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孩子的老師」
您願意和我們一起,來跟網路搶小孩嗎?

【師生聯手:拆穿演算法營造的假相,揭發影音話術的騙局,建立自我防護的機制,培養每個小孩的自體免疫力!】

您會教課本,但您會教網路嗎?
不是教小孩使用網路,是教小孩: 不要被網路使用!

教室裡坐的好好的,確實是您的學生;
您認得每張臉孔,但您知道,後面藏有不認識的東西嗎?

您日日月月在教他們,教他們讀書和做人;
但他們跟別人學,分分秒秒在學另一套東西!

是的,抖音、網紅、youtuber、小紅書⋯以及各種莫名其妙的訊息,早已佔據了他們大部分的心
而很少人知道,他們可能已經不是原來的孩子了

◾ 日期:7/29(一)、7/30(二)
◾ 對象:
(1) 全國公私立國小教師
(2) 實驗機構教師、家長、關心教育的社會人士
◾ 形式:實體進行,同步線上 (Cisco Webex會議系統)
◾ 名額:現場100位,同步線上100位
◾ 地點:台灣大學法律學院 霖澤館1301多媒體教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 全程參與者核發15小時教師研習時數及公務人員學習時數

📣【實體參加者獨享】精美教案講義一份

講師群:

史英 人本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 森林小學創辦人
林青蘭 森林小學校務主任
謝淑美 森林小學生活主任
何淑真 森林小學教學主任
廖韋絜 森林小學教師
邱曉芬 人本教育基金會想想研發中心主任 / 數學想想國教學長
吳仲堯 宜蘭縣員山國小教師
林欣儒 宜蘭縣員山國小教師
薛翔文 宜蘭縣竹林國小教師
周長誼 台南市光榮實驗小學教師

主辦:財團法人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
協辦:台北大學師資培育中心
補助單位: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為什麼要跟網路搶小孩?

在這個網路的時代,大部分的小孩 (包括青少年)已經被網路俘虜。而被俘對小孩有四大傷害:

01

讓小孩喪失「意義感」

網路提供海量的「無意義 (但表面無害)」的影音,透過演算法和社交的操弄,讓小孩陷入其中不自知,犧牲了大量的學習時間和心智空間。

但為害最重大的,是讓小孩喪失「意義感」: 對於「有、無意義」喪失區辨力,甚至「以無意義為有意義」──小孩也許覺得沉溺在這種無意義中,是對成人宣揚的意義的反叛,而這是一種新的意義 (這一點值得深入研究)。

02

降低「品味」或「美感」

網路提供海量的「看起來有趣或好笑」的影音,其實大部分小孩並不「真的」覺得有趣或好笑,只是為了跟上流行「必須」有誇張的反應。這本來只是一種「幼稚」,是成長過程之必經;但長期沉溺其中,小孩就喪失了提升其「品味」的機會,或把原本已經發展出的較高品味拉低了。

還有大量水準不高的音樂、舞蹈或妝扮,透過網路成為流行,也破壞了小孩的美感經驗。

03

網路扭曲小孩的基本價值

流行在小孩之間的許多影音,充滿了「歧視」、「功利」、「迷信」…等觀念,對小孩影響深遠;稍有涉及「自我期許」、「追求理想」、「深究真象」等言談,即在同儕之間成為笑柄。網路正在培養「疏離」「犬儒」和「躺平」的新一代。

04

對小孩造成「可見」的傷害

詐騙、拐誘、危險動作等等                                                      

 

 

如何搶小孩?

我們以為,必須有學校教育的參與,才能有實質的效果。理由無它,小孩每天有八小時在學校中生活,這是連父母都不會有的「可及性 (accessibility)」。但師生在校已有既定的「教與學」的活動,所以,搶救的工作必須融入教學,即所謂「正課」。而搶救的關鍵在於:提升小孩的意義感

01.

不是隔離,而是免疫

提供老師方法,培養學生對「網路毒素」的免疫力,而不是讓學生避免接觸網路有害素材。

02.

不是另闢時段,而是融入正課

提供老師方法,在國語、數理、生活三領域中,搭配正課內容,帶領並啟發學生進行批判思考,以建立學生從自身出發的「破解」網路毒素的能力。

我們以為,必須有學校教育的參與,才能有實質的效果。理由無它,小孩每天有八小時在學校中生活,這是連父母都不會有的「可及性 (accessibility)」。但師生在校已有既定的「教與學」的活動,所以,搶救的工作必須融入教學,即所謂「正課」。而搶救的關鍵在於:提升小孩的意義感

03.

不是單向教誨,而是形成共同話題

提供老師方法,將「網路毒素」轉化為師生之間的「共通話題」;促使學生自我覺察 (被什麼吸引?自身產生什麼變化?),讓學生感受到:老師「懂得」學生的網路生活。

04.

