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看得更遠,小孩,得要站上巨人的肩膀;
這一次,我們要帶小孩去英國,那兒,巨人林立。
英國,第一個實施議會民主的國家,第一處發展工業文明的地方,
曾經是舉世無雙的日不落帝國,因而,英語至今仍是世界上最通用的語言…
倫敦,最輝煌的年代,曾是國際政治、經濟、文化、與科技的中心;
世界第一條地鐵鋪在那裡,第一次世博會辦在那裡,大英博物館就矗立在那裡…
當我們和小孩走在泰晤士河畔,放眼望去,是歷史的大轉彎:
‧從「創世論」轉向「進化論」(自然博物館裡有達爾文中心);
‧從手工業轉向機動工廠(科博館裡有第一台蒸汽機);
‧從資本主義轉向社會主義(大英圖書館裡馬克思寫下《資本論》)…
當我們划在劍河倒影之中,可以隱約看到牛頓的身影;
而這一位巨人,曾站在很多巨人的肩膀上!
人們說,年輕是一種幸福;
我們想的是,因為年輕的時候能有很不同的體驗;
英國倫敦愛智之旅,希望讓我們的小孩──感覺幸福!
主題安排
主題一
帝國的過去,島國的未來
喝一杯唐寧茶(Twinings),品味那三百年的甘美,遙想日不落帝國的起滅。
帝國的根基在海上。1588年,英國擊潰西班牙艦隊,開始積極向外殖民。1805年,大敗法國海軍,確立了海上霸主的地位。1776年,美國獨立造成的衝擊,並未阻礙它的擴張。十九世紀,憑藉巨大的工業產能,打造出橫跨各大洲的帝國,進行全球貿易,也輸出政經體制和文化。
兩次大戰的耗損,經濟實力的下滑,導致它國勢衰頹,各殖民地紛紛獨立。然而,落日尚留餘暉,帝國解體改為大英國協;百年的輝煌,也映照在倫敦這座國際城,因有多樣的族群組成,展現多元的文化魅力。
身為島國,該維持孤立,還是融入歐洲一體?從英國進退歐盟的過程,和面對烏俄戰爭的立場,我們要瞭解也借鏡…
⭓ 旅行中我們將討論:
‧本土面積不到七個台灣的王國,當時怎麼統治全球四分之一的陸地?
‧從不同的立場觀點,人們怎麼看待大英帝國的功過?
‧大英博物館的館藏,不少是帝國時期掠奪得來,它們應該被歸還嗎?
‧從哪些地方可觀察出,倫敦人面對多元文化的態度?
‧脫歐公投是怎麼一回事?英國為什麼會力挺烏克蘭?
主題二
君主光環下的民主
議會民主制,起源於十八世紀的英國:君主統領但不治理,而由多數黨組成的內閣來執政。國會機構的實權,漸漸從貴族院轉移到平民院,不過,當年有資格參與選舉的人,僅限於少數的男性貴族或富紳。
隨著工商進步和教育普及,人民不斷的發起抗爭,例如憲章運動、婦女參政運動等等,以爭取自身的權利,這迫使國會通過一系列的改革法案。但遲至1918年,才終於有了第一次的普選。
如今,國會仍由君王主持每年會期的開幕儀式,社會的主流尚認同這古老的君主立憲制度,但在伊莉莎白女王辭世之後,廢除王室的呼聲,越來越難以忽視。
這一次我們將路過白金漢宮,走進英國國會;期待自己更明白民主的困難與珍貴,更能守護自由的現在和未來。
⭓ 旅行中我們將討論:
‧君主立憲是要民主又留國王,這是怎麼長出來的結果?
‧中下階層與婦女爭取參政權,如何衝破重重難關?
‧丘吉爾說:「民主是最糟的政府型態,如果其他出現過的都不算。」他為什麼這樣說嗎?現在看來,民主制度還有什麼缺陷?如何可能彌補?
‧柴契爾夫人(第一位女性首相,三度蟬聯)帶領英國擺脫困境,而毀譽參半。聽聽「鐵娘子」的故事,有什麼想法?
