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與其空洞而抽象地去界定各個素養名詞,不如直接思考如何「教出」那個素養;透過各種教法的對比與探究,想像中的、或模糊感覺到的那個素養,做為一個可以追求的目標,它的樣貌就會自然浮現了。(關於這一觀點的詳細論述,以及具體實例,請參閱附錄)
這其實是概念形成的正常過程:不是透過語言、或別人說過的語言去論述,而是透過實踐、或關於實踐的思考去形塑。可是──要哪裡去找「教出素養」的教學方法呢?
從去年開始,在森林小學奮鬥卅年之後,我們就展開了「分享森小系列」;現在又適逢教育界「素養來了」的焦慮,我們就想,應該辦「教出素養研習營」,把森小卅年來的教學方法分享出來,讓大家可以──可以帶一片森林回去!
語文領域
這兒的重點,當然是在「教出」二字,如前所述,並不在研究抽象的素養概念。然而,一旦鎖定教育的實務工作,就不能不考慮現實條件。以語文教學來說,森小可以從莊子到山海經,從芥川龍之介到契訶夫,上窮碧落下黃泉,摘用任何材料來「教出素養」;但對於很多老師來說,他們就只能被框在「課本」之中,無所遁逃於天地之外。所以,在「教出素養研習營」中要分享給大家的,主要是森小教康軒或南一版的方法──要從這一片森林中讓大家看到:即使是無聊的教材,也可以教得有意思;即使是充滿陳腐教訓的課文,也可以讓小孩在思想上有所啟發。 有人說,就算你們真能把「那種」課本教活,你們仍然不是我們,不能了解我們在學校遇到的困難(學生沒動機,行政不配合,家長找麻煩,等等);針對這些問題,「教出素養研習營」也有特別的設計:我們敦請多位在體制內任教的現職老師來現身說法,將他們多年來在自己班上酌情採用森小教學的心得分享給大家──這些位老師的班級,我們私下戲稱為「森小分班」:雖然並非隱身林中,但窗外早已佈滿翠綠的林蔭,開滿燦爛的花朵!
數學領域
至於數學方面呢?則委請在體制內採用「數學想想」的老師,針對小孩會感到困難或紛亂的部分,摘取數想中的相關內容,做成一個一個的簡短好用的「數想隨身包」;在「教出素養研習營」中,我們就來說明老師在教「課本」的時候,可以怎樣隨手取用這些能量小包,以豐富自己的教學內涵。當然,這是要藉著為小孩在數學上排難解紛的機會,讓老師可以透過數想的教學方法,間接逹成「教出素養」的目的;所以,不用說,這些絕不是什麼「讓你秒懂」的「懶人包」,只怕恰恰相反,得要是相當勤快的老師,才能享有隨手的方便、和樂趣!
生活、行為、規範
然而,我們念茲在茲的素養,絕不能僅限於數學或國語這些學科領域;在日常生活中,無論在家裡或學校,一個小孩要既能「獨立自主、批判思考」,又能「融入團體、遵守規範」,才算是有了「生而為人的素養」。這當然是更困難的事,特別是對於尚未成年的小孩;如何「教出」這樣的素養,則是教育上更大的挑戰。卅年來,森小在這方面做的更多,走的更遠,而知道的人更少;尤其是對於還陷在獎勵與懲罰泥沼裡的台灣社會,這可能更是難以想像的事。
在「教出素養研習營」裡,就像國語和數學領域一樣,我們要請森小和森小分班的老師們一塊兒,分享他們在這一方面的具體經驗;不是什麼空洞的原理與原則,也不講什麼抽象的人本主義,就直接告訴大家遇到小孩的什麼狀況,用了怎樣的方法,以及,得到的成功與失敗。每一個小孩,都是上天應允的一個許諾;他的未來,不由我們妄臆;然而,我們若以誠心與智慧待他,他必不使我們失悔。
結語
從一開始,我們就一直說:素養是虛的,教法才是實在;現在,我們要跟大家說:教法也是虛的,老師才是實在。各位城裡的、鄉村的、學校的、家裡的老師們啊,等你們來,來帶走一片森林,帶一片森林回去吧!
