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比鬼更恐怖 ?「噤聲的密室—白恐文學讀心術」用文學說出噤聲時代的故事 | 人本教育札記
生活也素養,讓老師與學生都長出更好的自己
文︱林欣儒(宜蘭員山國小老師)

暑假時,我接下了「人本素養營」生活領域講師的任務。過去在人本的研習裡,驚艷的是在「數想」的教材裏頭,有許多精采的故事、提問和學問背後的道理;在語文的線上備課裡,感受的是一群人運用批判思考的能力,自在的提問再追根究柢的體會文學內涵和作者原文用意的對比…這樣的備課中,明顯感覺自己成為學習思考的主體,而非被動翻著教學手冊在教的機器。這次的生活課程小組的備課,我也抱持著以往可以「賺很大」的心情展開。面對「帶領孩子脫困——對成長的艱難伸出援手」的課題,我們先各自提出一個個案來練習,進行的方式並不像我過去的經驗,是輔導諮商般去診斷孩子的問題或找出什麼病症;而是先描述個案的某一個狀況,例如:有一個是孩子在教室大聲和科任老師咆嘯、有一位是喜歡惡作劇的小孩…再讓其他夥伴追問孩子的此狀況的背景和可能原因。透過大家追問下,我彷彿在觀看微電影般想像出這些孩子越來越清晰的模樣…當他作勢嚷嚷和惡搞奸笑的背後,真正倒敘的場景是孩子需要幫忙的樣貌,而非不服管教或糟糕的孩子,他只是一個需要得到同儕認同、師長關注的小寶貝呀!五個個案累積下來的討論,我察覺不要只是把帶領孩子脫困的責任推給家庭、輔導老師或學務處,而是老師能陪伴孩子長出面對自己與環境變化的能力,同儕間要能接納「差異是珍寶」的美好。

其中最令我感佩的,是森小的淑美溫和無私地傳授和孩子私下談話的技巧,在公開場合如何為孩子解困和帶領旁觀孩子友善對待犯錯的人的方式⋯這當中最厲害的地方,還「鼓勵」了我們先面對自己過去錯誤的勇氣。沒錯!老師也會犯錯,而且犯錯不是被指正,是被鼓勵。他溫柔引導我們覺察自己錯誤的方法,促使我長出成為更好自己的能力。
當我回到自己的個案──那位「愛說性語言、髒話的孩子」,我便察覺到自己得先要為「這些語言」去過敏化,才能正視孩子的處境,進而幫到他。什麼是「去過敏化」呢?舉例說明,就像是護理人員在處理病患潰爛的傷口或穢物時,都要能冷靜的處理乾淨再上藥包紮,甚至要觀察紀錄之,這是他的專業。
這當中,沒有什麼標準的流程,但是卻很講究方法。接納每個人的不同,是要講道理的。
當孩子因名字裡有「博」字被亂取綽號時,我們正視性語言使用的真正目的,和在適當的情境下練習表達自己的方式…
這個暑假雖然被疫情的陰影壟罩,卻意外地進入人本的線上森林,收穫了一片森林回來。
文︱林欣儒(宜蘭員山國小老師)
如何給孩子更好的教育?為人父母/教師的您,是否正在追尋答案?進步的源頭,來自不斷的思索與釐清。《人本教育札記》多次榮獲金鼎獎、金蝶獎的肯定!國內第一本為家長及關心教育者所編寫的專業教育月刊,提供您看教育的不同角度。每個月都陪您,一步一步向前,充實自己。
- 本期特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