‧蘇格蘭為麼發動獨立公投?英國人怎麼認同自己的身份?
主題三
蒸汽機帶動的革命
十八世紀後半,瓦特改良的蒸汽機,運轉了英國這座「世界工廠」,啟動人類生活的巨變:人群的大量流動,從鄉村到城市,物品的密集運輸,自地方至全球;過去,市場只能附屬於社會,至此,社會卻臣屬於市場。如果人類生存的歷史算做「一天」,工業文明只出現在最後的幾秒;在西歐最大的科博館裡,我們驚嘆這幾秒的科技進展,也將審思工業革命所帶來的挑戰。
在市區漫步時,我們可以探究:十九世紀中,狄更斯筆下那個髒汙又罪惡的倫敦,如何以數十年的功夫,優雅轉身─藉由下水道的鋪設、地下鐵的修建、公園街道與住宅區的規劃、音樂廳博物館等場館的設立等等─換上迥然不同的面貌!
⭓ 旅行中我們將討論:
‧為什麼工業革命發生在英國,而不是法國?
‧讀William Blake的詩,聽他怎麼說工業革命下的悲慘世界?
‧工業革命在英國造成哪些問題?台灣當年的工業化,有沒有出現這些弊病?怎麼解決?
‧在倫敦搭地鐵的感受如何?公共運輸如何帶動城市的發展?
主題四
解釋世界,改變世界
思想家用觀念來改變世界。自由與平等的觀念,標示著現代的誕生。
「只有在取得被統治者的同意,並能保障個人生命、自由、和財產的自然權利的條件下,政府的統治才具有正當性。」洛克(1632-1704)曾流亡荷蘭,在光榮革命後才回倫敦出版《政府論》;他影響了啟蒙時代的盧梭和伏爾泰,激勵了美國獨立戰爭與法國大革命。
「所有發展生產的手段,都會轉化為統治和剝削生產者的手段;它們讓勞工..成為局部的人,貶抑為機械的附屬品…」馬克思(1818-83)流亡到倫敦,度過三十多年貧困的餘生。在共產主義的悲劇之外,他的《資本論》也啟發許多型式的社會主義,一起為更公平而美好的社會奮鬥。
在倫敦古今交疊的空間中,我們要跨越時間,對著思想的巨人提問。
⭓ 旅行中我們將討論:
‧洛克怎麼會有「天賦人權」「社會契約」這樣超時代的想法?
‧1848年馬克思在倫敦發表「共產主義者宣言」;為什麼在他生前,看不到工人革命的成功?1917俄國共產革命,1949中國共產黨建國,歷史發展與馬克思的理想,有多大的落差?
‧什麼是左派?英國這老牌的福利國家,一路走來遇到哪些困境?怎麼掙扎求變?
主題五
追尋巨人的足跡
牛頓的物理學,是現代科學的里程碑。1687年,他發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以力學的語言精準的描述自然,而引向「機械的世界觀」:宇宙就像一座大鐘,不必靠神秘的力量推動。
在劍橋和倫敦,我們追尋牛頓的身影;西敏寺裡他的墓誌銘記載:「對於自然、歷史和《聖經》,他是一個勤勉、敏銳而忠實的詮釋者」──或許,理性與信仰,並不如我們以為的矛盾。
同樣以國禮葬於西敏寺的科學家,還有達爾文。1859年出版的《物種原始》,撼動了基督宗教的創世論,是十九世紀最受爭議的一本書。當我們參訪自然史博物館,看著達爾文收藏的標本,不禁想問:只憑演化的力量,真能造成生物的萬般奇妙?
⭓ 旅行中我們將討論:
‧牛頓提出萬有引力定律、和三大運動定律,是站在怎樣的肩膀上看到的?又有誰站上了他的肩膀,看到怎樣的風景?
‧達爾文的演化理論,曾遭受怎樣的曲解?至今一百五十年,它還面臨什麼挑戰?
