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5人本教育基金會新聞稿

拒絕校園言語暴力!
國家要扛責

如果學校不淘汰對學生言語暴力的老師,就是向孩子宣告學校是站在羞辱他的老師那一邊。

如果法律不明定淘汰這些言語暴力的老師,就是向孩子宣示法律要保護那些爆粗口的老師。

不能只有孩子聽見–請你傾聽這些班級的真實聲音

校園的言語暴力真的很嚴重嗎?這個答案,或許只有親身體驗過的人才能回答,但這個問題卻不該只是親身經驗過的人才應該關心。所以,人本教育基金會特別製作一個「上學靠運氣」的活動,邀請您一起來體驗與思考學生在校園裡可能會遇到的言語暴力場景。

當你聽到,孩子只是因為沒交罰寫就被老師罵「爛」、「無恥」,只因為五秒內回答不出老師的問題,就被罵「笨」,只因為不符老師期待就被罵「禽獸不如」、「死人骨頭」,只因為達不到老師要求就被威脅「要讓全班討厭你」,只因為不笑,就在老師帶領下被同學罵「苦瓜臉」、「魔鬼臉」,或老師面對學生犯錯動輒威脅要提告、要送監牢,或老師在全班面前大罵學生、摔東西…當你想到,這些教室裡的孩子沒有辦法按下暫停鍵,沒有辦法塞住耳朵(會被當成不受教或不尊重老師),更不可能逃離班級,也許你會問,那沒有其他老師聽到嗎?主任、校長沒有阻止嗎?這個學校沒有任何大人可以保護小孩不被這些言語暴力傷害嗎?

更重要的是,這些恐怖的聲音不該只有那些孩子聽見,不該只有你聽見……學校聽見了嗎?教育局聽見了嗎?政府聽見了嗎?

數據會說話–校園裡師對生的言語暴力不只是個案

有人會問,這些應該是個案吧?是不是只是部分老師的情緒失控?但這些個案是全國半數以上的教室風景,更何況在言語暴力下,沒有人不是受害者!

根據人本基金會於2016年進行全國國中小問卷調查,有高達 23.4 %(國中21.2%;國小25.7%)的國中小學生曾經歷過老師的言語暴力。到了2019年,人本再度對全國中學生進行校園問卷,有高達45.3%的中學生表示曾經歷過老師之言語暴力。時間推進三年,但校園裡之言語暴力情形的數據竟不減反增。

這麼嚴重的校園危機,真實個案,沒有一個老師被解聘……

當務之急–淘汰這些進行言語暴力之老師

人本教育基金會一直以來均要求將「言語羞辱」明確納入教師法,要求一旦老師對學生有言語羞辱,應進入不適任教師處理程序,學校應召開教評會決議是否解聘。

然而,今年教師法修法並未明定。

如果學校不淘汰對學生言語暴力的老師,就是向孩子宣告學校是站在羞辱他的老師那一邊。

如果法律不明定淘汰這些言語暴力的老師,就是向孩子宣示法律要保護那些爆粗口的老師。

孩子的心靈需要我們的守護–請你加入守護陣線

言語暴力,就是傳遞否定的訊息,暗示對方不值得被愛,使人質疑自己存在的價值。這絕對不是管教,更不該是教育的日常。

言語暴力,會在人的心靈留傷,禁錮了我們心智的自由。一個充滿言語暴力的環境,不但不容易鍛鍊批判思考,更會阻礙思考。

言語暴力,不是愛之深責之切,它會讓人習慣被剝奪,會讓人以為自己必須付出自尊才能贏得愛與成就。每個孩子都值得擁有尊重他的老師,一個不需要靠運氣才不會被羞辱的教育環境。

邀請你加入守護陣線

本次連署共有26個公民團體、超過百位各界人士加入守護陣線,包括立法委員、學者、多位心理醫師、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及各界重要人士均加入連署(詳附件一)。

