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網路搶小孩-教師研習營

如何帶小孩討論「意義」?

意義與意義感

網路提供海量無意義的影音(例如把不相干的東西混在一起,讓人看不出它在「說」什麼),透過演算法和社群平台的操弄,讓許多小孩沉溺其中;人們引以為憂的,大概是佔據了太多應該用功讀書的時間,殊不知它最大的為害是在,害小孩喪失「意義感」,即對於意義的感受力(例如感覺到這個沒意義,那個有些意義…等等)。

然而,人是追求意義的動物:對於週遭的任何事物,人都想探究其意義;相對的,人不會去學,或去做他認為沒有意義的事。所以,「喪失意義感」意味著,小孩將偏離他做為人的本質,不再追求意義,或不在乎「有或沒有」意義。

那麼,「意義」到底是什麼、以致於應該對之有所感受呢?事情是這樣的:首先,要有某樣事物(例如一段短影音),是我們想探究其意義的;其次,我們想知道該事物表達、或代表什麼──我們於是稱之為該事物的「意義」,像這樣:

然而,事物本身沒有意識、思想、主張、意圖,所以它不可能「想要」表達、代表什麼;於是,在談論「某事物的意義」的時候,一定有某個有意識的「主體」,透過該事物表達了「它的意義」,像這樣:

所以,事物的意義,總是得由某個主體賦予,而不是事物本身所能決定的。例如,生命的意義,人們要不是相信是由上帝或神明賦予,要不就得自己追尋;而方程式的意義,學生要不是相信老師說的(如果老師會說的話),要不就得自己探索。

所以,「意義」不一定是「用途」、「價值」、「目的」等現實上、功能性的判定,而是對事物的「詮釋」。

所以,「喪失意義感」意味著小孩對於「那是什麼意思」、「它在說什麼」等問題沒有興趣,也就是,「不想去理解、詮釋或追問」所接觸的事物。

這正是大部分小孩面對網路世界的基本狀態,而這是網路的特質所造成的,所以,非常值得重視。

意義的討論

針對某個事物,如何帶領學生討論其意義?僅以討論某個「無意義」的短影音為例,說明如下:

(T=teacher,S=student)
T:這段影片想要表達什麼?(這是在問該影片有什麼意義)
S:(把影片內容描述一遍)
T:你說的是影片內容沒錯,但它想要告訴我們什麼呢?它有什麼意義?
(這是透過並列兩個問題,讓學生明白「告訴我們什麼=它的意義」)
(若直接問「它有什麼意義?」,學生會以為在問「它有什麼用處」)
S:它沒有要告訴什麼啊!
T:你是說它沒有什麼意義,這和我的感覺一樣。
(這是讓學生明白,他自己也知道「它沒有意義」)
S:可是它很好笑啊!
T:你是不是真的覺得好笑,或它有什麼好笑,這等一下再說;那你有從其中看到它要表達什麼嗎?
(這是把「意義」和「好笑的功能」區分開來)
S:它應該沒有要表達什麼。
T:影片本身也許沒有要表達什麼,但製作這影片的人,想要表達什麼呢?
S:想要表達好笑。
T:有什麼好笑,我們也說不清楚;那要不要想想看,影片真的沒有說什麼嗎?
(這是鼓勵學生自己賦予意義)
S:….

接下去,老師可以對該影片「隱藏的意義」或「沒有什麼意義」稍做闡述,再徵詢學生的看法──老師適時做出闡述是非常重要的,否則,學生會感覺這是一場「無意義」(但又不好笑)的討論。

這種討論不需要有一定的結論,只要能讓學生體會「意義感」,並稍稍恢復「想要追究意義」的欲望,就是很好的教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