課程介紹
語言、文字,本身就是人間的密碼。但是,我們的孩子實際上從沒有學習密碼的感受。即使只是ㄅㄆㄇㄈ,也要帶著孩子解碼,學會了以後進而編碼,才是正經事。森林小學的老師們,琢磨研發著帶孩子在行走坐臥間理解聲韻與注音的學習方式,讓孩子不只記誦拼音,而是藉著密碼掌握聲音、聲調。活學活用聲音的密碼,進而解鎖意義的密碼。
言之有物的前提,可不是腹有詩書。有詩書,還要有理解,更要有批判,才會有反芻。看似一個過程,實際上首尾連貫。要提升的,不是任何一環,而是整個眼界。森林小學中的教案設計,帶著孩子去「讀」。讀字,讀句子。更重要的,讀言外之意,讀那「沒寫出來」的意義,達到真正的閱讀理解。有了理解,才有孩子一己真正的意見。我們將要分享與孩子工作所發現的眼界、想法,和說法。
由小孩自己出發,就不是從課本、或從老師出發;說要這樣子學數學啦,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要讓小孩面對一個又一個、意味深長、值得探究的好問題,才能激發他想一想的動力;然後,他還需要受鼓勵,盡量去發揮直覺,大膽地想像和猜測,不怕犯錯;於是,一次又一次,在他主動參與的討論中,經過澄清迷思、發現方法、克服難關、挖掘本質的過程──不僅數學概念建立了,各種問題解決了,他也越來越愛想,越有能力想,而變得不一樣了。
在這一堂課,我們將提供許多具體的材料和實踐的經驗,與大家分享:如何帶小孩學得興味盎然,讓數學和他自己很靠近。
學數學,是要學一種看事情的眼光:除了能從紛紜的事物中看到重點,還要超越表象,能洞察一般人沒看到的本質。
比如學質數,一般書上先提供例子,交代定義,然後就練習判斷某數是否為質數──這樣的認識,只停留在技術的層面,不能滿足人求知的需求。我們主張,雖然在小學,也不輕易放過那些自然會有的、深入的疑惑,例如:當初怎麼想到,從數字裡面分出質數?為什麼是根據那樣的標準來區分?為什麼「1」不算是質數?……帶小孩瞭解「質數」的來龍去脈,也就引他體會了「數學思維」是怎麼回事。
當然,要提升孩子真正的數學能力,關鍵還在於「怎麼教」。這堂課,我們同樣會從實務說起;再請大家一起參詳討論,如何為數學課創造紮紮實實的新面貌。
課室經營也是教學。教孩子適應規範,適應群體。教授學科知識的老師,為什麼要在教導生活和規範時在吼叫,哨子,和藤條裡煎熬?每一個教學者,都期待著和孩子一起找到適合自己也友善旁人的那個「好孩子」。森林小學的老師、與人本一起工作的老師,30年來一面體貼、尊重孩子的樣貌,一面通過嚴格的試煉,力求課室經營觀念上和手法上的進化。讓我們一起來分享讓孩子不必怕老師,老師不必兇孩子的新方法。讓我們一起來找對方法,找到課室中學和教都自在而彼此疼惜的樣貌。
說穿了,我們心中都有同一個問題,如何不讓孩子在經歷成長的困難是自我否定?孩子在校園中,已經在面對一個社會。那個孩子的社會,總是模仿著他們的父母以及我們這個大人的社會。甚至,那個小社會,比我們的大社會更容易失去分寸。如何在一開始就對懷疑自己或飽受欺負的孩子伸出援手?其方法,想必是帶著孩子一起發現真正可以模仿的對象,以及和孩子一同理解社會中人際運作的光明與陰暗。具體怎麼做?森林小學的老師們期待和你分享他們的實務經驗和方法,帶孩子在他們之間營造一個溫柔體諒的小社會。
課程介紹-語文領域
語言、文字,本身就是人間的密碼。但是,我們的孩子實際上從沒有學習密碼的感受。即使只是ㄅㄆㄇㄈ,也要帶著孩子解碼,學會了以後進而編碼,才是正經事。森林小學的老師們,琢磨研發著帶孩子在行走坐臥間理解聲韻與注音的學習方式,讓孩子不只記誦拼音,而是藉著密碼掌握聲音、聲調。活學活用聲音的密碼,進而解鎖意義的密碼。
言之有物的前提,可不是腹有詩書。有詩書,還要有理解,更要有批判,才會有反芻。看似一個過程,實際上首尾連貫。要提升的,不是任何一環,而是整個眼界。森林小學中的教案設計,帶著孩子去「讀」。讀字,讀句子。更重要的,讀言外之意,讀那「沒寫出來」的意義,達到真正的閱讀理解。有了理解,才有孩子一己真正的意見。我們將要分享與孩子工作所發現的眼界、想法,和說法。
【掌握人間的密碼—拼音認字與閱讀理解】
語言、文字,本身就是人間的密碼。但是,我們的孩子實際上從沒有學習密碼的感受。即使只是ㄅㄆㄇㄈ,也要帶著孩子解碼,學會了以後進而編碼,才是正經事。森林小學的老師們,琢磨研發著帶孩子在行走坐臥間理解聲韻與注音的學習方式,讓孩子不只記誦拼音,而是藉著密碼掌握聲音、聲調。活學活用聲音的密碼,進而解鎖意義的密碼。
- 報告者:何淑真+吳仲堯