記者會現場更邀請來賴芳玉律師、非常關注社會議題的金馬獎最佳女配角丁寧,更有人權團體、家長、學生團體一起出面號召各界關注校園言語暴力問題。連署名單請見附件一。

邀請你連署加入守護兒童陣線,要求政府落實:上學不用聽難聽話、上學不用看運氣這些兒童的基本人權。

也請你幫忙分享「上學看運氣」的體驗行動,讓更多人聽到這些班級的真實聲音。

「上學看運氣?!」網頁:https://hef.org.tw/school-lottery/


「我,拒絕校園言語暴力」連署網頁:http://bit.ly/2QsgVgz

我們要求:

  1.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應明確禁止對兒少為言語暴力,並採取有效措施杜絕校園言語暴力。
  2. 教師法應明確禁止教師對學生之言語暴力。
  3. 學校不應容許教師偶一為之的言語暴力,更不能容忍教師言語暴力一再發生在校園。

20191125人本教育基金會會後新聞稿

人本教育基金會於25日舉辦「拒絕校園言語暴力!國家要扛責」記者會,記者會現場更播放多則教育現場老師羞辱學生之真實情況。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長更表示,去年問卷調查發現,言語暴力氾濫於校園,必須關注,有23.4%國中小學生聽到辱罵。今年再調查一次,發現國中、高中職學生,高達45.3%經歷過言語暴力,也就是每兩個就有一個聽過這些語言。喬蘭更提到人本提出這個「我,拒絕言語暴力」的連署邀請,並設計「上學看運氣」網頁,因為不能讓孩子一個人聽到,社會、相關該負責的單位,應該要理解學生整天是在哪個環境。邀請大眾一起參與連署,要求政府單位立即改善。

記者會更邀請到十位各界人士參與,包括個案家長、丁寧(金馬最佳女配長、「我不要完美,只要完整」作者)、賴芳玉(律師)、黃嵩立( 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召集人)、張育憬(台灣家長教育聯盟理事)、許佳弘(臺中市家長維護學生權益促進會籌備主任委員)、吳尚芳(多元教育家長協會會員)、林彥廷(台灣青年民主協會理事長)、凃峻清(國立臺灣大學學生會會長)、施逸翔(台灣人權促進會副秘書長),針對不同面向對校園言語暴力之種性提供許多呼籲:

受害家長:

教育部上個月推出反霸凌影片,獲得極大迴響。可是我想告訴大家,教育部應該要能了解,霸凌不只存在於學生之間,老師對學生的霸凌更是可怕。我的孩子就遇到。老師不只在臉書貼文,罵不服管教的人是屁孩、傲嬌的巨嬰。還安排幾個孩子為「天眼」,秘密協助老師監督其他孩子,一旦被天眼記上一筆,就會被罵、受罰,被威脅送到學術處或請家長到校處理。孩子連為自己辯護的機會都沒有。有時候,只是學生間彼此打打鬧鬧,弄得不開心,就被威脅送性平會。被密告說班上沒有秩序,老師會摔課本,甚至說:「老天爺是站在我這邊,你們會遭天譴。」天眼沒交作業,部會倍懲罰,但當有些學生表示不公平,老師竟然說:「我要記誰警告是我的自由。」我們有向學校反應,學校卻說:「老師很用心管理班級,而那些天眼,是老師的小幫手。」學校接到家長投訴,不是選擇處理,而是告訴家長老師一點問題也沒有,是老師太用心。教育部既然要處理反霸凌,老師對學生的霸凌也應該受到處理,尤其在這其中,學生與老師站在不平等的權力結構,有何求助途徑?(全文詳受害家長發言稿)

許佳宏(臺中市家長維護學生權益促進會籌備主任委員):

為什麼老師的言語霸凌難以杜絕?現行法規對霸凌的定義,指的是學生跟學生間的霸凌,當老師霸凌學生,卻沒有任何救濟制度。現行制度難道是變相鼓勵老師霸凌學生?一定要將教師霸凌那處理,這也是教育基本法所要求,要提供學生救濟制度。

丁寧(演員、作家):

