行為。現經臺師大校園霸凌調查小組認定成立周師有七項霸凌行為屬實,對三成立,建議應予以解聘,並兩年不得再擔任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