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好的聆聽者:如何回應性侵受害者的揭露

文︱徐思寧、陳潔晧
圖︱Photo by Korney Violin on Unsplash

--本文刊登於人本教育札記388期

如何成為好的聆聽者

牧師John Pearce在澳洲昆士蘭的教會中認識了十六歲的ALA。ALA當時加入教會沒多久,是教會的活躍成員,他不但擔任教會的鼓手和高中青年領袖,每逢星期三更會到教會幫忙。

2007年的3月,牧師認識ALA已經有一年多,他邀請ALA隨時可以約他單獨會談,跟他談論任何事,或是問他任何問題。為了要理解教會不同成員的狀況,牧師定期會與教會的不同成員舉行單獨會談,也藉此鼓勵那些具有領導才能的成員。

隔一個月,ALA約見牧師。他當時非常焦慮不安,崩潰的說:「我從來沒有告訴過任何人。」心煩意亂的他只能抽泣間告訴牧師:「我受到了虐待…我被以前教會的一位青年領袖虐待。」牧師問他之前發生了什麼事。他告訴牧師在過去六個月裡,有個人曾跟他發生了一些事情:ALA對那個人大吼大叫後被單獨留下來。ALA說這人目前沒構成任何危險或威脅,但他會不停做惡夢,反覆夢見發生在他身上的事情。他覺得自己不能告訴父母或任何人。

ALA當下沒有作詳細說明。考量到他當時的情緒狀態,牧師並沒有問更多細節。牧師和他一起祈禱,鼓勵他:「你願意站出來告訴我這件事很勇敢。這不是你的錯。你實際上是一名受害者。」

牧師說現在的首要任務,是支持ALA的復原,也再次肯定他做了對的事情。

在得到ALA的同意下,牧師讓正在研讀諮商學位的教會成員Michelle,一起尋找合適的復原資源和選項。牧師約了ALA五月再次會面,期間牧師持續與ALA聯絡,鼓勵他,並讓ALA知道他在尋找適合的幫助。

五月第二次會談時,牧師向 ALA 詢問更多細節,並嘗試問他加害者的名字。ALA再次崩潰,在抽泣間,他說出之前教會導師的名字鮑德溫先生(Johnny Baldwin)。說出前導師的名字,讓他感到非常難過。

他表示性虐待發生了好一段時間。鮑德溫先生告訴他不要告訴任何人他們的關係。

ALA希望牧師不要向其他人說,因為他很擔心這會影響到鮑德溫先生的前途。他形容鮑德溫先生是優秀的神職人員,擁有美好的未來。他不想向警方報案,也不想告訴父母或任何人,因為他害怕被拒絕,害怕被視為不好的人。他再次提到擔心鮑德溫先生的未來。

ALA太難過了,所以牧師沒有問更多問題。他們一起祈禱,牧師鼓勵他,並支持他現階段專注尋找更多支持,而且所有的支持與資源都會得到他本人的同意。牧師也建議,如果他想阻止其他人也遇到一樣的經歷,最好的方法是報案。

會面結束之後,牧師多次透過手機與ALA交談,鼓勵他告訴父母,並向他保證父母會支持他。牧師也鼓勵他向警方報案,告訴他不用擔心,交給警方調查便可。

ALA答應了牧師的建議。

在第二次會談結束的六天後,牧師陪同他向父母說出發生了什麼事。ALA的父母非常支持他,並表達曾經對他與鮑德溫先生的關係感到憂慮。同時,父母也同意他向警方報案。

第二天,牧師陪同ALA到警署報案。

鮑德溫先生被警方起訴對當時十三歲的ALA進行性虐待。性虐待發生在2004年至2006年間。犯行從起初隔著衣服撫摸ALA的陰莖,後來發展為互相手淫、口交和肛交。其中一次發生在鮑德溫先生婚禮前兩天,ALA在他的家被迫進行口交。鮑德溫先生在ALA的嘴裡射精,導致ALA嘔吐。

