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版日記六之三
天氣極熱 2022/09/01
這一陣子天氣極熱,熱到沒有人想看到太陽;但我們還是要「日記」一下撥雲「見日」的事,因為──上期才說到為了籌劃改版,我們如何在一片陰霾裡見到日,現在經過一個月的再奮戰,我們又見到哪些「日們」呢?
長話短說,先說改版後會有的主題;閒言少敘,列出清單就是:我們的台灣、時事與觀點、森小風景、人是怎麼學會的、教學要讓人有感、爸媽不要打小孩、心理的奧秘、沒有歧視的日子、人本的樣子、父母的百寶箱、老師的魔法袋、文藝書寫…有的看來像是一句話,但那確實是主題的名稱。
如果只是一些「名目」,而內容和之前一樣,那就遜了;但內容到底會怎樣呢?我們也不知道,因為──那是要由「主編」決定的;從明年一月一日起改版上架,人們就會看到,每個主題有一位「非常厲害」的主編!
到哪去找那麼多厲害人物來做這種「暗無天日」的事呢?這原本只是我們的「白日夢」,然而,誰說夢想不會成真?到現在為止,我們已經陷害多人,得到他們極為慎重的首肯,這些情義相挺的「大德」是: 劉進興教授(前國策顧問)、馮賢賢女士(紀錄片《那一槍 The Assassins 》導演/製片、前公視總經理), (、謝小芩教授(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前清華大學學務長)、王儷靜教授(屏東大學教育系,台灣多元教育家長協會秘書長),沈瓊桃教授(台大社會工作系)、鄭谷苑教授(中原大學心理系)、楊佳羚教授(高師大性別教育研究所)、楊翠教授(東華大學華文系,前促轉會主委)。
這些「奮不顧身」的英雌 (雄) 好女 (漢),將一肩扛起邀稿,審稿,下標….等等實質的大任,原編輯部就負責版面設計,紙本印刷,各種出版的行政作業….以及,網路版的經營。
所謂網路版,不只是將紙本搬到網路上,還要,還要,還要讓紙本與網路「共舞」。
怎麼共舞呢?這還真是一言難盡,總之,就是要在網路上生出一些「網路材料」,或是短文,或是留言,或是某個線上活動,或是牽連某個網路熱議,但都要和紙本的儻言宏論相互呼應;總之,就是要讓紙本的「曲高」,透過網路版的共舞,能夠「和眾」,引來更多讀者,打破自古以來「曲高和寡」的魔咒!
如果有人說「這要怎麼弄啊?」,那是一點也不奇怪,因為,連我們也不知道到時候會發生什麼事。如果有人說「怎麼可以這樣隨興亂舞?」,這個問題倒是可以回答: 編輯部同仁已經開始「演練」了,所以絕非「隨興」而已;而且,演練的結果本期就有,大家不妨依照前述對「共舞」的描述,自己去尋看看!
共舞會有什麼心得?改版還有什麼祕辛?籌劃的過程中還踼到哪些鐵板?凡此種種,就敬請期待下期的「改版日記6-4」了。
2022年的7月3日,知名科幻小說作家倪匡於香港辭世。消息傳出後,除了引來書迷的惋惜之外,亦有人喟嘆:倪匡之死,宛如香港失去了一部分的靈魂。
不過?倪匡不是寫科幻小說的嗎?何以談得上香港的靈魂?難道只因他住在香港?
當然並非如此,昔年從中國偷渡來港的倪匡在訪問時曾說:「自己崇尚自由、嚮往個體的思想體系,但共產黨是個極權,沒辦法不憎恨,如同水火不容般。」
這種對於自由的強烈嚮往,是倪匡等一輩老港人自苦難中歷練出的精神。在近年因反送中事件受訪時,他更譏諷屢屢傷害示威者的香港警察:「對付示威者多勇武啊,需要他們的時候不見人影,不需要他們的時候大聲衝出來。」嘲笑中國的一國兩制是「西藏17條翻版」:「即是姑爺哄女人,哄的時候好話說盡,哄完之後賣了你去南洋做雞。」
共產黨承諾的一國兩制。在倪匡眼中並不比狗屁更香,因為香港曾被視為自由思想的避難所,但在近年的強力干預下,香港早已大大的變了樣。在倪匡這輩老港人眼中看來,想必滿是感歎。而香港的變貌亦令新生代社運人士感受甚深,社運工作者劉家儀便曾細數香港的抗爭史,處處可見港人與共產黨在記憶上的鬥爭軌跡,她說:「中國共產黨想把我們這一段時間的記憶擦走。」(見人本教育札記364期《可記憶之城與抵抗遺忘的世代─劉家儀記憶裡的一代港人》)
在這場記憶的鬥爭上,香港人奮鬥許久,但如今看來滿是敗退。黃之鋒、周庭等年輕的社運人士被關,劉家儀自己也曾感嘆過:「說真的,我們應該是沒有打贏過仗。」
但打不贏的仗,為何還要打?這句話或許也該問問倪匡,寫了也不會改變的故事,為何還要寫?