‧走進科學大師生活的時空,發現他們的發現:卡文迪西(稱量地球重量)、法拉第(電磁感應)、馬克斯威爾(電動力學)…
主題六
藝術珍寶,美的饗宴
達文西的「岩窟聖母」,波提切利的「維納斯與戰神」,林布蘭最後的「自畫像」,卡拉瓦喬「在伊墨斯的晚餐」….從文藝復興到印象派的興起,國家畫廊的典藏,讓我們看到曠世名作,為美而感動。
二十世紀後的創作,則收藏在泰德現代館,依然是大師雲集,有畢卡索「哭泣的女人」,羅丹的「吻」,還有達利、杜象、安迪沃荷…
咦,怎麼都漂洋過海來的,那英國的本土畫家呢?──這就得拜訪另一座泰德,在這裡,可以飽覽無遺。
⭓ 旅行中我們將討論:
‧此行所見,最喜歡哪一幅畫作?是它的構圖、色彩、還是內在精神,喚起我們什麼感受?
‧美的標準,在不同的時代各是什麼?標準的變動,又是因為什麼?
‧眼睛之外,耳朵也需要美的感受。聽聽Elgar「愛的禮讚」,John Barry「遠離非洲」,還有哪些英國的音樂作品,也讓你心有所感?
主題七
文學與人生:莎士比亞和狄更斯
英國文學因十六世紀文學巨擘莎士比亞而源遠流長,有來自人心幽微深處的傳述,有社會黑暗底層的描繪,有女性生活的批判,還有人的反思與行動。
四百多年前的戲劇舞台,簡陋而缺乏佈景,全靠作家的筆牽動觀眾的想像;這一趟愛智,我們要去重建的莎士比亞環形劇院,隨著哈姆雷特,想想那「to be or not to be」的大哉問。
我們將從莎士比亞的戲劇入門,從16世紀走向現代:看看18世紀的威廉‧布雷、珍‧奧斯汀、以及19世紀的狄更斯,在充滿創造力的文學技巧、幻想與真實的巧妙結合中,如何檢視人性的弱點,反映生命抉擇的難題。
如果想看更多,還有:喬治‧歐威爾,他的《動物農莊》《一九八四》,名列二十世紀百大小說,帶領幾個世代的讀者深思極權主義的危害。還有柯南‧道爾所創造的福爾摩斯偵探,百年後還時常被改編成影視作品,廣受歡迎。
主題八
流行病與公共衛生
世界上最多人接種的是AZ疫苗,因研發的英國牛津團隊放棄專利,而能低價生產,造福人群。流行病改變每個人的生活,也讓我們對於認識和預防傳染病,有更深切的關注。
十四世紀黑死病傳入歐洲,奪去無數的生命,大幅影響歷史走向。1665年的倫敦大爆發,造成五分之一的人口死去;面對瘟疫來襲,雖有動人的伊姆村傳奇,但要想抵抗它,必須再等三百多年,人們才知道病原是鼠疫桿菌,治療呢?要靠抗生素的發明。
十九世紀初,霍亂從印度擴散到各地,倫敦也無以倖免。史諾醫師(1813-58)有如偵探辦案,從門牌號碼查出霍亂的起源是飲水污染──這公共衛生史上的大事,我們也要在這趟旅行中,對著倫敦地圖,聽聽想想。
從發現病原到防制傳染,中間還經過許多研究和說服。南丁格爾(1820-1910)在軍隊和醫院大力改革,這促使1875年「公共衛生法」的通過。在泰晤士河畔的紀念館,讓每位遊客更敬佩她,如何能完成那艱難的志業!
