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佛大學零點計畫之「玩的教育學」
「玩」是孩子學習的核心,是他們探索友誼,塑造新想法,測試假設和理解世界的方式。關於「玩」在兒童發展中的重要性,研究界所知甚多。但很少有實證研究探索「玩」在正規學校教育中的角色。「玩的學習」不僅涉及遊戲和有趣的活動,而是由一種玩的心態來啟動好奇心和創造力的體驗,讓老師和學生可以從中感到喜樂和能動性。
2022年8月,人本教育基金會邀請PoP研究計畫總監Ben Mardell(馬斌)和教育工作專業研究員劉奕欣(Yvonne Liu-Constant) 來台,舉辦「玩的教育學」座談會及工作坊,一起為台灣教育重新定義「玩」與「學」,提升「玩的教學力」!
座談會由人本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森林小學創辦人史英親自主持,並邀請到二位與談人:
清華大學前學務長、通識教育中心教授謝小芩,及前文策院董事長,現任職開發文創基金董事丁曉菁。
這場跨國、跨界的交流,迸發出什麼樣的火花?
八月中,兩位研究員終於來台和人本一同舉辦座談會與工作坊,本篇帶來人本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森林小學創辦人史英於工作坊的演講內容,開展對「玩的教育學」的新思考!
雖說研究主題是「玩的教育學」,但史英的講題卻是「玩的教學」。他說:「因為教育學這個題目太大了,涉及許多教育哲學的部分,而眼前的任務,就是把小孩教好。」
「玩的教育學」在暑假舉辦的工作坊中,哈佛大學零點計畫教育專業研究員劉奕欣分享了合作學校的指標以及教學實例。
其中南非的閱讀課教學實例令人印象深刻,正當學生們熱烈討論什麼是事實、什麼是虛假之際,教師竟然不給出答案,還提出更難的問題讓學生研究,反而觸發了學生主動學習的動機,一下課就主動去查資料,並且表示這個課非常有收穫。
「玩的教育學 (Pedagogy of Play,簡稱PoP)」
是哈佛大學教育學院零點計畫研究中心 (Project Zero)其中一個研究團隊,
研究不同社會文化背景下的Playful Learning(玩的學習),
與世界各地學校合作,因校制宜建構各校各國獨特的「玩的學習」指標,
協助教育工作者實踐「玩的教學」。
2015年以來,「玩的教育學」研究團隊一直致力於重新定義「玩」,
並建構學校裡的學習,探索三個核心問題:
Why do educators need a pedagogy of play?
What does playful learning look and feel like?
How can educators promote playful learning?
而在研討會的第一場,PoP計劃總監Ben和研究員Yvonne的簡報第一頁,開宗明義就定義了「Playful learning」是⋯⋯,不是⋯⋯
Playful 是一種心態【玩心太重】
Playful 是一種體驗【玩物喪志】
Playful 是一種執著投入【玩音樂】
不是 【從遊戲中學習】Learning through games—gamification
不是【好玩的學習】to have fun learning
不只是 【由玩中學習】Learning through play
「玩」是孩子學習的核心,是他們探索友誼,塑造新想法,測試假設和理解世界的方式。關於「玩」在兒童發展中的重要性,研究界所知甚多。但很少有實證研究探索「玩」在正規學校教育中的角色。「玩的學習」不僅涉及遊戲和有趣的活動,而是由一種玩的心態來啟動好奇心和創造力的體驗,讓老師和學生可以從中感到喜樂和能動性。
一個附屬於哈佛的研究團隊,幾年來一直在研究「玩的教育學(Pedagogy of Play,簡稱POP)」;機緣湊巧,他們沒有去中國,來和森小與數想合作,八月就要發表研究報告了。這時候,我想,我應該講一下關於「玩」的思考。
當時,有一種想像是「森林小學的孩子,只要在森林裡跑來跑去就好,不用上課,所以,也不需要教室」。說的是,玩,就可以了,童年,開心就足夠了,至於上課,能免則免。真是這樣?!人們想像不到的「實情」是,打從創辦的第一天開始,森小的孩子,都是要上課的,而且,是照表操課。
在亞洲,PoP選擇了「很playful」的森林小學和數學想想國作為研究對象及夥伴。每二週一次跨海的線上討論,晨昏顛倒了幾個星期,我們整理出幾個當期教學內容,試著用「玩的教學法」爬梳⋯
森小及數想的老師們自己設想「自己的」玩的教學:
1. 課前構思,預期這樣教符合自己覺得playful嗎?
2. 實際教,記錄文字或影音,看小孩的反應;並直接問小孩(內心感受)。
3. 在形成指標階段,老師已從教學沉澱下來,回到初始的設計,反思自己的想法。抽出哪些成份、哪些要素(marks)是玩的哲學。
4. 形成指標(indicators)時,先有自己的闡述,才去看別人的指標,和自己的有什麼異同。共同參與討論的其他教師,對教學、記錄,及孩子的反應,也提出看法或解讀。
5. 綜合教學的共同marks,析理出專屬於人本的「玩的學習指標」。
這個工作方法學,承繼著森小32年來累積的:想玩、求變、從孩子的立場想。
國語課就是要帶小孩掌握文字,因此,讀文章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環。但,讀文章可以怎麼「玩」呢?不是設計有獎徵答或遊戲比賽,而是,怎麼讀會好玩。一般常見讀法是從頭讀到尾,知道作者說了些什麼,接受作者的安排。我在這堂課,帶給孩子們的讀法是「慢讀」與討論。
我們在自然課上,試著讓孩子把玩知識、練習在腦中翻來覆去地想,把一個道理想清楚。意思是,我們盡量進行「思想實驗」而不是實際去作實驗。但光靠思想,真能「實驗」到什麼嗎?相傳四百年前,伽利略以簡單的「落體實驗」打破了長年來,人們以為「重的東西會比輕的東西先落地」的迷思,而連大人都可能被困住的謬誤,小孩能不能理解呢?就讓我們以此為題,和大家分享「思想實驗」落在教學上的模樣。