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除阻礙

我們曾在父母班裡請學員回去針對他們和孩子平常互動上會做的事,找出一件,不去做它。有位媽媽說,她的孩子五歲,已經會自己吃飯了,所以平常會堅持叫孩子自己吃,不要吵著要媽媽餵,因為她擔心妨礙孩子的發展和學習,也會寵壞小孩。但那天,她決定放下這個堅持,主動餵孩子吃飯,她發現孩子非常享受這段吃飯的時光,一臉幸福的模樣,讓她感動莫名。

另一位媽媽則是決定在孩子寫作業時「不碎念」。平常孩子寫作業,媽媽必定要一連串的提醒,包括,拿出聯絡簿、拿出作業本、幫看字有沒有寫錯、直接把字擦掉、叫孩子重寫……過程簡直跟打仗一樣。我們請媽媽的「不做」要小而具體,一下子就針對寫作業過程中那麼多的動作完全不做,或許會太勉強了,於是媽媽選擇「不把字擦掉」。沒想到,當媽媽不再直接把字擦掉,孩子看了看,就自己去查課本,然後重寫。

以這二個例子來說,媽媽原來堅持不餵飯,不但讓孩子不開心,媽媽也跟著生氣,對於親子間的親密關係是個阻礙;另一位媽媽直接把孩子的錯字擦掉是對孩子的否定,對於親子間的信任關係是個阻礙。於是,這些「不做」便是去除阻礙的開始

我們與孩子的互動方式對於親子關係而言,有的是加分,有的是減分,有的則是不加不減,維持零的狀態。森林小學校長朱朱曾說,親子之間維持很多零,一點點正,就非常好。

體育暴力層出不窮,運動部能為孩子把關嗎?

體育和運動訓練中的暴力不但頻繁發生,且相比其他教師不當管教行為,往往更加嚴重。學校的漠視、主管機關的不重視,形成一種學生運動員在受不到保護的情形下進而認同、甚至複製暴力,使得傷害一再持續發生的循環……

面對困難 學輔效能才有機會進一步提升

台灣近年學生自殺、自傷人數不斷攀升,在上一次兒童權利公約國際審查時,來台的國際專家特別指出「自殺率上升並非歸因於兒少個人議題,而是導致心理不健康更廣泛的結構性議題,包括學業壓力、霸凌及不當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