- 評論人:邀請中
【開啟心智的泉源—閱讀理解與寫作表達】
言之有物的前提,可不是腹有詩書。有詩書,還要有理解,更要有批判,才會有反芻。看似一個過程,實際上首尾連貫。要提升的,不是任何一環,而是整個眼界。森林小學中的教案設計,帶著孩子去「讀」。讀字,讀句子。更重要的,讀言外之意,讀那「沒寫出來」的意義,達到真正的閱讀理解。有了理解,才有孩子一己真正的意見。我們將要分享與孩子工作所發現的眼界、想法,和說法。
- 報告者:吳仲堯+戴菀萱
- 評論人:邀請中
課程介紹-數學領域
數學一、由自己出發的數學
由小孩自己出發,就不是從課本、或從老師出發;說要這樣子學數學啦,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要讓小孩面對一個又一個、意味深長、值得探究的好問題,才能激發他想一想的動力;然後,他還需要受鼓勵,盡量去發揮直覺,大膽地想像和猜測,不怕犯錯;於是,一次又一次,在他主動參與的討論中,經過澄清迷思、發現方法、克服難關、挖掘本質的過程──不僅數學概念建立了,各種問題解決了,他也越來越愛想,越有能力想,而變得不一樣了。
在這一堂課,我們將提供許多具體的材料和實踐的經驗,與大家分享:如何帶小孩學得興味盎然,讓數學和他自己很靠近。
- 報告者:薛文哲+邱曉芬
- 評論人:史英/人本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數學想想總編輯、前台大數學系教授
數學二、數學能力的提升
學數學,是要學一種看事情的眼光:除了能從紛紜的事物中看到重點,還要超越表象,能洞察一般人沒看到的本質。
比如學質數,一般書上先提供例子,交代定義,然後就練習判斷某數是否為質數──這樣的認識,只停留在技術的層面,不能滿足人求知的需求。我們主張,雖然在小學,也不輕易放過那些自然會有的、深入的疑惑,例如:當初怎麼想到,從數字裡面分出質數?為什麼是根據那樣的標準來區分?為什麼「1」不算是質數?……帶小孩瞭解「質數」的來龍去脈,也就引他體會了「數學思維」是怎麼回事。
當然,要提升孩子真正的數學能力,關鍵還在於「怎麼教」。這堂課,我們同樣會從實務說起;再請大家一起參詳討論,如何為數學課創造紮紮實實的新面貌。
- 報告者:邱曉芬+林欣儒
- 評論人:金仕起/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課程介紹-生活、行為、規範
【解放老師的煎熬—陪孩子成為他自己】
報告者:薛翔文+廖韋絜
課室經營也是教學。教孩子適應規範,適應群體。教授學科知識的老師,為什麼要在教導生活和規範時在吼叫,哨子,和藤條裡煎熬?每一個教學者,都期待著和孩子一起找到適合自己也友善旁人的那個「好孩子」。森林小學的老師、與人本一起工作的老師,30年來一面體貼、尊重孩子的樣貌,一面通過嚴格的試煉,力求課室經營觀念上和手法上的進化。讓我們一起來分享讓孩子不必怕老師,老師不必兇孩子的新方法。讓我們一起來找對方法,找到課室中學和教都自在而彼此疼惜的樣貌。
- 報告者:薛翔文+廖韋絜
- 評論人:林青蘭/森林小學主任
【帶領孩子脫困—對成長的艱難伸出援手】
說穿了,我們心中都有同一個問題,如何不讓孩子在經歷成長的困難是自我否定?孩子在校園中,已經在面對一個社會。那個孩子的社會,總是模仿著他們的父母以及我們這個大人的社會。甚至,那個小社會,比我們的大社會更容易失去分寸。如何在一開始就對懷疑自己或飽受欺負的孩子伸出援手?其方法,想必是帶著孩子一起發現真正可以模仿的對象,以及和孩子一同理解社會中人際運作的光明與陰暗。具體怎麼做?森林小學的老師們期待和你分享他們的實務經驗和方法,帶孩子在他們之間營造一個溫柔體諒的小社會。
- 報告者:周長誼+謝淑美
- 評論人:林育聖/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助理教授、橄欖枝中心計畫協同主持人
課程表
8月14日 | 8月15日 | 8月16日 | |
9:00-10:00 | 報到 | 語文領域II | 生活II |
10:00-11:00 | 教出素養 | ||
11:00-12:00 | 小組討論 | 小組討論 | |
1:00-3:00 | 語文領域I 報告: | 數學II 數學能力的提升 | 老師的素養 |
3:30-5:30 | 數學I 由自己出發的數學 | 生活I | 賦歸 |
講師群