ALA在2006年9月最後一次與鮑德溫先生見面。鮑德溫先生向ALA手淫,並強迫ALA為他做一樣的事。之後鮑德溫先生建議一起洗澡,ALA說他「不能再這樣做了。」 然後ALA把自己鎖在他的房間半個小時。這是他們最後一次進行身體接觸。

在2009年鮑德溫先生被判十項針對ALA的性犯罪成立,入獄八年。(註一)

正向回應的特質

揭露性侵的經歷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不論受害者揭露時的年齡,對當事人的身心都構成非常龐大的壓力。ALA在牧師John Pearce的信任及支持下,慢慢揭露性侵的經歷,並得到復原的支持。

作為聆聽者,我們要珍重受害者給予的信任,並在這艱難的時刻,給予溫暖與同理的回應。聆聽者正向的回應,是受害者揭露與復原歷程重要的支持,這不但減輕侵害事件對受害者的困擾,更能給予受害者力量面對這龐大的創傷。

潔晧向思寧說出小時候的性侵經歷,是他復原歷程的一個重要轉捩點:「我知道思寧有理解,她知道我發生了什麼事情,我不再是自己一個面對。即使不知道未來會怎樣,但感覺跟過去不一樣,因為知道思寧會與我一起面對。」

何謂適當的回應,取決於受害者當時的狀況。這包括受害者的年齡、社會文化背景、聆聽者的身份、聆聽者與受害者的關係等因素。

澳洲皇家調查委員會在2017年發表的《全國機構兒童性侵調查報告》中,依據眾多受害者證詞和個案研究,從受害者的角度整理出正向回應的特質(註二):

  1. 傾聽

受害者需要時間與空間,慢慢敘說自己的遭遇和感受。聆聽者要放下當前的事務,注意自身的身體語言和表情,專注聆聽受害者的傾訴。

  1. 相信

讓受害孩子感到相信和支持的其中一個關鍵,是確保孩子可以用他們覺得舒服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經歷。在聆聽的過程中,聆聽者要尊重孩子的用語,並明確表達相信受害者的話。聆聽者要注意避免反問和質疑受害者關於揭露的內容。例如「你確定?」 、「我不懂你在說什麼?」這些話會讓受害者感覺不被相信,像是自己做錯事情被審問。

  1. 向受害者確認你有聽見及聽懂他的話

聆聽者要不時給予回應,讓受害者知道聆聽者理解揭露的訊息。一些語助詞例如「嗯…嗯…」,會有助受害者感知我們在持續理解他的話。在受害者敘述一個段落後,聆聽者可以說一些肯定對方的話,例如:「你慢慢說,我都在聽。」

  1. 不可責怪受害者

聆聽者要注意不能責怪受害者,包括受害者的穿著及當時的決定。任何譴責的話都會增加受害者的無力感。盡可能把對話的主導權與時間交給受害者,避免不必要的提問與意見。

  1. 強調發生的事情不是受害者的錯

沒有任何人因為做錯事情而遭受性虐待。聆聽者要清晰強調受害者沒有做錯任何事情。例如:

  • 「這事情是不對的,你沒有做錯任何事情,你被傷害了。」
  • 「你沒有做錯,做錯的是他。」
  1. 提供情緒支持

聆聽者要盡可能給予溫暖的情感連結,讓受害者覺得不孤單。

  • 「不用擔心,我會陪你一起想辦法。」
  • 「之前你一個人面對那麼困難的事情,現在我都會在你身旁,不會再讓你孤單一人面對。」

大部分受害者在敘說性侵回憶時,身體與空間感覺會變得非常敏銳,聆聽者要避免透過身體接觸來表達情感支持,擁抱、抱肩、輕拍背部這些動作,並不適合。即使聆聽者與受害者關係親密,在敘述性侵回憶的當下,親近的伴侶在聆聽的時候也要克制平常習慣的親密皮膚觸碰。若受害者主動希望擁抱或握手,這就另作別論。