我想大力呼籲家長們,去網站上參加連署。每個人都非常努力保護自己的孩子,甚至會在請保母時,安裝監視器,確保孩子安全,但我們卻天真認為,把孩子送到學校時就會完全沒事。老師只是人,家長如果會忍不住情緒失控,老師也會,因為他們面對的是一群孩子,不是一兩個。當老師壓力很大時,可能會轉移到孩子身上,最後成為一個習慣,小孩最終會滿身創傷;我們很需要成立老師的心理諮商中心。
我不懂這麼重要的問題,為什麼沒有在教師法規定。明明小孩是國家的未來,卻任由人們隨便處置。當情緒沒有問題時,才能以正確的態度,來教育我們孩子。孩子才能獲得知識,而不會滿身創傷。

賴芳玉(律師):

學校體制是不是也在複製父權結構,產生剝削?第二個要標示的,教育談的是學生間的霸凌,為何老師對學生的霸凌,難以標誌?因為它被隱身在懲戒的標誌之下,使老師的言語霸凌被忽略,而非認為不能被允許。「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提到違法處分包括體罰、毀謗等等,這如果能訂到母法,當然能標誌得更清楚。

為何做不到,其實是觀念問題。因為在父權結構下,學生被教的是恐懼、自卑,教出一堆創傷孩子。我們習於以恐懼教育小孩,老師握有打分數、表現、榮譽的權力,進入職場時,你會自責,不然別人會說我不夠好。我們要教的不是恐懼,而是學習的渴望。

黃嵩立教授(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召集人):

我也曾經在校園受到言語、肢體暴力,心理的創傷都還在。雖然自己被打得較少,卻無法忘記同學如何被羞辱、如何受到懲罰。在當下,不只被懲罰的學生受到創傷,所有看見、耳聞、浸泡在如此情緒中的人,都成了創傷的世代。我希望政府能下定決心改善,透過法律、制度來修復制度。
兒童權利公約講得很清楚,教育應該培養尊嚴、人格,尊重學生的權利,並禁止任何形式暴力。其中,第13號一般性意見所提到的「精神暴力」的定義,政府修法時應該參考。政府對此的責任,則包括以下這十一點(詳發言稿之內容)

張育憬(台灣家長教育聯盟理事):

教育改革是一場全民要一起參與的社會運動。如果台灣要從代工轉型到創新社會,必須在校園中鼓勵孩子不怕犯錯。小學生踴躍發言,到了中學卻沒有聲音,大學時還要鼓勵才願意發言,為什麼?舉例而言,我曾在一間學校看到下課時,有孩子發生衝突,接下來用肢體動作要打其他孩子,一群孩子立刻圍著他說:「某某某不要這麼激動,我們這邊用愛和道理解決,我知道你以前很辛苦,但現在可以一起解決問題。」孩子給我很好的教育。教育不光只有知識,還有人格養成。我們要什麼社會、什麼公民,就看我們要教育怎樣的學生。老師事實上具備社會影響力,比在政治人物更有影響力,教師法裡應該鼓勵正向管教的老師,能夠被保護。那種言語霸凌的老師,也可能霸凌其他老師。或許他們不適合教職,需要幫忙,教育部不能再漠視。108課綱改的應該是人心,此刻開始我們應該尊重每一個人。

林彥廷(臺灣青年民主協會理事長):

上週三我到屏東一所公立高中演講,很突兀的是,在線上提問表單中,同學最想提問的竟然是:「請問今天我們用成績高低,來判斷學生做人好壞,你同意嗎?」後來同學補充,因為有老師上課時會說:「你這個同學成績爛,以後沒救了」。會有這提問,代表老師的評價,已經在學生心中產生自我懷疑。國高中時,老師站在講台上是具有權威的角色,所講的事情,學生都只能接受。老師告訴我們知識,因為老師說得對,同樣,若班級發生糾紛,老師會跟我們說怎麼做比較好。若老師說我們都接受,學生很容易會認為老師說得對,而產生自我懷疑。

同學又問「如果老師辱罵、誹謗我,該怎麼辦?」但我真的不知道怎麼透過法律上的救濟,告訴他們怎麼救濟。因此,這次人本有三項訴求,都非常重要。

吳尚芳(多元教育家長協會會員):

