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網路搶小孩-教師研習營

「深度閱讀」與「反向閱讀」

深度閱讀

所謂「深度閱讀」,就是除了文本中字面的意思之外,還要讀出其弦外之音,特別是要探究文字的「脈絡」:出現在怎樣的情境中?從誰的觀點出發的?講給誰聽的?為什麼要講這些?等等;以便真正「理解」其意涵,意義,簡單地說,就是理解作者「真正」要表達的是什麼。

容我們用一個例子來說明。對於孔子的「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人們喜歡糾結在性別觀點上;但「深度閱讀」想要回答這樣的問題:孔子的弟子都是男性,他為什麼要在這些男性面前數落女性?(論語記錄的都是弟子耳中老師的話)

現在的學生多半提出類似這樣的猜想:也許孔子受了夫人和僕人的氣,在弟子面前發牢騷;但把時代背景、師生倫理、語言情境等背景考慮進去,其實會有更深一層的解讀。

一個小男孩跌倒了大哭,父親會對他說什麼?一個最容易的選項就是:「只有女生才哭哭….」。所以孔子提到女子與小人,是「教導」弟子「事主之道」:「可別像女子與小人那樣,常常踰越分寸(不遜),暗中不高興(怨),讓主人覺得你很麻煩(難養)」。

這當然不是唯一的解釋,但無疑是一種「深度閱讀」。

 

反向閱讀

「反向閱讀」則是針對文本中的某些情節,刻意做出「相反的安排」;以測試這樣的改寫會對原文造成怎樣的影響,因而看出原文的寫法另有深意,或並不如表面上看來那樣的無懈可擊。

同樣的舉一例來說明。康軒版六上國語有「少年與海鷗」一文,情節大致如下:

少年常拿著小魚,在海邊招海鷗下來就食,一向和海鷗是好朋友。一日,街上有人以每隻百元的高價收購海鷗,少年便動了貪念。不料第二天一早去到海邊,卻沒有一隻海鷗肯飛下來。少年於是想:莫非我的心思,影響了我的舉止,洩漏了心中的秘密?

這篇課文,改寫自列子皇帝篇;和原文唯一的差別是在少年捕捉的動機。原文中少年的父親對他說:「吾聞漚鳥皆從汝游,汝取來,吾玩之。」

回到課文,針對海鷗何以不飛下來,一個簡單的反向閱讀可以是這樣:第二天更早的時候,已經有很多人去海邊捉捕過了,海鷗已經有了警覺。

透過這樣的「反向閱讀」,很快就可以發現課文中「收購」的情節只是畫蛇添足,完全破壞了原本「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的寓意,反而變成了「若要做壞事,最好跑第一」的笑話。

這麼一來,就不妨再展開「深度閱讀」,思考一下:課文作者為什麼要「掰出」收購的情節?(也就是探究其改編的脈絡)不過,這就會是另一個故事了。

以上,是在語文教學方面,我們提出的兩種方法,即「反向閱讀」和「深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