  1. 保持冷靜

聆聽者要努力保持情緒穩定。受害者在揭露的過程中會持續觀察聆聽者的反應和情緒,再決定是否繼續說更多。聆聽者不能過度憤怒,也不宜過度哀傷,同時也不能木無表情。

冷靜與冷漠是不一樣的。若是聆聽者沒有任何表情和感受,受害者會感到像是跟牆壁說話,沒有人在意,會覺得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不重要。

自然的情緒流動是很好的情感交流,難過時會哭,生氣時對錯誤行為表達譴責,這都是聆聽者在回應沉重經歷的分享時,自然而珍貴的回饋。

  1. 讓對方感覺到安心

聆聽者要肯定受害者說出來是正確的事。

  • 「你說出來沒有傷害到任何人。」
  • 「你做的是對的事情。」
  • 「我會站在你這邊。」

當受害者是一名兒童

聆聽者適當的回應會取決受害者當時的狀況。當受害者是一名兒童或青少年時,聆聽者需要更謹慎。兒童工作者、教師、或任何有通報責任的專業人士,在聆聽受害兒童的揭露時,要特別注意以下事項(註三):

  1. 評估孩子的身心安全

兒童在揭露時,他們當下的安全至關重要。我們要極力保護孩子不會再次受到傷害。責任通報人除了要符合通報程序外,更要注意讓孩子感到安全。

我們要注意營造物理空間上的安全,例如不用再與加害者見面、臥房可以鎖門等環境的安排。我們也要關注心靈層面的安全感。受害孩子可能希望有熟悉與信任的成人陪伴,身邊需要有熟悉的物件。聆聽者也需要主動詢問孩子是否有擔心的事情。孩子可能會擔心家裡手足及寵物的安全及生活安排。

  1. 當事情牽涉犯罪行為

在一般狀況與關係下,聆聽者應鼓勵受害者按照他們的意願與身心狀況,盡可能地說出他們的經歷和傷痛。然而,當受害者是一名兒童或青少年,他們描述的行為和經歷可能牽涉犯罪行為時,成人應在顧及孩子的感受下,暫緩孩子的述說。因為當兒童性侵案件進入通報程序後,孩子需要向社工、警察、檢察官等人員敘述自己的經歷。為了避免受害者需要重複敘述受害經歷,成人需要謹慎拿捏。聆聽者也要注意避免詢問孩子更多虐待細節,因為這是警察或調查人員的工作,而非聆聽者需要知道的事情。

  1. 告知孩子你的行動

在孩子揭露性侵後,聆聽者需要充分告知孩子你接下來會有什麼行動,不要讓受害孩子覺得自己說出性侵後,會突然被拋進另外一個陌生的系統,不停向陌生人訴說自己的性侵經歷。這種不受控的感覺可能會使受害者感到非常痛苦。聆聽者需要耐心告訴孩子你的行動、會告知哪些人、原因及之後可能會發生的事情。

  1. 避免無法做到的承諾

聆聽者要避免答應不能做到的承諾。若聆聽者的身份有通報責任,便無法答應孩子保密的要求。聆聽者要清楚告訴孩子這些訊息將會告訴哪些人及原因。

  1. 記錄與孩子的對話

聆聽者在安頓孩子後,應盡快紀錄剛剛聆聽孩子揭露的經過。要注意盡可能紀錄孩子確切的句子及用語。

  1. 尊重孩子的意願

聆聽者要尊重受害兒童關於如何進行揭露的意願,這包括說話的地點、向誰揭露等。聆聽者所有的行動要盡可能尊重孩子的意願。任何會影響孩子的決定,盡可能一起討論,並告訴孩子可行的選擇。

如果孩子不想參與調查,請尊重他們的意願,尤其是當孩子的身心狀況太脆弱,調查過程可能會加重他們的創傷時,聆聽者不宜給他們更大壓力。澳洲皇家調查委員會指出,成功的性侵調查並不總是需要兒童的積極參與。