孩子在學校裡被罵「笨」、「白癡」、「爛」…,這些不是突發狀況,而是滿多孩子每天都會經歷的。老師跟學校說,學校會回說:是老師愛之深責之切、是說著無意聽者有心,刀子嘴豆腐心,所以不要太責備老師,老師很辛苦。但是,老師身為教育工作者,不就是把道理說清楚嗎?尤其,面對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這樣的開脫,是不夠有自覺自己的工作份際。如果真的有愛學生的心,應該要講道理道聽懂。你不會隨便批評路人,怎麼會這樣說小孩呢?羞辱性語言只會傷害到孩子自尊,讓孩子離你越來越遠。

再用家庭與學校對比,如果家庭裡的大人,長時間對孩子不當的對待,會有人撥打113通報,聯繫社會局、讓社工介入,情節嚴重時,小孩可能會被帶離原生家庭另尋安置,且施暴的人會要面臨相應的刑罰……但是如果場景換到學校裡呢?一旦學生長期被老師語言暴力對待,其結果就好像被吸入黑洞裡一樣?不知能找誰幫忙?也不清楚該往哪裡尋找救濟的管道?仔細想想,明明學校有那麼多大人在,同事之間一定略有耳聞甚至親眼目睹過羞辱的場景,但這些卻都沒有讓校園語言暴力的發生率降低。難道校園內是默許這樣的情況一再發生嗎?還是有心想幫忙的人使不上力?又或者大家對於「暴力」的認知不夠警醒?這將會傳遞給學生怎麼樣的教育呢?

施逸翔(台灣人權促進會副理事長):

校園中的言語暴力,本質上沒有教育意義,只是言語暴力者情緒勒所學生,帶給學生錯誤的價值。尤其,暴力往往只被認為是「物理性的攻擊」,而讓大家忽視言語暴力,但它卻很容易造成傷害。我要呼應兒童權利公約第19條兒童免遭暴力的權利,以及第13號一般性意見書。我們應該更注意的是政府應該作為的積極性措施,相關教育措施應該根據兒童權利公約的四大原則,教育措施應該消除所有放任對兒童暴力的習慣與文化。也應該鼓勵大眾就暴力問題展開討論。預防方面,應該去了解並找到結構性原因,並建立報告制度。

凃峻清(國立臺灣大學學生會會長):

言語暴力的問題每天都在上演,到今天依然在發生。以我經驗,不論是校園裡的語言暴力還是肢體,小孩都沒有還手空間。當你被老師羞辱,只能在那邊繼續被羞辱。當有一天你有了反應,向老師反抗,只會換來更嚴重侮辱。如果對老師的霸凌不表認同,你可能成為下一個目標。

老師言語霸凌的情況,反應的是超出能力範圍的情況。老師以暴力來包抓對管教學生的無能,卻埋下更多的隱憂。當師培機制未改善,一切都沒辦法解決,透過法律工具,有一些警示,卻沒辦法跟本地改變教育思維與方式。這些老師過去也是這樣被對待的,那我們如何去期待他們用民主平等方式互動?那也就造就未來老師、家長,如何怎樣對待比他弱勢的人。需要從權力關係來解套,包括師培制度、教育現場,也要告訴學生什麼是他們的權利,要讓他們有能力知道、為自己發聲,而非言語暴力壓制他人的惡性循環。

連署名單
一、公民團體
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
台灣人權促進會
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
台灣心理學會
台灣家長教育聯盟
台灣多元教育家長協會
高雄市心家長協會
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
歷史教師深根聯盟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
臺灣青年民主協會
高雄市性別公民行動協會
蔡瑞月舞蹈社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
全國中學學生權益研究會
臺灣大學學生會
台灣大學研究生協會
高雄市女性權益促進會
南台灣自學生學生會 (Warriors)
高雄學生民主聯盟
高雄市輔育人員職業工會
國立臺東大學學生會
社團法人台灣南方社會力聯盟
社團法人臺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
新竹市母語推廣協會
公民監督國會聯盟