早在中英談判時期,倪匡便曾言自己香港回歸中國的未來表示不樂觀。但他依然創作了《追龍》,描寫一座未具名的大都市如何只剩一具空殼,被視為對香港未來的寓言。
“不必摧毀大城市的建築物,不必殺害大城市的任何一個居民,甚至在表面上看來,這個大城市和以前一樣,但只要令城市原來的優點消失,就可以令它毀滅死亡。而這樣做,可以只出自幾個人愚蠢的言語和行動。”
作為警言,倪匡早早寫下故事,而香港的命運仍一如預期的走向破敗,寫這故事似乎毫無意義。
但當人們一想到倪匡,就會提起這個故事時,我們不免再問:真的沒意義嗎?
倘若倪匡未曾留下這些文字,或許香港的優點就真的消失了。可是倪匡留下了文字,讓「消失」本身被記錄下來。於是,共產黨終究擦不去倪匡的、香港的靈魂,即便它能斬碎了香港的自由、將抗議者丟進大牢,也永遠無法抹去它如何使香港「消失」的這段歷史。
倪匡雖然再也不說話了,可他的作品或明示、或暗喻的,為未來留下了那個時代。
香港失去的靈魂,倪匡已為我們寄放在書裡了。
近期新聞爆出有孩童被教保員塞玩具在嘴巴,甚至還有另一位四歲男童遭教保員暴力拉扯右腿撞擊地面多達48次,還將男童摔到地面,聽到這任誰都感到憤怒。
有些人會質疑,這就只是極端案例,這種事也只會發生在幼兒園,小小孩可能沒有足夠的力量抵抗老師,但要逼迫國小或國中生,已經是不可能的事。如果你是這樣想的話,只對了一半,以人本經手的案件來看,大一點的小孩面對的處境其實更為艱難…
封閉的校園,犯罪的溫床
任職二十多年,曾獲優良教師的張博勝做的事情比教保員更不可原諒。張博勝對學生性侵或性騷擾32件,受害人數至少有31人。他造成的傷害已遠遠超過我們對於「暴力」的認知。
「其中一名被害女童指稱,國小三、四年級期間的假日、寒暑假都會到學校找張博勝練習字音字形、國語演說比賽,老師會先去洗手,再將教師門窗關起來,接著把她褲子脫掉,『印象中老師把手指插進我尿尿的地方至少有50次,還有親臉頰和嘴巴。』」
同校的老師已知道張博勝是一個會跟拍學生的老師、行為有些怪異,不檢舉反而消極的要學生自己小心;二十幾年來沒有其他老師願意站出來指認張博勝,這樣的校園氛圍助長犯罪,讓加害者更無所顧忌。
回過頭來看,前者教保員的虐童事件,花了三年的時間調查,你可能覺得,有監視器畫面作為證據的案件,居然還得花三年調查,實在太久了,但三年後教保員被登錄為不適任教師,終身不得任教,還算有處理。相對的,一位受到體制包庇的狼師,得花二十年才有可能被揭發。
我們能做什麼呢?
2019年,張博勝性侵學生案件曝光,人本的張萍深知這類案件受害者一定不只一人,投書報紙呼籲擴大調查,並對其它受害者喊話,希望他們能站出來;這成為這個案子很重要的轉捩點。(揪出狼師的細節可見〈二十年狼師是「教育界的美麗風景」?─台南狼師追查史〉)
無論三年或二十年,對小孩下手的加害者都讓我們感到憤怒,但只有嚴懲加害者,不一定能讓暴力從校園中消失。在一個成熟且民主的社會裡,更要對體制提出控訴、要求校園不姑息與監督地方政府。
在王婉諭立委的施壓下,教保員被解聘,在張萍的窮追不捨下,張博勝的惡行被攤在陽光下並入監服刑。是因為委員或是張萍很特別嗎?我想他們特別之處應該就是特別…的雞婆,雞婆的從新聞事件中找到蛛絲馬跡,雞婆的在社群中找尋更多可能的潛在受害者,雞婆的要求該負責的人應該要負責,因為有雞婆的人才有辦法讓校園中的犯罪防患於未然。
當你跟我都不再沉默,當你跟我都越來越雞婆,我們就能讓加害者在體制中無所遁形。
如何給孩子更好的教育?為人父母/教師的您,是否正在追尋答案?進步的源頭,來自不斷的思索與釐清。《人本教育札記》多次榮獲金鼎獎、金蝶獎的肯定!國內第一本為家長及關心教育者所編寫的專業教育月刊,提供您看教育的不同角度。每個月都陪您,一步一步向前,充實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