主題九
本初子午線
為什麼是以格林威治為準,來協調世界各地的時間?哈雷和牛頓,慧星與引力,彼此有著怎樣的關連?當年發明「航海時鐘」的工匠,為什麼跑去找天文台台長?三百年前航行遠洋的大船,怎麼為自己在大海中定位?…
此行,讓我們踩在本初子午線上,回望那驚心動魄的航海時代。
主題十
劍河倒影
輕輕的我們來了,到徐志摩所說的「康橋」,踏進三一學院──孩子可能驚呼「哈利波特!」但他們將更為欣喜,當坐在庭園的牛頓蘋果樹旁。
「此地乃啟蒙之所,智識之源。」這古老的校訓刻在八百歲的大學牆上,那裡培育過90個諾貝爾獎得主,為人類累積豐厚的精神遺產。我們將穿梭於大學城中,輕划過劍河倒影,同時也徜徉在無形的思想世界,體會知識帶來的解放。
行程&報名
【活動時間】2023 / 8 / 7(一)~ 8 / 16(三)共10天
【班機行程簡介】
出發:8/7 17:45 桃園機場第二航站起飛,經新加坡轉機。(新航)
8/8 05:55 抵達倫敦
回程:8/15 11:25 倫敦起飛,經新加坡轉機。(新航)
8/16 13:10 抵達桃園機場第二航站
台灣和倫敦之間的飛行時間約18小時,孩子的體能和自我照顧的能力必須相當不錯,才能享受旅行的樂趣,因此,較適合中高年級以上的孩子參加。
【招生名額】40名
欲報名,請與人本教育基金會愛智之旅小組聯絡,承辦人員將說明此活動的旅行模式及各項準備,以及了解孩子對於活動的期待。
【行前課程】預定於2023/7/30 (日) 9:00~17:00 地點:台北(教室商借中)
這是唯一一次行前課程,請孩子務必盡量出席。
【住 宿】
倫敦住宿:St. Christopher’s Inn Village-London Bridge (8/8-14七晚)
【活動費用】新台幣12萬5千元整(不含護照費用)
【聯絡我們】
電子郵件:franklin@hef.org.tw
電話:(02)2367-0151 #205 林先生
8/7(一)桃園機場 17:45起飛(新航SQ-879)→22:15抵達新加坡樟宜國際機場→23:30起飛(新航SQ-322)
8/8(二)05:55抵達倫敦希斯洛機場
8/8(二) 【歷史與宗教之旅】
住宿:St. Christopher’s Village-London Bridge (8/8-14)
8/9(三) 【科學與工業革命之旅】
8/10(四) 【民主政治的思辯之旅】
*預約導覽
8/11(五) 【格林威治之旅】
8/12(六) 【美術人文之旅】
*預約導覽
8/13(日) 【大英博物館之旅】
8/14(一) 【拜訪劍橋】
※小組分享時間
8/15(二)倫敦希斯洛機場11:25起飛(新航SQ-317)→
8/16(三)07:30抵達新加坡樟宜國際機 → 08:20起飛(新航SQ-876)
8/16(三)13:10抵達桃園機場
【報名電話】02-2367-0151轉 分機205林先生
【報名傳真】02-2362-5015(傳真後請來電確認)
【活動費用】倫敦愛智之旅:新台幣十二萬五千元整(不含辦理護照費用)
【繳費期限及金額】預約報名日起三天內繳交(若有任何問題請來電詢問)
【繳費方式】
*以現金、支票、電匯、劃撥繳費,慕尼黑、倫敦折抵一千元。
完成報名後的郵寄資料
我們將於收到報名表後,以限時信寄出相關應準備資料說明及表格,包括:
【退費辦法——請詳細閱讀您的權利】
以信用卡支付報名費者,以信用卡方式退費;以其他方式繳費者,以匯款方式退費,退費約一個月內收到。
已有護照者
1.請檢查護照效期,護照正本應經持照人本人簽名,其效期自出發日起須至少半年以上 (慕尼黑愛智,護照效期要到2024年1月22日之後;倫敦愛智,護照效期要到2024年2月16日之後)。如在效期之前即失效,則須辦新的護照。
2.梯隊於進行中,如遇有不可抗力情事(如颱風、地震、流行病等),為確保學員之安全,得由主辦單位決定提前結束, 並於計算全部成本之後,退還未發生之費用。
推薦閱讀
只需要選購或借閱幾本自己比較喜歡的讀一讀
參考用,請孩子挑有興趣的來閱讀,就可以了。
但請一定要看:一本旅遊書(任何版本、介紹倫敦)
找一些和英國歷史、社會、文學、人物有關的片子來看看,例如:
106019 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三段227號9樓 TEL:02-23670151
Copyright © 財團法人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 Humanistic Education Found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