二、立法委員
李麗芬 立法委員
陳曼麗 立法委員
蘇巧慧 立法委員
張廖萬堅 立法委員

三、學界
林佳和 政治大學法律系副教授
劉弘毅 慈濟大學社工系助理教授
蔡麗玲 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姚孟昌 輔仁大學學士後法律學系助理教授
楊佳羚 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徐偉群 中原大學法律系副教授
胡郁盈 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副教授
沈瓊桃 台灣大學社工系教授
王儷靜 屏東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劉淑瓊 台灣大學社工系副教授
游美惠 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
翁士恆 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系助理教授
李允斐 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研究所副教授
林佳範 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副教授
陳利銘 中山大學教育所暨師培中心副教授
黃嵩立 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專任教授
郭葉珍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副教授
鄭谷苑 中原大學心理系副教授
魏希聖 台北大學社工系教授
金仕起 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趙儀珊 台灣大學心理系副教授
呂明蓁 臺南大學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王秀雲 國立成功大學STM研究中心副教授
黃囇莉 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
李茂生 台灣大學法律系特聘教授
釋昭慧 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系主任
楊翠 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黃涵榆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教授
蔡清華 文藻外語大學師資培育中心特聘教授
高惠春 淡江大學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退休教授
何明修 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
謝雨潔 中國文化大學地學所副教授
林秀幸 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
李佳玟 成功大學法律學系
陳志民 中原大學法學院院長
莊委桐 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
宋佩芬 國立臺北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教授
謝小芩 國立清華大學教授兼學務長
王純娟 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教授

四、心理專業
留佩萱 現為美國Antioch University Seattle心理諮商研究所教授、美國執業心理諮商師、《童年會傷人》作者
王浩威 精神科醫師,財團法人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董事兼執行長
蘇絢慧 諮商心理師、《找回愛與尊重的自尊課》作者 黃柏嘉 諮商心理師
希雅特 馨恩身心精神科診所院長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擁抱刺蝟孩子》作者
胡郁盈 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副教授 林雅芬 社團法人新竹市諮商心理師公會理事長
趙素麗 諮商心理師

五、藝文人士
林蔚昀 《憤世媽媽》作者
臥斧 文字工作者
林立青 《做工的人》作者
馬翊航 詩人
番紅花 《你可以跟孩子聊些什麼》作者
張耀升 《陽光普照》編劇
李屏瑤 《向光植物》作者
游乾桂 鞋子兒童劇團發展顧問
楊双子 《花開少女華麗島》作者
鄭清鴻 前衛出版社主編
向陽 詩人
盛浩偉 《名為我之物》作者
張芳慈 詩人
朱宥勳 《湖上的鴨子都到哪裡去了》作者
陳茻 《地表最強國文課本》作者
陳文彬 導演
瀟湘神 《臺北城裡妖魔跋扈》作者
李家驊 導演
諶淑婷 《迎向溫柔生產之路》作者
楊力州 導演
黃世澤 攝影師
陳育青 導演
巴奈 歌手
蔡崇隆 導演
吳曉樂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作者
黃建亮 導演
蔡宗翰 《危險心靈》編劇
丁寧 演員
魏德聖 導演
溫貞菱 演員

六、專業人士
王怡今 律師
賴芳玉 律師
李佳燕 醫師
黃瑽寧 醫師
曾友俞 律師
劉媛娟 護理師
詹順貴 律師
林依蓉 環境教育師
黃致豪 律師
陳虹瑾 記者
黃旭田 律師

七、現職教師
黃惠貞
陳燕琪
郭復齊
劉育豪
林秀珍
趙弘毅
賴雪蕙
陳妙嫻
黃鈞瑤
雷家芸

八、社會人士
謝國清 台灣家長教育聯盟理事長
蔡明灑 朗朗小書房創辦人
郭馨美 台北市學習障礙者家長協會 常務理事
許佳弘 臺中市家長維護學生權益促進會 籌備主任委員
謝馬力
吳尚芳
陳淑婷
張惠琳
盧嘉安
賴姿華
林庭薇
郭曉雯
鄭惠印
Jessica Su
Yen-Chun Lin 肉彈甜心成員
多元教育家長協會會員 蘇小帳
王介言
陳佩儀
李佳璘
KAO Fang Chun
Brian Lin
nicole yeh
Wen Chang
Julie lee
YU CHUN HUANG
KP Liu 上學好日子

終結體制對兒童造成的暴力

教育與保護兒童是國家的責任,老師是代表體制執行公權力。
其暴力行為,並非只是個人失控、個人行為,他是透過國家體制對兒童施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