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設計說明
不分領域,任何課堂上老師都可以針對「意義感」下功夫,試著把小孩從「喪失意義感」的困境中「搶」回來。
我們將提供實例,讓老師在教學活動中,試著進行以下實作:
1. 在課程中,挑出某個「深有意義」「意義深遠」的「點」(一個概念,一項資訊,一個方法…),思考其意義所在,並準備闡述其意義。
2. 徵詢學生,請學生提供他們近日流行的網路「短影音」(必須要夠短,例如半分鐘以內,以免在課堂播放時佔去太多時間),由老師挑選其一備用。
3. 在上課進行中,找到合適的時機,和學生討論第1項已準備好的「課程中某個點」的「意義」;老師只在討論中,必要時稍做闡述。
4. 播放第2項挑選好的「沒什麼意義」的網路短影音,並和學生討論它的「意義」,並與第3項「課程中某個點」的意義做對比。
5. 以上「(短影音的)無意義」和「課程中某個點的意義」的對比,不需要有一定的結論,只要能提升「小孩對意義的感受力」即可。
語文
我們將透過實例,提供「深度閱讀」和「反向閱讀」的方法,協助教師運用在國語課文的教學中,並帶領學生將所學到的閱讀方法,運用在「破解」某些網路「有害表述」上(這可以說是一種「國語的實習課」)。
(所謂破解,是指表面看不出什麼,但透過對該影音之表述運用閱讀方法,發現其中有害成份)
實做的步驟大概如下:
1. 搜尋網路短影音的方法大概如前「不分領域、2.」,由老師從中挑選合適破解其有害表述(但僅從字面不易覺察)者備用。
2. 進行國語教學的過程中,在對某段課文進行過「深度閱讀、反向閱讀」之後,播放前述備用的短影音。
3. 帶領學生透過討論,運用適才學過的閱讀方法,破解其表述。
數理
關於「搶救小孩」,數理領域的任務大概會是在:「破除迷信、邏輯正確」這一方面。我們將透過實例,在數學和自然(科學)領域,協助老師發展「重視邏輯推理」、「推翻錯誤迷思」的教案;同時,帶領學生把從這些教案中學到的「批判思考」方法,運用在「發現」網路資訊的疑義,並在可能的範圍內「反駁」它。
實做的步驟大概是:
1. 先發展教案。
2. 再針對教案搜尋並挑選合用的短影音。
3. 把短影音納入教案,搭配教學進行討論。
生活
學生之間的糾紛或爭議,表面上看是為了「某事」,實際上往往是因為「某人」,例如常見的強欺弱,眾凌寡等等;換言之,「不能理解,無法體諒,持有偏見」等等,才是問題的根源。
在這種情況下,老師開導學生的時候,網路上的各種充滿偏見、歧視、惡意的短影音,絕對是最好的教材:只要先把學生之間的紛爭放下,帶領學生一起看看老師精心挑選的「網路教材」,討論其中隱含的訊息,並與他們當下的行為對比,學生一定會受到特別的啟發,因為那是他們的熟知網路語言和網路世界。
我們將透過實例示範,協助老師研究上述這種新的「生活輔導」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