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理想與實務兼顧的課堂風景
~訪桃園龍潭雙龍國小錢昭文、陳僾嘉老師
採訪/ 李玥禛
摘自「有了它,數學課變了」電子書
雙龍國小一年級數學課堂
運用的數學想想單元:不用一個一個數
錢昭文、陳僾嘉這二位桃園龍潭雙龍國小二年級的老師,平時總會在一起探究教學、互相交流。因此當昭文老師在網路上看到人本教育基金會舉辦的「數學素養怎麼教」研習訊息時,立刻想到僾嘉老師應該會有興趣,二人便相約一同前往研習。
昭文老師談到由於本身是文科出身,對數學的教學方面比較需要尋求支援,同時她在教學的過程中也遇到一些挫折,發覺孩子們聽不懂課,原因可能不全在孩子的理解力不好,而是在教學的過程中,某一個環節漏掉了,造成孩子們無法理解。所以當她在研習營中遇見了《數學想想》,便覺得如此精美的繪本與處處可見巧思的提問,若讓孩子們有機會接觸,肯定會產生不一樣的火花!跟昭文一樣,僾嘉老師也透過研習營發現了《數學想想》神奇的魔力,原來數學的教法可以這麼靈活、這麼有趣,因為太喜歡這套教材了,二人在研習當天便把一整套《數學想想》搬回家!
看見《數學想想》裡面的內容,不僅把數學得概念呈現地很有趣,更涵蓋了許多生活知識、名人與歷史故事……讓僾嘉老師迫不及待地嘗試將數想加入課程中。這可讓喜歡聽故事的孩子們上起課來興趣盎然,再加上結合生活經驗的內容孩子們十分有共鳴,他們完全不覺得是上數學課,而是在解決生活的問題。
昭文老師則在《數學想想》找到了提高教學效能的方法。原本她認為只要按照課本的邏輯佈題順序來上課,穩穩地按照課本教,學生們看老師示範、做練習題,應該就會有好表現。但總有孩子不管怎麼教還是聽不懂,所以很多時間都花在補救教學上。運用了《數學想想》教學之後,她發現好的教材加上教材內容中好的引導與活動,可以提升孩子的學習動機與專注度,讓他們在學習中思考。果然,需要補教教學的孩子就變少了。
不只帶領班上孩子上數想,僾嘉老師更在班親會中向家長們展現《數學想想》如何讓孩子以視覺的方式快速算出100之內的減法,讓家長們驚呼連連!原來還有這樣的方式,不用動用紙筆,也能算出答案。所以昭文老師才說:《數學想想》最珍貴的部分,就是給我們一套思考的方法。帶著孩子不斷猜測,並在猜完後去驗證,從中領會其實可以透過不同的路徑找到答案。
接觸了《數學想想》讓昭文老師在教學上有更多的反思,發覺不能只是想「我要怎麼教」,還要去了解孩子的初始經驗,也就是「孩子目前是怎麼想的」。她舉了一個讓她有如此深刻體會的課堂經驗當例子:當課本進行到乘法單元時,班上許多孩子表示他們已經在安親班學會乘法了,昭文老師就接著問:可以說說看你們覺得2×6是什麼嗎?可以畫下來嗎?於是有的孩子畫出一排12個圈圈,有的孩子二排圈圈加起來是12。了解孩子們多元的想法後,正好可以當成討論的起點。接著再用《數學想想》為孩子詳加說明,他們便驚喜地發現原來乘法還能表現出矩陣的概念。上完課,孩子們不僅會背2×6=12,還能說出2×6可能表達的是一個細長的形狀,3×3則是一個方正的形狀,甚至能為2×6說一個故事。
就在兩位老師眾多精彩的經驗分享之下,雙龍國小全二年級老師都同意加入支點教室,更成立「數想識家」群組交流分享彼此的教學經驗,同時每週用一堂彈性課的時間帶著孩子閱讀《數學想想》文本,為孩子們帶來更活潑有趣的數學課。
問到《數學想想》是否帶來改變,老師的感想又是如何時,昭文老師說:「學生們上課過程中有思考、有發表,也會發出『喔~原來如此…』的驚呼聲,是我期待中的課堂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