- 史英:人本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 金仕起: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 廖振富:中興大學台文所教授、前台灣文學館館長
- 林育聖: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助理教授、橄欖枝中心計畫協同主持人
- 張惠菁:小說家、散文家、衛城出版社總編輯
- 薛文哲:宜蘭士敏國小校長
- 林青蘭:森林小學校務主任
- 謝淑美:森林小學生活主任
- 何淑真:森林小學教學主任
- 邱曉芬:人本教育基金會想想研發中心主任、數學想想國教學長
- 吳仲堯:宜蘭員山國小教師
- 林欣儒:宜蘭員山國小教師
- 周長誼:台南光榮國小教師
- 黃毓杏:基隆八堵國小教師
- 戴菀萱:森林小學教師
- 廖韋絜:森林小學教師
行政資訊
【招生對象】
1.各級學校教師,名額80名。
2. 純粹個人進修者,開放20名。額滿可候補,營隊前兩週若未額滿,依序遞補。
【營隊日期】
2019年8月14日-8月16日,上午9:00-下午5:30,8/16課程於3:00結束
【上課地點】
台灣師範大學公館分部研究大樓S101教室(台北市文山區汀州路四段88號)。
【課程費用】2500元(含餐點)。
【研習時數】全程參與將有18小時研習時數,教師進修平台課程編號2660718
【更多資訊】
電洽:02-23670151-173
或至FB人本教育學院私訊或留言詢問
附錄
到底什麼是素養呢?各家論述汗牛充棟;總覽起來可以有一個結論:需要一種素養才能「理解素養」,而這恰好是教育界所欠缺的。何以見得果然是這樣呢?看大家只討論「學生」應該擁有哪些素養,卻總不肯面對「自己」在教學上怎麼落實,就可以知道了。
或曰:素養是目標,教學是手段;先釐清了目標,再來講究手段,也很合理。然而,這種目標與手段的二元論,只適用於某些單純的事情;例如,可以先確定目標是哪根釘子,再來考慮要用哪隻鎚子。而需要深度思考的情況則與此相反,目標和手段往往相互滲透,不能分開;例如,是否可以用非民主的手段維護民主,必然涉及民主這個目標的本質。
至於教育,手段和目標的關係又更複雜:很多目標,根本要透過手段來定義;不談手段,只談目標,就會淪為「作文比賽」。所謂素養,恰好就是這樣的一個東西;與其空洞而抽象地去介定其中各種名詞的意涵,不如直接思考如何「教出」那個素養——透過各種教法的對比與探究,想像中的、或模糊感覺到的那個素養,做為一個可以追求的目標,它的樣貌就會自然浮現了。
這其實是概念形成的正常過程:不是透過語言、或別人說過的語言去論述,而是透過實踐、或關於實踐的思考去形塑。
例如,在數學或科學領域中,不時提到「溝通互動」這項「素養」,對於很多人來說,這不過是在理科的「硬功夫」之外,硬加上一些花俏的表演罷了,以致於對於這項素養的說明,除了掌握「語言符號」、富有「同理心」外,竟然「淪落」到連「善用媒體」也要拿出來講。但如果我們從「怎麼教」的方向切入,事情就會完全兩樣:這不止是說要用溝通的方式(不能填鴨)教學而已(這是廢話),而是說,傳遞給學生的「硬知識」本身,就必須是「對話式」的(不僅是傳遞的過程必須通過對話)。
這是什麼意思呢?我們試著用具體的例子來說明:在關於「浮力」的教學中,可以首先帶領學生「反思」自己為什麼會覺得「比較深的水中浮力較大」,而不是「水比較多(在較大水域但深度相同)時浮力較大」。等到學生發現這和「把一個空瓶壓入水中時,沒入越深水的阻抗越大」的經驗有關,而這個經驗其實和池中或容器中的水深無關,就可以順利地把浮力和「排開水的多寡」聯繫起來,這樣,就和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等於排開水的重量」距離不遠了(後續的教學手法暫時略過)——這整個的教學過程,就是讓學生透過「和自己溝通」來掌握「硬知識」,而他所掌握到的硬知識,先天上就帶著強烈的「溝通互動」的本質;其實,這也就是伽里略在他的「兩個世界的對話」中所展現的科學精神:透過幾個不同角色的相互辯難,展現他的科學見解的思辯性——而不是權威性!
以上所描述的教學方法,在相當程度上「定義」了科學中所謂的「溝通」素養:如果不去改變科學思維的內涵,只是拿著制式的材料去和別人「善意溝通」,那充其量只是一種溝通技巧,不僅和科學搭不上,甚至也稱不上是一種「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