不是教學生正確使用網路,而是妥善運用網路上的「負面教材」

「正確使用網路」極為重要,但不是本研習的內容;本研習的目標,是協助教師把網路上的負面材料,轉化為教學的正面教材。

課程設計說明

不分領域,任何課堂上老師都可以針對「意義感」下功夫,試著把小孩從「喪失意義感」的困境中「搶」回來。

我們將提供實例,讓老師在教學活動中,試著進行以下實作:

1. 在課程中,挑出某個「深有意義」「意義深遠」的「點」(一個概念,一項資訊,一個方法…),思考其意義所在,並準備闡述其意義。
2. 徵詢學生,請學生提供他們近日流行的網路「短影音」(必須要夠短,例如半分鐘以內,以免在課堂播放時佔去太多時間),由老師挑選其一備用。
3. 在上課進行中,找到合適的時機,和學生討論第1項已準備好的「課程中某個點」的「意義」;老師只在討論中,必要時稍做闡述。
4. 播放第2項挑選好的「沒什麼意義」的網路短影音,並和學生討論它的「意義」,並與第3項「課程中某個點」的意義做對比。
5. 以上「(短影音的)無意義」和「課程中某個點的意義」的對比,不需要有一定的結論,只要能提升「小孩對意義的感受力」即可。

語文

我們將透過實例,提供「深度閱讀」和「反向閱讀」的方法,協助教師運用在國語課文的教學中,並帶領學生將所學到的閱讀方法,運用在「破解」某些網路「有害表述」上(這可以說是一種「國語的實習課」)。
(所謂破解,是指表面看不出什麼,但透過對該影音之表述運用閱讀方法,發現其中有害成份)

實做的步驟大概如下:

1. 搜尋網路短影音的方法大概如前「不分領域、2.」,由老師從中挑選合適破解其有害表述(但僅從字面不易覺察)者備用。

2. 進行國語教學的過程中,在對某段課文進行過「深度閱讀、反向閱讀」之後,播放前述備用的短影音。

3. 帶領學生透過討論,運用適才學過的閱讀方法,破解其表述。

數理

關於「搶救小孩」,數理領域的任務大概會是在:「破除迷信、邏輯正確」這一方面。我們將透過實例,在數學和自然(科學)領域,協助老師發展「重視邏輯推理」、「推翻錯誤迷思」的教案;同時,帶領學生把從這些教案中學到的「批判思考」方法,運用在「發現」網路資訊的疑義,並在可能的範圍內「反駁」它。

實做的步驟大概是:

1. 先發展教案。
2. 再針對教案搜尋並挑選合用的短影音。
3. 把短影音納入教案,搭配教學進行討論。

生活

學生之間的糾紛或爭議,表面上看是為了「某事」,實際上往往是因為「某人」,例如常見的強欺弱,眾凌寡等等;換言之,「不能理解,無法體諒,持有偏見」等等,才是問題的根源。

在這種情況下,老師開導學生的時候,網路上的各種充滿偏見、歧視、惡意的短影音,絕對是最好的教材:只要先把學生之間的紛爭放下,帶領學生一起看看老師精心挑選的「網路教材」,討論其中隱含的訊息,並與他們當下的行為對比,學生一定會受到特別的啟發,因為那是他們的熟知網路語言和網路世界。

我們將透過實例示範,協助老師研究上述這種新的「生活輔導」方法。

相關文章

天堂與地獄

那天早上,老師先在班上放了「抖音」中的一段「地獄梗」,內容是嘲笑侏儒症的。據說,2/3的小孩都看過那個頻道(!),而這次一班廿幾個中,只有一個小孩看完沒有笑。

接著,老師帶大家確實理解那個「梗」的意思(很多小孩沒真的看懂),之後,問第一個問題:為什麼笑?哪裡好笑?各種回答整理起來,大概是:接到梗覺得很好笑;反差很好笑,雖然很可憐,但反差時笑了;因為主持人或同學笑所以笑;一開始覺得很好笑,看著看著覺得很可憐,再看一次理解後笑不出來……

破解地獄梗教案

1. 這是關於地獄梗的第1版教案,希望以後還有其它不同路線的
2. 這次是走「向小孩請教」路線,因為對於「小孩和地獄梗」的關係我們了解不夠
3. 所以是透過「了解小孩」的過程,教給他們一些東西,或幫助他們看清自己
4. 這一版是針對全班的教案,並「假藉有人愛看地獄梗」來討論,以減少針對性
5. 當然,這第1版要經過試教,再來改進



關於意義與意義感

網路提供海量無意義的影音,透過演算法和社群平台的操弄,讓許多小孩沉溺其中;人們引以為憂的,大概是佔據了太多應該用功讀書的時間,殊不知它最大的為害是在,害小孩喪失「意義感」,即對於意義的感受力(例如感覺到這個沒意義,那個有些意義…等等)。

然而,人是追求意義的動物:對於週遭的任何事物,人都想探究其意義;相對的,人不會去學,或去做他認為沒有意義的事。所以,「喪失意義感」意味著,小孩將偏離他做為人的本質,不再追求意義,或不在乎「有或沒有」意義。

「深度閱讀」與「反向閱讀」

所謂「深度閱讀」,就是除了文本中字面的意思之外,還要讀出其弦外之音,特別是要探究文字的「脈絡」:出現在怎樣的情境中?從誰的觀點出發的?講給誰聽的?為什麼要講這些?等等;以便真正「理解」其意涵,意義,簡單地說,就是理解作者「真正」要表達的是什麼。

「反向閱讀」則是針對文本中的某些情節,刻意做出「相反的安排」;以測試這樣的改寫會對原文造成怎樣的影響,因而看出原文的寫法另有深意,或並不如表面上看來那樣的無懈可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