  1. 即使看起來很冷靜,不等於沒有受傷

受害者在述說性侵時,可能會以不帶感情的方式揭露。他們可能看起來很冷靜,沒有任何感受。這是因為揭露性侵害的經歷,很容易促發身心難以承載的感受,很多受害者為了讓自己可以繼續說出自己的經歷,會把感受抽離,這是十分正常及普遍的狀況。但受害者的冷靜並不代表沒有受傷或他們在捏造性虐待經歷。即使是有經驗的聆聽者,仍需明辨每一名受害者的需求及感受可能是有差異的。

  1. 提供後續的支持

聆聽者除了通報以外,也需要為孩子尋求適當的資源,並盡可能持續跟孩子保持聯繫,讓受害孩子知道你不會因為他的經歷而疏遠他。

有些情況,聆聽者應為有特別溝通需求的受害者提供更多協助,例如口語、手語、不同語言及文化背景的專家,或其他協助溝通的設備,以幫助孩子的經歷與需求得到充分理解。

成人需建立足夠的保護意識

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關愛,是促使受害者揭露的重要契機。然而聆聽者是否具備回應揭露的知識和技巧,是支持受害者揭露的真正關鍵。

司法心理學家Ms. Jessica Pratley指出:「兒童不會直接跟你說:『某某性侵了我。』兒童會以其他的方式進行揭露。成人需要提高意識,兒童工作者更需要接受培訓,學習辨認孩子如何展開揭露,以及如何做出適當的回應。」(註四)

受害者在最脆弱無助時,最想聽到的話並不是「是誰?幾次?為什麼?在哪裡發生?」受害者期待的是信任和同理,每名受害者揭露時都值得聽到一句:「你做的很好,我在這裡,我們一起面對。」

揭露是受害者及聆聽者共同探索的對話歷程。這建基在人與人的互動上,不單取決於受害者主動地提供訊息,還取決於聆聽者的意識和回應。成人需要製造機會與兒童對話,讓兒童能自然流露生活中的情感與憂慮。

而這樣對話的能力,關鍵在聆聽者是否具有談論議題,以及辨識兒童在危險環境中警訊的能力。兒童工作者與家長需要建立足夠的意識及得到足夠的教育資源,增加對話的信心與技巧。這也是我們持續向家長及兒童工作者推廣《蝴蝶朵朵》及兒童性侵害防治工作的重要原因。

 


註一:Royal Commission into Institutional Responses to Child Sexual Abuse (2015. Report of case study no. 18: The response of the Australian Christian Churches and affiliated Pentecostal churches to allegations of child sexual abuse. Sydney: 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 p. 68.

註二:Royal Commission into Institutional Responses to Child Sexual Abuse. (2017). Final report: Volume 4: Identifying and disclosing child sexual abuse. Sydney: 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 p. 172.

註三:Royal Commission into Institutional Responses to Child Sexual Abuse. (2017). Final report: Volume 7: Improving institutional responding and reporting. Sydney: 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 pp. 196-197.

註四:Royal Commission into Institutional Responses to Child Sexual Abuse. (2017). Final report: Volume 4: Identifying and disclosing child sexual abuse. Sydney: 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 p. 156.

【參考文獻】

Foynes, M. M. & Freyd. J. J. (2011). The impact of skills training on responses to the disclosure of mistreatment. Psychology of Violence, 1(1), pp. 66–77.

Royal Commission into Institutional Responses to Child Sexual Abuse (2015). Report of case study no. 18: The response of the Australian Christian Churches and affiliated Pentecostal churches to allegations of child sexual abuse. Sydney: 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 p. 67.

Royal Commission into Institutional Responses to Child Sexual Abuse (2015). Report of case study no. 18: The response of the Australian Christian Churches and affiliated Pentecostal churches to allegations of child sexual abuse. Exhibit 18-0026, QLD.0047.005.0174_R at 0176_R.

 


文︱徐思寧、陳潔晧
圖︱Photo by Korney Violin on Unsplash
 
《人本教育札記》作為一本社會改革組織的刊物行走江湖三十多年,永遠與時俱進的現代教育顧問,今日也將不斷的進化,為你帶來更深刻的教育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